《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6
对教学时 间和方式 进行更多 有目的的 思考
回到营养单元
谨防习惯和舒适 引发的自我欺骗
将教学类型与内 容类型相关联
时机就是一切
需要更多的形成 性评估
理解以及知识与 技能的应用
鲍 勃 ·詹 姆 斯 的 逆 向设计实践
预览
第十一章 设计过程
0 1
设计入门
0 2
修订已有 设计
0 4
设计中不 可避免的 困境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辨别理解 的特征
0 2
界定理解
0 3
主题性理 解和综合 性理解
0 4
理解与事 实性知识
0 6
内容标准 和理解
0 5
对技能的 理解
0 1
确定和架 构理解的 技巧
0 2
理解和发 展的问题
0 3
回顾勾股 定理
0 4
理解作为 目标
0 5
对可预料 误解的认 知
0 6
要认识到 可能不只 有一种理 解
鲍勃·詹姆斯的 逆向设计实践
效度自评
3 信度:对评估
模式的信心
4
通用指导原则
5 本章结束前的
提醒
第九章 设计学习
0 1
最佳设计 兼具吸引 力与有效 性
0 2
最佳设计 的特点
0 3
教学计划 中的 WHERE TO要素
0 4
W——学 习方向 (Wher e)和原 因 (Why)
0 5
H——吸 引 (Hook) 和保持 (Hold)
VS理解内容 的逻辑
重新思考范围 2
及序列
3 激发兴趣与反
思、再反思
4
螺旋式课程
5 更好的课程大
纲
第十三章 “虽然如此,但 是……”
错误观念1:“虽 然如此,但
是……我们不得 不为了应试而 教。”
错误观念2:“虽 然如此,但
是……我们有太 多内容要讲。”
错误观念3:“虽 然如此,但 是……这项工作 太难,而且我也 没时间。”
011 第十章 为理解而教
012 第十一章 设计过程
目录
013 第十二章 宏观设计: 将UbD作为课程框架
015 后记:开始行动吧
014
第十三章 “虽然如此, 但是……”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 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 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 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 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0 3
为评估使 用基本问 题
0 4
围绕证据 进行
0 6
预览
0 5
鲍勃·詹 姆斯的逆 向设计实 践
第八章 指标和效度
0 1
对指标的 需求
0 2
从指标到 量规
0 3
用量规评 估理解
0 4
基于指标 和量规进 行逆向设 计
0 5
侧面和指 标
0 6
根据学生 工作来设 计和完善 量规
1
效度的挑战
逆向设计中的 2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01 绪论
目录
02 第一章 逆向设计
03 第二章 理解“理解”
04 第三章 明确目标
05 第四章 理解六侧面
06
第五章 基本问题:通 向理解之门
目录
07 第六章 架构理解
08
第七章 像评估员一样 思考
09 第八章 指标和效度
010 第九章 设计学习
绪论
0 1
设计的两 个误区
0 2
本书内容
0 3
本书受众
0 4
关键术语
0 6
提醒与说 明
0 5
关于本书 可能误解 的解释
第一章 逆向设计
0 1
为什么 “逆向” 是最好的
0 2
传统设计 的两个误 区
0 3
逆向设计 的三个阶 段
0 4
逆向设计 模板
0 6
设计工具
0 5
设计标准
关于设计过程的 几点说明
理解的不可靠性 和多元化
总结
第七章 像评估员一样思考
0 1
三个基础 性问题
0 2
一个非自 然的过程
0 3
从“快照” 到“剪贴 簿”
0 4
真实表 现——必 要而非虚 饰
0 5
围绕问题 而不只是 围绕练习 进行设计
0 6
使用 GRASPS 架构表现 性任务
0 1
表现性任 务的教学 片断
0 2
使用理解 六侧面作 为评估蓝 图
0 6
调整
0 3
标准,而 非“菜谱”
0 5
解决困境 的拙见
第十二章 宏观设计:将UbD 作为课程框架
0 1
多大算大?
0 2
将基本问 题作为课 程和学科 的基础
0 3
跨学科的 问题
0 4
围绕表现 性任务制 定课程框 架
0 5
从任务到 量规
0 6
为了理解 将“范围 和序列” 用于课程
内容的逻辑 1
0 2
是什么使 一个问题 成为基本 问题?
0 3
技能领域 的基本问 题
0 4
专题性与 综合性的 基本问题
0 6
基本问题: 强调多元
0 5
对基本问 题更细致 的研究
提出基本问题 1
的技巧
使用基本问题 2
的技巧
3 围绕开放问题
架构工作的重 要性
4 鲍勃·詹姆斯
的逆向设计实 践
5
预览
第六章 架构理解
0 1
O——为最佳效果 而组织 (Organize)
鲍勃·詹姆斯的 逆向设计实践
将设计元素有效 整合的技巧
下一个问题
第十章 为理解而教
0 1
灌输与揭 示
0 2
教材和为 理解而教
0 3
教师的主 要作用: 设计正确 的体验
0 4
揭示:深 入主题的 过程和论 证
0 5
突破过度 简化:质 疑过去和 现在的理 解
结论
后记:开始行动吧
通过合作提 高成效
行动胜于空 谈
不要等你爬到了梯子顶,才发现上错了墙头。不要等你爬到了梯子顶,才发现上错了墙头。几十年来,日本 教师运用被称作课程研究的程序,每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定期开发、教授和改进一个研究课程。从研究生阶段才 开始扭转的英语学习理念,如果能从小学就慢慢开始培养,而不是逐日强化中英对应思维(比如like就是喜欢, love就是喜爱),待到高中、大学甚至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被之前的英语教育所欺骗(书中也提到许多人有 种受骗的感觉)。理解的对面是灌输,这本书以自己的视角回答了杜威在100年前所提出的一个本质性教学难题,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好,却改变不了它呢?”,杜威之后,有很多教育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办 法,像泰勒,布鲁姆等人,他们在微观的课程和教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可测性的方案。逆向设计,我认为逆向设 计的逆向不是大逆不道的逆,逆向只是因为这种设计是与大部分教师的惯常设计思维相反,这是一种颠覆传统设 计从教材导出教学的设计,是一种真正为学生未来发展考量的设计。 新课标的源头活水,培养学习能力 ,激发 思维活动,素养优先,理解做是理解的前提 ,做中学,即行知精神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然而,无论是 理论还是事实,再怎么多的信息,其本身也无法提高洞察力、判断力,或增加采取明智行为的能力。理解是关于 知识的迁移,发展个人的迁移能力是良好教育的关键,因为课堂中我们教师只能帮助学生学到整个学习领域中相 对很小范围里的观点、范例、事实和技巧,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将内在的有限知识迁移到许多其他环境、情况 和问题中去。
0 6
E——探 索 (Explo re)和体 验 (Exper ience), 准备 (Equip) 和使能 (Enabl e)
R——反思 (Reflect),重
新考虑 (Rethink)与 修改(Revise)
E——评价 (Evaluate)工
作及进展
T——量身定制 ( Ta i l o r )
究竟什么 是真正的 大概念和 核心任务?
0 5
发现大概 念的更多 建议
鲍勃·詹姆斯的 逆向设计实践
根据迁移任务制 定目标
总结
第四章 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侧面4:洞察
侧面6:自知
侧面5:神入
理解六侧面对教 与学的关键启示
第五章 基本问题:通向理解 之门
0 1
问题:大 概念航标
鲍勃·詹姆斯的 逆向设计实践
预览
第二章 理解“理解”
0 1
理解作为 有意义的 推断
0 2
理解的可 迁移性
0 3
理解作为 名词
0 4
专家盲点
0 6
学生的误 解以及我 们的感悟
0 5
理解的证 据
第三章 明确目标
0 1
标准制定
0 2
解析标准
0 4
一个确定 了优先次 序的框架
0 6
教师的 “新装”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