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巷赏析
戴望舒《⾬巷》赏析及评论
⼀、⾳乐感强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开篇,诗⼈就给我们描绘了⼀幅梅⾬季节江南⼩巷的图景:⽩墙⿊⽡的建筑物之间,⼩巷曲折⽽悠长;正是梅⾬季节,天空阴沉沉的,⼩⾬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在⾬巷中独⾏;⽽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巷、细⾬、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诗的开头⼏句所展⽰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段诗⼈的内⼼独⽩。

这个“丁⾹⼀样的姑娘”并⾮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是诗⼈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个虚拟⼈物。

丁⾹花开在仲春时节,花⾊或⽩或紫,给⼈柔弱、娇美⽽⼜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个宛如丁⾹魂魄所花的“姑娘”,⼀经诗⼈的想象⽽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的⽣命。

在诗中,她也象⼀个现实⼈物⼀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巷⾥,本来只有诗⼈⼀个⼈独⾏;⾃“丁⾹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在其中⾏⾛了;⽽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上的油纸伞都与诗⼈⼀样。

这样⼀个⼈的出现,显然使诗⼈的⼼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寂寥的⾬巷”中,现在有两个各⾃孤独的青年男⼥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打招呼,⽽只是向诗⼈投出了⼀道叹息的⽬光,然后,像梦⼀般轻盈⽽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边飘过去的时候,诗⼈看到她的表情是⼀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分离的。

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难得⼀知⼰!这两位⼼灵相通的青年男⼥在⾬巷中不期⽽遇后,竟然⼜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诗⼈是何等的痛⼼!在恋恋不舍⽽⼜深感⽆奈的情绪状态中,诗⼈⽬送着"丁⾹姑娘"在⾬巷中渐⾏渐远。

等到⾛过⼀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想与“丁⾹姑娘”相聚相守这⼀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姑娘”终于消失在⾬巷的尽头。

但这时的诗⼈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姑娘”遗留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中的颜⾊和芳⾹,并为这种颜⾊和芳⾹的不断消散⽽伤感不已。

诗⼈⼀个⼈呆⽴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彩、芬芳,甚⾄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光。

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

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寂寥的⾬巷”中,⼜只剩下了诗⼈在独⾃彷徨。

在诗的末尾,诗⼈似乎⼜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重放了⼀遍。

⾸尾两节的词句⼏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

这⼀改,⼀⽅⾯表明诗⼈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却让⼈感到诗⼈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因⽽,读到诗的最后⼀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法挽回的苦闷、哀怨⽽⼜⽆奈、惆怅的情感⼜加深了⼀层。

⼆、在写作⼿法上的特⾊
1、法国象征主义⼿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这⾸诗表⾯上所写的是⼀对青年男⼥在⾬巷中相逢⽽⼜⽆⾔地分离的事
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的理想爱⼈的化⾝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巷”除了可以看作⼀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季节的⼩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所处的社会⽣活环境的象征(⾬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于“⾬巷”中两个青年男⼥不期⽽遇⽽⼜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不得这⼀精神历程的象征。

⽽诗⼈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含糊、隐秘,象征⼿法的运⽤正是满⾜⼈们的这种需求的⼀种重要途径。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法赞赏不已,这⾸诗就是他运⽤象征主义⼿法来创作汉语⽩话新诗的⼀个成功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的全⾯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法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但他所⽤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中国江南式的。

因为:诗中⽤来形容“姑娘”的“丁⾹”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的⼀个象征形
象;诗中的“(悠长⼜寂寥的)⾬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样的姑娘”显然是⼀个具有中国江南特⾊的⼥性形象。

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法上的全⾯的西⽅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诗的⼀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诗的⼤致内容,⽽不像⾯对某些⾷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

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巷》这⾸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个成功典范。

2、⾳乐⼿段的成功运⽤和诗歌⾳乐美的成功创造:
《⾬巷》在语⾳层⾯的⼀个显著特⾊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乐美。

这种⾳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法的运⽤所造成的。

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节除了将第⼀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尾呼应,⽽且使基本相同的⼀段语⾳流在诗中重复出现,从⽽增强了全诗的⾳乐感。

此外,该诗的每⼀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尾两节的“悠长、悠长”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诗具有相当强烈的⾳乐性。

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每⾏字数长短不⼀但总体上⼜是有规律地重复的。

该诗采⽤的是⼀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的末尾重复⼀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

这种韵脚的反复使⽤,使韵脚这个⾳响(ang)在⼈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种回环往复的⾳乐效果。

我们读这⾸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让⼈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诗的⾳乐美,叶圣陶曾说:这⾸诗“替新诗的⾳节开了⼀个新的纪元”。

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诗所具有的强烈的⾳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个最重要的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