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共62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明RNA可能就是TMV的遗传物质。
8
2. 重组合试验
• Frankel-Conrat, Singer (1956)进行了图示试验: • 综上所述:到上世纪中期,多方面证据都直接
或间接地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在缺 乏DNA的某些病毒中RNA就是遗传物质。
9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结构与DNA复制
16
两类核酸及其分布
• 核酸(nucleic acid)是一种高分子化合 物。构成核酸的基本单元是核苷酸 (nucleotide)。
• 核酸是核苷酸的多聚体。
17
• 在多聚体中,两个核苷酸之间由5’和3’位 的磷酸二脂键相连。
• 核酸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 核糖核酸(DNA)。
18
DNA 磷酸 脱氧核糖 A、T、G、C
20
• 此外,DNA通常以双链形式存在,RNA 则多以单链形式存在。
• 在真核生物中,绝大部分DNA存在于细 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少量DNA存在于细 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 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在核内, RNA主要集中在核仁上,少量在染色体 上。
第二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 第一节 DNA作为主 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 结构
• 第三节 染色体的分 子结构
本章要点:
1
第七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 遗传学自1900年诞生后,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 时间里,人们一直在探索到底什么是遗传物质。 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Mendel称遗传物质为遗传因子(inherited factor)。1909年,Johannsen用gene替代 Mendel的遗传因子,沿用至今。 由于性状的 遗传,即分离与重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 行的,因而认为遗传物质——基因存在于染色 体上。那么,基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基因是 怎样控制性状的呢?DNA和组蛋白的分量大致 相等,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12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以为蛋白质是 遗传物质。 人们之所以认为蛋白质是遗 传物质而不认为DNA是遗传物质,其主要 原因是: 人们认为生物界是多样性的, 生物种类成千上万,各种生物又有成百 上千的不同性状,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 物质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只有蛋白质的 多样性才符合这一要求。
13
• 2、DNA是所有生物所共有的,从噬菌体 (phage),病毒(virus)直到人类的 染色体中都含有DNA,而蛋白质则不同, 噬菌体和病毒的染色体上不含有的蛋白 质不存在于染色体上,而蛋白质只存在 于外壳上,细菌的染色体上也没有蛋白 质,只有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上才有蛋白 质的存在。
7
(三)、 烟草花叶病毒拆合试验 (pp33-34)
• 烟草花叶病毒(TMV)是由RNA与蛋白质构成的 管状微粒: – 中心是单链螺旋RNA、外部是蛋白质外壳。
1. 拆分感染试验:
– 将TMV的RNA与蛋白质分离、提纯; – 分别接种烟叶,发现RNA能使烟叶致病,而
蛋白质不能; – 用RNA酶处理RNA后接种烟叶也不能致病,
4
(二)、 噬菌体侵染与繁殖试验(p33)
1. 背景知识 • 噬菌体侵染与繁殖基本过程:
– 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后,遗传物质进入细菌细胞; – 利用大肠杆菌的遗传复制系统复制噬菌体遗传物质; – 利用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合成噬菌体组件; – 最后组装形成完整的T2噬菌体。 • 因此只要弄清侵染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的哪一部分, 就可能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 另外: – P是DNA的组成部分,但不存在于蛋白质中; – S存在于蛋白质中,但DNA中没有。
2
第一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 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pp31-
32)
• 二、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pp32-
34) – (一)、 细菌转化试验 – (二)、 噬菌体侵染与繁殖试验(p33) – (三)、 烟草花叶病毒拆合实验(pp33-34)
3
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pp31-32) • 1. DNA含量的恒定性; • 2. DNA代谢的稳定性; • 3. 基因突变与紫外线诱变波长的关系。
RNA 磷酸 核糖 A、U、G、C
19
• 细菌也含有DNA和RNA。 • 多数噬菌体只含有DNA;多数植物病毒只
含有RNA;动物病毒有的含RNA,有的 含DNA。 • DNA 分子是脱氧核苷酸的多聚体。脱氧核 苷酸有四种,即:
– 脱氧腺嘌呤核苷酸(dATP) –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dTTP) – 脱氧鸟嘌呤核苷酸(dGTP) –脱氧胞嘧啶核苷酸(dCTP)
14
• 3、DNA在代谢上是稳定的。细胞内的其 他分子,如蛋白质,都是一面迅速合成, 一面又不断分解,但是若某个元素被DNA 分子所吸收,则在细胞健全生长的条件 下,它不会离开DNA。
15
• 每个核苷酸又由三部分组成:五碳糖、磷酸和 环状的含氮碱基。 含氮碱基共有5种:两 种双环结构的嘌呤(purine)和三种单环结构 的嘧啶(pyrimidine)。 –嘌呤有腺嘌呤(A)和鸟嘌呤(G); –嘧啶有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 嘧啶(U)。
• 想要了解基因的化学本质,首先要考虑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化学成分。 染色体 主要由DNA、组蛋白、非组蛋加,构成 了染色体的大部分。非组蛋白的比率变 化很大,RNA含量很低。
10
பைடு நூலகம்NA(27%)
染 色 质蛋白 体 (66%)
组蛋白(含量比较稳定,与 DNA大致相等)
非组蛋白
RNA(6%)
11
• 1、每个物种中,不同组织的细胞,无论 其大小和功能如何,细胞核中的DNA含量 都是恒定的。而且精子和卵子种的DNA含 量正好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多倍体系列 的一些物种,细胞中DNA的含量随染色体 倍数的增加也呈倍数性递增。而细胞中 RNA和蛋白质的含量在不同细胞中的变化 很大。
5
2. Hershey和Chase的实验(p33)
6
结果与结论
• 试验结果表明:
– 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内才产生完整的噬 菌体;
• 结论: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题外话: – 与Avery等人研究比较,本试验的精度低得多。 但是由于放射性标记法(也称为示踪原子法),当 时为人们普遍采用; – 同时由于核酸研究及其它相关的成果,本试验 结果很快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