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高考微型文学评论_写作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写高考微型文学评论
怎样写高考微型文学评论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
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
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
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
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
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
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
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
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微型文学评论跟一般简答题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题。
文学评论虽然简短,但作为独立的文章,它同样具备文章的一般特点,所以一般情况下,微型评论应该有一个概括性较强、比较惹眼的标题。
这个标题不但能引导学生写好评论,而且可以帮助读者领会评论的主要内容,标题起得好,对于获取高分不无益处,而这点对简答题是没有要求的。
其二,从题目的开放度来看,简答题依问作答,答案指向性较为明朗,但作为文学评论,题目一般只限定一个角度,学生作答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开放性比简答题要大。
其三,从结构形式上来看,文学评论也比简答题要求高,
一般的简答题只需要将自己的看法罗列出来即可,一般一段到底,或者采用分条列举的形式。
但微型文学评论却不宜这样,一般应有开头、主体和结尾,段落有一定独立性,起承转合需要一定的艺术性,但受篇幅的制约,微型评论也不宜段落太多,一般分为2-3段即可。
其四,从语言上看,简答题只需要把观点清楚阐述明了就可以了,文学评论却要求有一定的文采,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考场中的文学评论由于篇幅小,内容上一般不会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作品突出的一到两个方面将实质性的特点揭示即可,避免那种流于空泛、不着边际的万金油式的评论。
所以我们在揣测题干要求时一定要学会准确踩点,调动头脑中的积累用相应的鉴赏术语将要点提出。
分析论证要求笔墨集中,有理有据,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从鉴赏的文学作品中摘录,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度引用其它内容。
结构必须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开头一段可以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中间分析法论证为主,边节录边评论,可以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有些内容也可根据需要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如阐述主题的社会现实意义等等。
结尾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也可发出感慨。
写作短评时我们可分三步走:一定调二摘要三整合。
定调即确立观点,提出对作品的看法。
摘要就是从作品中摘录相关语句作论据来分析和证明观点,摘要既可以是原文的摘抄,也可以将原文内容进行概括性转述,如果是摘抄,一般要求将这些字句用引号标明,如果是转述,则不须用引号。
整合则包括拟定标题,对观点加以分析,将论点论据整理成符合要求的短文。
由于学生平常的文学作品阅读停留在意会的层次较多,言传的机会相对较少,加上平时这方面的积累也不足,所以,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鉴赏术语和一些典范的示例,以帮助学生熟悉文学评论的模式和写法。
且看以下范例: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
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
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
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
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
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
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下面请看实例一
题目:
认真阅读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
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
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黄亨灿)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
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
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
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
(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
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
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
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
(游舫)总评:
这几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
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
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
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
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
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实例二
再来看学生熟悉的《春》一文的评论。
下面的评论是就其语言特色来谈的,阅读时注意其边节录边评析的方法。
清新、隽永、警策
———评《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于运用朴实、隽永的语句,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与作者共享春天的乐趣,同赏山川的风姿。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
从达意上说,平易好懂,从修辞上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有浓厚的抒情味。
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如写春风拂面,说“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
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语言富有表现力,有些话简直就是一篇之警策,自然地点上几笔,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他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不是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
这个结尾奇崛,警策。
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这篇短评的标题以三个术语来概括《春》一文的语言特色,中心一目了然。
全文从两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第一段着重分析其清新、自然、质朴、隽永的语言风格,后面则着重评析其富有生活哲理的警策意味,其写法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实例三
现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类文学作品,而且选的基本都是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
同学们应拿起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写文学评论。
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
下面给同学展示几篇北大附中高三10班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
前面已展示了几篇他们写的《》,你们把前后所展示的例文比较一下,然后谈谈观(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异同。
习作示例①
蒙太奇手段,妙!
一一一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段
北大附中全国理科试验班高三(10)班王一恺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
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教师时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子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
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坡上期待着,盼望着。
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树林,默默地看着。
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时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
其实,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几分羞涩。
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
年迈的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
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相爱之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
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
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
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
由于观众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
一部影片,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
习作示例②
人性美丽的震撼
——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节安排
北大附中全国理科班高三10班姜懿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
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中形成朴实、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
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让人不能不引起共鸣!
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
所以,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
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
电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一个穿这红棉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一件事。
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之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白烨树旁等待。
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
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
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年,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白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
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
”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可抹煞的记忆!
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
另外,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目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
也就是说,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深深赞同的。
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丽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中国乡村人的朴实和善良。
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习作示例③
出路在哪里
北大附中理科实验班高三王大地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
中国有12亿人口,8亿多生活在农村。
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变化依旧微乎其微。
桃花源记里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时的中国农村也不过如此。
尽管有了拖拉机,有了化肥农药,但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
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旧俗依然广为流行。
在哈代或是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眼里,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东西,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的。
那么《我》剧里为什么不涉及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展示农村的面貌,那么他只是在欺骗观众。
如果他想讲一个恋爱的故事,那莫非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一片能滋生出浪漫的乐土?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农村生活过,果真如此,只能怪他洞察力太平庸,认不清问题的关键。
《我》这样的片子,拿给城市里的人则可,要是让一个谱熟农村生活的人看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是《我》这样浮雕一般虚华的作品,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记得在《我》剧里最常见的场面是女主角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的笑脸。
张艺谋似乎想刻意制造出唯美的氛围。
可是他的方式也太做作了,一切都像是在做假戏。
印象里大陆就没拍出什么好电影。
韩国和日本的电影我都看过一些,不能不说它们要比中国电影更有魅力,更加深刻。
张的农村题材片在大陆电影界可能要好一些,但那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
张个人的素养约束了他创造的范围和手法。
他永远只能拍出《我》这样既没有力,也缺乏美的电影。
习作示例④
谈《我的父亲母亲》的真实性
北大附中理科试验班李鹏飞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我是很少被故事感动的,但看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故事可以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到最不真实的,便是故事情节。
当然,会有人说“艺
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这话没错,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
故事发生于“打右派”前期,从当时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但已经发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按中国传统,婚姻大事青年人是不能主动料理的,大都由父母包办,即便不是包办,也一定有父母或某些长辈出面料理。
这种风俗在农村一直延续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至今。
但电影中在一个北方偏僻农村,在那个年代,竟然发生了如此感人的故事,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便退一步说,故事发生了,但故事的发展也毫无真实性可言。
东方女性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说矜持,但影片中的女主角,那样活泼,那样主动,一点都不像一个中国农村女孩子,但她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奇迹吧!
其次,在影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艺人的粗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中有一个锔碗的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
剧中,那个工匠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锔碗的花费要比买一个新碗还贵。
或许,张老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个碗的特殊价值,殊不如,却成了笑话。
张老先生一定没见过锔碗的。
工匠要用锔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价钱那么贵(那个碗仅摔成三片而已,如果多摔几片,岂不价值连城了),一天能有多少活干?
剧尾,商定好要抬遗体回乡之后,第二天便有许多人从远方赶回来。
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片情节和农村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抬棺是第二天上午。
而从广东赶回一个北方小山村只用一夜时间?!要知道,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他们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专机?即使是现在,这也不可能实现,何况几十年前?
还有母亲年轻时候的美丽肌肤,以及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虚伪和做作。
要知道,那种环境里,即使每天打一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何况还要织布、做饭、做家务劳动。
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城里人,凭着对农民的一点粗糙的认识但又急于模仿而做出的不伦不类的举动。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可以说很生动,很感人。
但它毕竟是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一举一动都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处处显露出虚构的痕迹。
评析:
几篇评论,对电影都有总的评价,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要肯定的,几篇文章都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进行评论;习作①谈电影镜头的切换组接艺术即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言之,评论电影“画面”的“剪辑”技巧。
习作②着眼于情节线索安排的评论;习作③④着眼于电影内容真实性与否的评论。
我认为中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面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
因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包容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不深,谈不透,选择较小切入点,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切入口极小而探入的很深。
更何况面面俱到中学生笔力也不足。
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写评论的要求,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
几个同学选择的角度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常常说,角度要新,但若刻意求新往往事倍功半,或伤害了文意,弄巧成拙。
文学评论选择角度应根据个人鉴赏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最有话说,体会最深的一点入手评论。
比如习作④,李鹏飞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上高中来到北大附中才开始认识城市,所以看完这部电影,他跟我谈了农村许多情况,觉得《我的父亲母亲》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说时颇有些愤愤。
他的认识来自他的生活体验,我跟他谈,电影是艺术,不能把生活的原生态搬上银幕,他仍不能接受,后来他写了这篇评论,表达了极真实的看法。
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谈出的是自己思考的东西,没有人云亦云,自然真实地选择了自己最有感受的某一方面来谈,这总比刻意求新,哗众取宠或人云亦云,亦与亦趋要来得好。
以上选的例文①②是褒扬;③④是批评,作为个人看法来讲,我不同意习作③④的分析之拿出不同观点的评论,是在于告诉同学“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充许同学大胆谈出不同意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