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李金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李金娥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
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
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
因此,激发学生
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具体做法是:
1.教师巧妙设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本着这样的思想,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4+4+4+4+4+4,6+6+6+6,题出来后,我立刻说
出结果,问学生:“我算得对吗?快吗?”然后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出加数是相同的
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
”这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都急于想知道我有什么诀窍,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参与操作,引导学生思维的动机。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变成了思维的工具。
只有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学生才能记得更牢。
操作中学生不但要
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当前小学生解题方法单一,缺乏
变通。
因此教师要要想办法让学生对已有的问题进行联想,启发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看问题。
例如讲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时,我在课上给学生分发了一些小棒和接头顶点,
让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特征,分成几个小组组装正方体和长方体,学生通过实践
发现,组成正方体必须要12根长短相同的小棒和8个顶点,而组成长方体则需要12根小棒
中只要三组4根相同的小棒和8个顶点,通过具体操作,学生们不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结构特点,还找到了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省去了几何推导的麻烦,充分体现了实际动
手操作为数学带来的便利,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在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兴奋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进而唤起学生求知的热情。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问,独立思考,主动研究,使课堂富有创造性,与学生一起感受
和发现提问的乐趣。
简短且轻松的教学环节就能让学生十分渴望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教师
对于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独到,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恰当地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
特定的思维模式中,进而训练学生们发现分析、判断、评价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合理运用直观教具, 化抽象为直观。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方面的教
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
在教
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
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
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
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
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
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2.小组合作探究,启迪思维。
新课改以来,我们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真正成
为课堂的主人。
一般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能解决的不讲;有难度的问题在组内
交流还不能解决的,鼓励学生进行组间讨论,然后由小老师自愿上台讲解。
学生在这样的环
境中变得脑勤、嘴勤、手勤,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数学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数学思维
方法的培养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得到高效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3.拓展延伸,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
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
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
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例如,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我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
由于
学生对测量有了兴趣,他们会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等。
教学《认
识钟表》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
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统计》后,我引导
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读书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
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