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理解性默写(5)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六国论》中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6.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终继五国迁灭”,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六国论》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说明暴秦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