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计划项目工作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计划项目工作报告
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工作报告
计划类别: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
项目名称:高寒地区燕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及推广
承担单位: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期限:2019年01月01日至 2021年12月31日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目录
一、承担单位简介 1
二、项目基本情况 2
三、项目实施情况 3
四、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7
五、经费使用与管理 8
六、项目(课题)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及创新点 12
七、组织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 13
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3
九、下一步的拟开展研究发展目标等 14
一、承担单位简介
1、单位成立时间,主营业务(产品)
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

并在德令哈成立分公司和奔盛草业有限公司。

通过历年来在农机作业和种植方面经验的总结及公司规范化发展理念的加持,现在的奔盛农牧已发展成集合农业种植、技术交流、农业培训、产品销售、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企业。

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市场”为运作模式,经营地域涵盖全省,产品辐射全国,涉及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未来还将涉及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

企业目前拥有生产基地53000亩,其中湟中地区8000多亩,
主要种植马铃薯、蚕豆、油菜及青贮玉米,德令哈饲草种植基地共45000亩。

主要种植燕麦青干草、箭筈豌豆、青储玉米、披碱草、同德小花碱茅、油葵等饲草料作物。

2、研发团队人员结构,研发条件
公司各项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健全。

通过历年来的经营,与当地多家优秀合作社形及省级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

2015年,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将公司列入该平台,成为该平台的饲草机械示范基地。

2016年,公司下属的两家合作社都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同年7月,公司被湟中县农牧扶贫开发科技局评定为县级龙头企业。

2018年公司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也是我县2018年“粮改饲”实施先进单位。

2021年海西分公司成为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推广站技术示范推广基地。

公司现有职工3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

3、已承担项目情况及取得成果奖励等
自公司成立以来开始,总公司及下属单位通过多年的经营,在种植、加工、销售和企业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得到了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等科研单位单位的支持。

公司法人鲍奎在任职期间,带领公司及关联企业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以下成绩:2012年至2014年连续多年被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评为优秀经纪人;2015年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农牧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015年评为年度湟中县供销联社系统“示范专业合作社”;2016年3月被中共湟中县委、县政府评为2015年度全县农业农村“先进集体”。

2016年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牧民合作社示范社”。

2016年被评为“全国20佳合作社理事长”。

2016年被青海省农机管理部门评为“优秀农机手”。

2017年2018年带领合作社连续两年荣获:“粮改饲项目先进单位”。

入选2019年农民合作社500强排行榜324名。

2019年9月授予鲍奎“青海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青海奔省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西宁市市级龙头企业,青海奔盛草业有限成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青藏高原牧草栽培岗位科学家试验示范基地、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试验示范基地及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技术示范推广基地。

公司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弥补不足,立足高原,将企业发展与地方发展、农牧民就业及乡村振兴政策紧密结合,承担社会责任,做出应有贡献,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二、项目基本情况
1、立项时间、计划类别、执行期、承担单位、经费情况
“高寒地区燕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及推广”项目是青海省科学技术厅2019年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计划类别: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编号2019-NK-C10,由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共同承担,执行年限是2019年1月~2021年12月。

课题总经费660万元,其中专项经费300万元,自筹360万元。

(表格形式,按贡献大小排序)及工作任务。

例表如下:
排序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职称工作任务
王柳英青海奔盛*** 研究员主持人,全面负责
傅云洁青海奔盛*** 未取得主持人,田间试验
徐成体省牧科院*** 研究员项目设计,技术指导
鲍奎青海奔盛*** 农机“土专家”协调,示范地建设
王伟省牧科院1*** 副研究员负责培训与制定标准
鲍霞青海奔盛*** 高级教师财务
盛丽省牧科院*** 副研究员项目具体实施
魏希杰省牧科院助理研究员项目具体实施
赵海军青海奔盛*** 项目具体实施
刘应虎青海奔盛高级教师项目具体实施
张明省牧科院实验师项目具体实施
张万琴湟中区兽
医站
*** 助理畜牧师项目具体实施
三、项目实施情况
1、机械深翻灭杂,灭茬技术示范;
机械深翻试验采用大马力动力设备与进口液压翻转犁的组合作业(2604型拖拉机+库恩183六铧液压翻转犁,作业速度15km/h),该组合作业有利于种子发芽,作物根系生长好、数量多;可以掩埋有机肥料,清除残茬杂草,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害和降低土壤盐碱度。

通过三年的深翻试验结果表明,在深翻试验区,每0.5㎡试验田仅
有0.5-2株杂草,杂草只占全部植株的1.7-6.7%,灭杂率达到了93%以上,灭茬效果达到95%,因此深翻处理试验田无杂草,无需中耕锄草,既减少中耕锄草费用(20元/亩),又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复式播种技术示范
复式播种技术就是将驱动耙整地、镇压、播种、逐行镇压整合一体的复式作业,项目中采用的复式作业机械为2604型拖拉机+库恩驱动耙+库恩4000条播机(单行镇压)。

该组合采用驱动耙碎土整地,在犁耕后同整地机具联合播种,可一次性完成碎土、整平、镇压、播种、覆土、再次镇压等作业,打破犁底层而不破坏土层结构。

播前镇压可增加土壤密实度,形成整齐苗床,播种后二次镇压,土壤被压实,墒情得到保护,利于后续燕麦正常生长。

通过三年的对比试验发现,复式作业平均出苗率96.94%,高于对照区,比对照区高7.53%;复式作业群体数量较对照高出13.4%,平均单株分蘖数量较对照高出10.6%;平均单株次生根数量较对照高出13.3%;复式作业试验区的燕麦干草产量均高于对照,平均增幅为20.83%。

复式作业处理比对照处理减少了一次作业,每亩节省燃油7元,比对照提高出苗率7%,节约燕麦种子1公斤/亩,价值约4元/亩。

复式作业比对照节约成本11元/亩。

该组合播量均匀,播深一致,能促进燕麦产量的提升播深合格率为 93.6% ,断条率为0,出苗率达到96%以上。

3、一体化组合作业模式下最佳播种量的研究
通过三年的种植试验,在深翻、复式作业模式下,从饲草生产的角度出发,为获得最佳青干草产量,青海444在德令哈地区播量以15-17.5kg/666.7㎡为宜。

4、机械化种植燕麦的最佳行距研究
燕麦宽窄行种植技术模式,边行优势明显,穗大子饱,宽行密植,行行都是边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燕麦的边行优势,对燕麦的穗大子饱起到了关键作用;群体的分布和发展较为合理,有利于穗数和穗重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燕麦超高产栽培中群体结构不易协调、田
间郁蔽、后期易倒伏、早衰等难题,而且不增加投入、操作简便、抗逆性强。

该研究在深翻、复式作业模式下,以青甜1号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处理,以当地等行距(12.5cm)、常规基本苗处理(21万/667㎡)为对照(CK),在宽窄行(窄行行距为7cm,宽行行距为18cm)的基础上,设A1:16万/667㎡,A2:21万/667㎡,A3:26万/667㎡,3个基本苗处理;
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技术在燕麦饲草生产和种子生产试验中,饲草试验中效果不显著,但抗倒伏能力强。

在种子生产中,效果显著,宽窄行种植基本苗21万/667㎡时,青甜1号能显著增加群体和有效穗数,提高成穗率,从而显著增加产量。

5、高寒地区燕麦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高寒地区燕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及推广”项目实施的助推下,三年累计示范推广高标准燕麦饲草田6.9万亩。

2019-2021年德令哈地区高标准饲草田种植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公司名称2019年2020年2021年合计备注
奔盛农牧公司4000 6000 6000 16000 项目区面积
奔盛草业公司12000 20000 21000 52000 公司种植面积
16000 26000 27000 69000
6、制定“高寒地区燕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企业标准”
结合高寒地区主要牧草作物的生长和生产需求,以青干草调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为主线,认真整理并总结燕麦饲草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相关资料,同时广泛采纳国内外有关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高寒地我燕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进行归纳总结,制定了高寒干旱地区燕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企业标准。

高寒干旱地区饲用燕麦栽培技术要点
⑴ 品种选择:选择经过审定、认定和备案的品种,种子质量符合3级以上标准。

⑵ 整地:在整地前均匀抛撒优质农家肥2000~3000kg/667㎡。

采用道依茨法尔2604拖拉机等大马力牵引车、液压翻转犁进行深翻整地,耕深30cm并及时镇压,使得整地效果能打破土壤犁底层,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蓄水保墒能力。

⑶ 播种技术:4月下旬至6月上旬抢墒播种。

基本保苗数为21万/667㎡。

采用将驱动耙整地、镇压、播种、逐行镇压整合一体的复式作业,宽窄行播种,行距7cm/18cm。

饲用燕麦播种深度3~4cm,覆土严密,播后及时镇压紧实。

⑷ 田间管理技术:采用喷灌设施,在饲用燕麦分蘖、拔节、抽穗时视土壤墒情结合饲用燕麦生长情况进行灌溉,每次灌水量25㎜。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在饲用燕麦分蘖或拔节期,施入氮肥6kg/667㎡,孕穗期施入磷肥10kg/667㎡。

7、技术培训
三年累计开展全程机械化培训416人次。

四、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计划任务目标与已完成指标对比表格,完成情况必须为达到的具体数值。

未完成的进行原因说明。

例表如下:
指标归属合同约定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备注
预期成果1、制定高寒地区燕
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
术标准1项
1、已编制“高标准燕麦
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
程”企业标准。

完成2、技术培训200人

2、培训人数416人次。

完成
技术指标1、通过复式作业,
出苗率达到95%以
上;
1、出苗率达到96%以上完成
2、通过机械深翻灭
杂、灭茬技术示范,
灭杂率和灭茬率都达
到90%以上;
2、对杂草的抑制率达到
93%以上,灭茬效果达到
95%。

完成
3、燕麦饲草平均产
量提高15-20%
通过三年试验,燕麦饲草
平均产量提高20%。

完成
经济指标示范推广10000亩三年累计推广种植燕麦饲
草69000亩。

完成
未完成情况说明:(针对每条指标逐条进行说明)
超额完成工作情况说明:(合同书中有约定但在项目执行期超额
完成或未约定但取得的成果)
五、经费使用与管理
1、项目承担单位经费管理办法、管理模式情况说明。

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实行内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工作实行法人负责制,由财务负责人全面领导单位的财务工作,设财务部门具体负责单位的财务工作。

财务负责人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预算及决算工作,负责全面的资金管理及收支,会计核算工作。

采用专用软件对各科研项目的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设专人对科研经费进行预、决算管理。

在项目经费核算中,费用支出通过“管理费用-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管理费用-科研经费-自筹经费”科目核算,二级科目按照专家咨询费、差旅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等科目列支。

2、自筹经费到位情况及自筹未足额到位原因说明
(1)自筹资金到位情况
项目自筹经费的预算金额360.00万元,截至2021年12月15日,项目自筹经费支出人民币532.31万元。

(2)自筹资金使用情况
自筹经费支出统计表
金额单位:万元
开支内容批准预算数账面支出数后续应
付未付
后续预
计支出
净结余
一、经费合计360.00 532.31 -172.31 (一)直接经费360.00 532.31 -172.31 1、设备费198.00 198.00
(1)设备购置费198.00 198.00
(2)试制设备费
(3)设备改造与租
赁费
2、材料费31.86 -31.86
3、测试化验加工费
4、燃料动力费
5、差旅费/会议费/
国际协作研究与交流

6、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7、劳务费 5.00
3.05
1.95
8、专家咨询费
9、其他费用 157.00
299.40
-142.40
(二)间接费用
其中:绩效支出
(三)项目相关非科技投入
注:①其他费用相关明细列示如下:支付地租24.00万元,电费97.40万元,微喷管项目178.00万元,共计299.40万元,此费用尚未支付。

②劳务费预算数5.00万元,账面支出3.05万元,均采用现金支付方式。

设备购置费、试制设备费 金额单位:万元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价
数量 金额
型号
驱动耙 16.00
48.00
配套动力100-250马力,工作幅宽4米 配套动力100-250马力,工作幅宽4米 播种机 21.00
63.00 配套动力220马力,工作幅宽4米
库恩183六铧液压翻
转犁
29.00
87.00 作业幅宽36,41cm ,犁体间距96cm 合计
198.00
(3)自筹资金结余情况
截至2021年12月15日,项目自筹经费的预算金额360.00万元,截至2021年12月15日,项目自筹经费支出人民币532.31万元,账面超支172.31万元。

3、资助经费使用情况
该项目专项资金应到位300.00万元,截至2021年12月15日,实际到位专项资金为0.00万元,依据《青海省科技计划和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该项目经费为后补助资金项目,项目执行期内专项资金支出均由项目执行单位自筹资金垫资支出。

根据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签定的《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本项目协作单位为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合同书以及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签订的《合作协议书》的规定,于2021年05月20日由青海奔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支付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项目协作费10.00万元。

(3)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截止2021年12月15日,“高寒地区燕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及推广”项目专项经费支出人民币300.00万元。

专项经费支出统计表
金额单位:万元
开支内容批准预算数账面支出数应付未付后续预计
支出
净结余
一、经费合计300.00 300.00 203.98 1.52
(一)直接经费300.00 300.00 203.98 1.52
1、设备费
(1)设备购置费
(2)试制设备费
(3)设备改造与
租赁费
2、材料费129.00 138.30 123.98 -9.30
3、测试化验加工

4、燃料动力费50.00 48.73 1.27
5、差旅费/会议费
/国际协作研究与
交流费
23.00 16.17 6.83 6、出版/文献/信
息传播/知识产权
事务费
1.00 1.00
7、劳务费15.00 15.00
8、专家咨询费 2.00 0.80 1.20
9、其他费用80.00 80.00 80.00 1.52
(二)间接费用
其中:绩效支出
(三)项目相关非
科技投入
截止2021年12月15日,专项经费应到位300.00万元,实际到位0.00万元,审计认定专项经费账面支出300.00万元,后续预计支出1.52万元,净结余0.00万元,项目期间应付未付款203.98万元(其中应付未付材料款123.98万元,其他费用80.00万元)。

六、项目(课题)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及创新点
1、创新点
⑴ 集成了高寒地区燕麦青干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
通过复式作业、深翻灭杂、宽窄行播种等提质增效技术的集成,对高寒地区燕麦饲草全程机械化生产工艺流程进一步提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做到精量播种、精准施肥(药),减少杂草药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产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为高寒地区饲草产业高效、高质发展提供技术模板。

通过两年对过马营地区退耕还(林)草刈割利用人工草地(草带)和未利用人工草地(林带)的群落结构以及土壤营养状况调查测定,初步认为自然因素(气候暖干化、降水分布不均等)不是退耕还(林)草人工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而牧草品种单一、不科学的管理和不合理的利用等人为因素引起毒杂草入侵和土壤有效养分供应不足是导致多年生禾本科人工群落建植3~5年后退化的主要原因,这是本项目的创新点。

建立高质量、规模化优质饲草田4.5万亩
项目基于荒漠立地条件,经过三年的项目实施,集成熟化了宽窄行播种、复式作业、深翻灭杂等先进适用技术3项,完成了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操作,建立了高质量、规模化优质饲草田4.5万亩,累计推广面积6.9万亩,为柴达木地区饲草产业高效、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示范模板。

2、生态、社会效益(对社会或行业的促进作用)
⑴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累计增加种植优质人工草地面积69000亩,改善和提升了项目区饲草产业生产条件,提高效益产出水平,推进全市畜牧业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实施后人工饲草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幅度提高饲草生产总量,对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畜产品将发挥重要作用。

⑵ 通过项目的实施,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工草地面积逐年扩大,舍饲水平不断提高,对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推进草畜平衡和以草定畜,发展生态畜牧业都将起到促进作用,生态效益明显。

⑶ 燕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高寒干旱地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高寒干旱地区饲草生产的水平,同时通过专业化、集约化的管理,降低了成本投入、提高了燕麦产量,对于增加农业人口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扩大机械化生产技术在燕麦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满足现实需求、繁荣农村经济的正确选择。

3、人才、研发团队培养建设情况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为项目组鲍奎同志颁发了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证书。

2021年6月项目组傅云洁同学被青海大学录取为农艺与种业草业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七、组织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
1、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超出预期的问题,需根据实际情况改善不利条件,利用优势和既往经验克服出现的困境;
2、团队成员之间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
3、根据项目种植和实施和推广区域的变化,在注重原本项目设计中的效益之外,要结合当地实际,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方面进一步思考,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扩大项目的作用及惠及面。

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9 年,公司在德令哈市蓄集乡浩特茶汗村流转土地 4000 亩,用于 2019年燕麦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6000亩,该地块土壤为灰漠钙土,土层厚,配备了水利设施(自流灌溉),但土壤盐碱化,特别是盐害严重。

2019 年公司边治理盐碱,边安排试验,以期通过盐碱改良,使试验取得理想效果;但由于盐碱地改良过程耗时较长,影
响试验效果的体现,因此2020 年公司将试验地点更换到德令哈市尕海地区。

流转土地18000亩,用于2020年和2021年燕麦全程机械化试验。

该地块以砂砾石主,灌溉条件不完备时,植物生长受限。

2020年春,公司为解决限制条件,获得实验成效,为所有种植推广基地铺设了微喷灌带,但由于柴达木地区天气干旱,加之原有水井供水量不能完全满足植物的生长,试验效果与预期效果仍有差距。

2021年我们继续改善灌溉设施,更好的落实试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燕麦全程机械化试验成果更大范围的推广,使燕麦青干草生产效益再提升一个台阶,做好德令哈草产业的领头羊。

九、下一步的拟开展研究发展目标等
1、盐碱地改良;
2、智慧农业-农田管理远程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