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及演唱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
摘要:《嘉陵江上》这首艺术歌曲具有深深的爱国情怀,受到声乐爱好者们的热爱。

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饱受战乱,流离失所的悲痛情感。

这首作品在音乐艺术上与革命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文章简单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与词曲作者的创作环境。

重点分析了这首歌曲的曲式特征以及在演唱时的技巧处理。

一方面把《嘉陵江上》的曲式结合谱例作出全面的分析,表现出歌曲原有的韵律;另一方面研究歌曲演唱时的技巧及注意事项,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音色、气息、情绪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分析,充分挖掘《嘉陵江上》在演唱时所存在的特征与技巧。

通过这些阐述,将文章升华到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时代观念上。

关键词:嘉陵江上;创作特点;演唱处理;爱好和平
1 歌曲的词曲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1.1词曲作者的写作背景
《嘉陵江上》是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谱曲的一首独唱曲目。

1939年在重庆教书的端木蕻良每天傍晚沿着嘉陵江岸边散步,见江水之悠悠勾起内心的思想之情。

于是便有了那脍炙人口的歌词:“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从开始的对于流亡的苦难到后面对于家仇国恨的丢失家园的愤慨全都注入这篇散文诗《嘉陵江上》之中。

时年,早已参加革命的贺绿汀被这篇散文诗深深打动。

他想要为这首诗作曲,在此之前他早已接触了大众革命,创作已变得成熟。

对于《嘉陵江上》他做了很多尝试都被他自己否决了。

最后,他一个人前往长江边上反复的朗诵,反复的摸索。

最终推敲出了这首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

成就了《嘉陵江上》这篇不朽的传世乐章。

1.2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自“九一八事变”后,祖国遭到了大肆的入侵,致使很多同胞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对于日军的蛮横,国人深恶痛绝。

1939年《嘉陵江上》问世后,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到抗日战场中。

在当时的国内人们奋起反抗,正如所歌:“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2 《嘉陵江上》的音乐分析
歌曲《嘉陵江上》是介于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的一种演唱形式。

因此,使得旋律更加易于传唱,节奏偏向自由而非方整。

以此增添了戏剧色彩,突出艺术感。

此首艺术歌曲是3/4拍,全曲是主副歌形式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共61小结,共可分为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为前奏的引子部分,共8小节(1-8);第二部分为A乐段,共34小节(9-42);第三部分为B乐段,共19小节(43-61)如图所示:
图1曲式分析图示
2.1 前奏部分的音乐分析
这一部分在b小调上展开陈述,主要是通过变化音下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用变化音的好处是可以体现出当时离乱、动荡的社会大环境,在情绪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

在前奏的最后一小节处开放了属和弦,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在和声上为第一乐段做准备。

图2《嘉陵江上》前奏图示
2.2 A乐段部分的音乐分析
这一部分同样在b小调上陈述并且运用了宣叙调进行。

此乐段分为四个不完全对称的乐句和一个仅3小节的连接构成。

a乐句的前半部分运用有力的同音反复的旋律,伴随着宣叙式表达出作者的愤恨情绪。

之后出现了一个向上的六度,这个大跳仿佛是唤醒人们奋起反抗的号角。

其中间的一个升A,点明了b和声小调的主题特征;后半部分出现了三连音,虽然音乐的旋律走势颇为平缓,大致在小字一组g上,但三连音的不稳定依然给人带来音乐中的急促与激动。

再往后
一个短暂的休止,紧接着一个级进,表现作者对丧失家园、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图3《嘉陵江上》A乐段a乐句
b乐句运用了较多的三连音,整体旋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进入高音区。

既是歌词中:“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故地重见的心境对比,也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情绪的对比。

图4《嘉陵江上》A乐段b乐句
c乐句是典型的西方宣叙调的创作手法,出现了较多的同音反复。

表现出作者的痛心与愤恨。

歌词“我已失去一切欢笑和梦想”中,“我已”是弱起节奏,使音乐语言更加自然、口语化。

让音乐更加情景化,为音乐增添戏剧色彩。

图5《嘉陵江上》A乐段c乐句
d乐句的一开始,旋律相较之前突然走低。

音乐情绪也随之变得低沉。

在这松紧有致的节奏中,旋律从突如而来的低音区发展至高音区。

把作者心底的痛苦与难受表达到极致。

该乐段最后结束在D7-T上,完美的结束在主和弦上,也完美的结束了A乐段。

图6《嘉陵江上》A乐段d乐句
连接段是A乐段结束后的三个小节,主要是为了转换调性,为B乐段做出铺垫。

通过降E音的重属导和旋的连接,把b小调转入到了近关系的e小调上。

通过A乐段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以叙述为主,乐曲的旋律与歌词时而高涨,时而低沉。

通过A乐段的分析仿佛可以看见一个徘徊在嘉陵江岸边失去家园的中国同胞,时而大声控诉,时而低声难过。

对着嘉陵江把自己遭遇与内心的愤恨全部倾诉出来。

2.3 B乐段部分的音乐分析
B乐段的开始分为3个乐句。

前两个乐句是A乐段连接部分所做出的调性转换:从b 小调转入的近关系小调e小调,整个B乐段的感情色彩更多的是坚定的信念和奋起的斗志。

e乐句的开始由于词作者的情感升华,从开始的悲痛转为现在的昂扬。

随之而来的也是曲作者的情感变化,本乐句一开始由弱起先行切入,而切分节奏中的强拍更像是一种斗志的燃烧。

出现的同音反复更像是时刻提醒自己,信念不能丢失。

图7《嘉陵江上》B乐段e乐句
f乐句与上一乐句互为递进关系,此乐句中的两句歌词“我必须回去”。

虽然第二句是第一句歌词上的重复。

但音乐上,第二句比第一句高出一个八度,在这种高音区上的呐喊,更像是作者斗志昂扬,心中奋起之火的燃烧。

图8《嘉陵江上》B乐段f乐句
g乐句是全曲的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由一开始的重复音小字一组的f上行至小字一组的b,紧接着又从小字一组的b上行至小字二组的f。

从旋律而言,旋律的不断更迭给全曲送上了高潮的同时,而不缺乏自身的戏剧色彩和抒情效果。

从歌词而言,上升了全曲的情感价值,从一开始的悲愤,最终坚定奋起反抗的决心。

突出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感。

图9《嘉陵江上》B乐段g乐句
3 《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与处理
3.1 音色、气息以及旋律把握的运用技巧
我们都知道,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要先了解歌曲的旋律、内容、特征等等。

因为我们只有知道这些才能在唱腔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音色与气息的使用上做出相应的设计。

《嘉陵江上》是一首男声独唱曲,音色是这首曲目的情感基调,在这一方面演唱者需要具有雄厚的音色以表现坚决奋起的勇气。

同时也只有深沉、强劲的音乐色彩才能更加贴合作品所要表达的悲伤、痛恨以及反抗的坚定信念。

演唱者把控好音色的表达,可以将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完美的呈现给观众。

愤怒、憎恨的高涨情绪决定了我们演唱时需要具备饱满稳定的气息。

因为歌曲本身每一句的演唱都相对较长,所以演唱者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气息运用,不能因此而导致气息不够,更不能在歌曲演唱中随意换气,这是声乐演唱的大忌。

在表演该作品时,在保证情感输出的同时还要注重演唱的自然性。

语句之间的换气,大多都是在吸气,要是不能保证满足够的气息,在演唱时难免会造成演唱不连贯,甚至会出现断气的尴尬境地,更别说完美的表达情感了。

例如歌曲第一句:“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中,不能因为“天”字唱三拍而使劲控制呼气,这样就会让气息很僵硬,观众听了会很不舒服。

因此吸气要做到饱满、自然、平稳而不刻意。

3.2 节奏变换与强弱对比的处理技巧
一首歌曲的速度和力度是表达歌曲情感极其重要的工具。

《嘉陵江上》这首歌曲的力度与速度灵活多变,因此在演唱时要注意把握好。

每一句演唱之前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以表现歌曲的戏剧性和层次感。

在演唱时,可以把全曲作为两个部分演唱,前半部分主要通过低沉的旋律以及稍慢的速度处理以达到悲伤,愤恨之情。

而后半部分,演唱时可以提高力度以表现出斗志昂扬的激动感,运用更加坚定的声音让歌曲极其富有张力的推向高潮。

前后的演唱可形成对比,增强了歌曲表现力的同时还增添了本身的观赏性。

例如:“从敌
人的刺刀丛里回去”这一句,就应当逐渐加快速度与力度,通过强弱、起伏达到声音与技巧的共鸣。

节奏变换与强弱的对比是歌曲情感的基础。

虽然情绪在歌曲速度中相互融合,但力度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力度和速度的共同保持才能让情感更好的发挥,想要烘托歌曲气氛,渲染歌曲艺术色彩,就必须把力度和速度相结合起来。

二者缺一不可。

4 歌曲演唱过程中注意事项
4.1 节拍、节奏特征
《嘉陵江上》的整首曲子以3/4拍的形式进行。

突出强拍为主旋律,强弱结合,起到了与抑扬顿挫的歌词相辅相成的作用。

《嘉陵江上》歌曲中有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比如三连音、休止符等节奏型的运用都恰到好处。

4.1.1 三连音节奏
三连音在原本的声乐演唱中是起到打破原有节奏的作用,让歌曲给人一种“错位”感。

从而增强歌曲带给人的情感色彩,也使歌曲变得富有发展空间。

全曲在多处都出现了这种节奏型,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又富有不同的含义。

在A乐段中,大多以同音重复进行。

在演唱时也应该按照这一乐段的情感基调来完成。

A乐段大多是介绍家园沦丧的悲伤,那么此时出现的三连音“失去了”、“如今我”等都是为了打破原有律动,让旋律更加贴合歌词的朗诵感。

以衬托出这一乐段所表达的低沉情绪。

在这一乐段中,演唱三连音时要保持三个音音量的相同,因音乐结构的安排,也要把它做弱音演唱。

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痛心、悲伤的情绪。

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下一乐段做出铺垫,为高潮的激动、愤怒积攒情绪。

而此乐段里还有一些递进的三连音,如“徘徊在”、“呜咽的”。

虽旋律走向为上行,但一样不用做渐强的处理,它是为了与上面乐句形成层次感,使演唱更加富有旋律的起伏。

因此与前面的三连音做一样的处理即可,在速度上可以稍慢一些,以加深悲伤的情绪。

B乐段的三连音大多是以一种递进的形式。

这一段中的情感背景是收复家乡的坚定信念。

所以这里的三连音演唱时要注重情感的推进以及情绪上的逐步推动,因此在旋律上要稍快,音量上要推动着情绪。

以三连音为基础,演唱时一句比一句更加富有张力,情绪也越来越高涨,最终把旋律推向高潮。

4.1.2 休止符
在声乐的演唱中,代表音高,组成旋律的音符固然重要,但是休止也是音乐写作中不
能缺少的符号。

音符和休止符同样重要,二者在音乐中相互体现,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组成好听的旋律。

《嘉陵江上》中的有很多休止符的运用为歌曲增彩。

对于休止符的演唱,一方面将旋律和歌词相互契合下都推动着情感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乐曲中作一个稍稍的停顿更加突出了音乐语言上的情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好地规划了歌曲中重音的表达。

真正的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4.2 把握歌曲的真情实感
一首歌曲的灵魂便是情感的表露,如果演唱歌曲失掉了情感那会让作品变得空洞乏味,难以打动人。

想要把握住歌曲中的真情实感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方面,在演唱歌曲前要对歌曲尽可能的了解,只有知道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归属情感甚至是作者的创作灵感等等,才能更好地摸索如何表达。

另一方面,需要演唱者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对自己的声音与唱法做出设计,除此之外还要深入研究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等等。

只有对一切的技术掌握到位才能谈表达歌曲的情感魅力。

《嘉陵江上》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歌曲开始演唱的第一个字起就要有爆发的感觉,突出悲愤的情感基调。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

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在演唱“打”和“失去”这样的字眼时, 需要有饱满洪亮的声音,才能更好的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哀痛。

一直到后面的“我必须回去”,在此期间是情感的不断强烈。

从怨愤到慷慨,这之间的转变需要演唱者对自己情绪运用收放自如,这一点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做到的。

5 《嘉陵江上》的影响与意义
《嘉临江上》这首音乐作品能够一直传唱至今,一方面是离不开词曲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另一方面它记载着时代的烙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深深打动着中国同胞的心。

因此,这首歌曲不仅在艺术舞台上散发光彩。

在我们心中也一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5.1 在音乐史上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论什么时代都离不开音乐。

抗日战争当然也需要音乐激励人心,在那个年代一时间出现很多革命歌曲,振奋人心而且脍炙人口。

但是音乐作为当时斗争的一种间接手段,很多作曲家也会忽略对于艺术本身的思考而一味地追逐革命斗争的需要。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而在众多的革命歌曲中,不论是作曲与歌词的吻合度,还是作曲里对于音乐情感的讲究,贺绿汀作的这首《嘉陵江上》真是可圈可点。

该曲运用西洋歌剧咏叹调与朗诵调的艺术特点,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同时又很好地结合了中国的声韵和节奏,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歌曲。

它的出现给中国的音乐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不仅在当时唤醒国人沉睡的灵魂,用一串串音符把人民的斗志燃烧起来。

时至今日,它依然还是中国抗日救亡曲目中首屈一指的作品。

《嘉陵江上》是中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之一,永远是音乐史上大放异彩的篇章,它不仅是贺绿汀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音乐史上永远的里程碑式的骄傲。

5.2 在革命史上的意义
《嘉陵江上》的词作者端木蕻良与当时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因为战乱身处异乡,所以,它徘徊在嘉陵江岸边,慷慨激昂的写下这篇散文诗。

这动人心魄的诗被贺绿汀配以巧妙的音符,活脱脱的反应当时的国人不甘为亡国奴,誓死反抗到底的决心。

它激励着各界的能人志士纷纷投入革命的斗争中,为抗日救国运动做出贡献,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

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它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号召作用,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同时它也在告诉后人:历史可以原谅,但绝不能忘却。

5.3 在当代社会所传达的社会意志
如今的中国,经过人民的不懈努力早已变得强大起来,但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忘记当时革命先驱的艰苦奋斗。

《嘉临江上》歌曲中所表达的悲痛、愤恨与“打回去”的信念是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所理解的。

而如今我们赶走了侵略者,我们的革命成功了,当下我们生活在一片祥和且完整的土地上。

所以《嘉陵江上》给现代社会又多了一层意义:热爱祖国。

中国人民经历过战乱,中国的山河也曾破碎过,但现在的中国土地是完整的,人民是幸福的。

所以通过此曲我们更应该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应该热爱我们艰苦奋斗而来的中国。

现代社会虽早已远离了战火,但是《嘉陵江上》的时代意义绝不能就此泯灭。

我们对待旧事物应该革故鼎新,所以“珍惜当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便是《嘉陵江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这首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歌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宣扬,因为爱国是民族之魂。

6 结束语
歌曲《嘉陵江上》以时代特色为点缀, 以糅合失去家园、流浪他乡的哀戚, 压抑的感情和抵抗侵略者的坚定信念为亮点, 以掌控全曲的旋律、节奏和节拍为重点, 这恰恰体现了这首歌曲最具迷人的地方。

通过系统分析《嘉陵江上》的作者与写作的时代背景, 进而剖析该歌曲的演唱风格的特征及对节奏旋律的把握, 得出演唱过程所需注意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从而产生歌曲对时代意义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张赞.浅谈歌曲《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J].通俗歌曲, 2015.
[2]李铭磊.浅析贺绿汀的声乐作品《嘉陵江上》[D].山西大学, 2013.
[3]王维平.艺术创作中的和谐美—以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和演唱为例[J].艺术教育, 2007.
[4]陈伟.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演唱分析[J].当代音乐, 2016
[5]杨秀.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分析[J].大理师专学报, 2001 (1) :83-84.
[6]贾万银.历史的悲歌民族的记忆——歌曲《嘉陵江上》的文化解读[J].音乐创作, 2015 (06) .
[7]林博.《嘉陵江上》之美[J].音乐时空 (理论版) , 2012 (04) .
[8]崔世光.钢琴作品《嘉陵江上》分析与研究[D].杨希.江苏师范大学,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