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一)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

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

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古代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

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

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

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

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

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

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

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

”《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

”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

建筑艺术也不
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

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

唱腔、对白多为韵语。

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

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

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

”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

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

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

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

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

”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

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

“芹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

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

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

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

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

(《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

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

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 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炼、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C. 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D. 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乃至建筑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

2.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 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 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 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 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

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 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 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错误,诗词不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生活才是艺术的真正源泉。

故选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结合文本内容“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分析可知,指代对象错误,“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结合文本内容“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分析可知,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

故选D。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
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

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

”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

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

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

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

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

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

《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

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

1959
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

‘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

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

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

”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 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 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 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5. 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6. 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4. B 5. 倒叙。

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6. 内容上:“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

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结合“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分析可知,“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②自然段有关内容的误读。

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常见的叙述方式,如顺叙、插叙、倒叙等。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作者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自己与艾青的交往。

结合文本内容“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分析可知,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结合“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分析,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以议论作结。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

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

结合文本内容“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分析可知,“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

结合文本内容“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分析可知,还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

结构上: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
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
..
7.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军:驻军
B.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 以乱易.整易:交换
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D.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 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7. C 8. B 9. C
10.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侵损,晋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4)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易”,结合语境内容分析,译为替代。

句意: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

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
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错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

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土地。

(2)“因”,依靠;“敝”,损害;“之”,代词,这里指盟国;“所与”,友好,这里指交好的盟国;“知”,通“智”,智慧、明智;“以”,用;“易”,代替。

(3)“微”,即使没有、假如没有;“谒”,拜见、进见;“之”,代词,他;“而”,连词,表转折;“信”,信物;“则”,连词,那么。

(4)“所以”,……的原因;“生”,活;“之”,代词,你;“以”,连词,来;“报”,回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