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将卷Ⅰ和卷Ⅱ上的选择题答案用2 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Ⅰ卷和Ⅱ上的简答题用黑蓝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卷Ⅰ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

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

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

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

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

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

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1.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

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
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刺客聂政“侠肝义胆”的一组是() (3分)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③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老母亲还健在的现实,毅然去刺杀了侠累。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

(5)
(2)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5)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②,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④,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夏丏尊的教学改革
夏丏尊尤其重视教学的改革。

夏先生教国文,就对国文教学作了全面改革,使春晖中学的国文教学独树一帜。

从教材看,夏丏尊和他的同事们将当时春晖的国文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

必修科的教材有两种:一是商务版的《国文课本》;一是教师自编的《选授讲义》,包括范文选读、语法、作文法等。

对范文的选择教师特别重视,既要内容新,又要形式美,以利于学生从中吸收营养,在思想、道德、情操上得到熏陶,在语言文字、写作方法上得到借鉴。

这些范文多采自《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

对于初中要不要教文言文的问题,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兼教,一种主张绝对不教。

夏丏尊等主张兼教,他们认为“自小学以至大学的学生,文言文尽可以不写,而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却希望其能读解普通的文言文。

如果中学毕业生没有阅读中国普通书的能力,那就不能享受先人精神的遗产,不特是本人的不幸,恐也不是国家社会之幸,不特在中国文化上可悲观,在世界文化上看来也是可悲观的”。

夏先生等还认为,当时文言文事实上在社会生活里还占有很广的势力,如果不授与学生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将不能看日报、官厅公告以及现代社会上种种文件。

但分量要控制,以占全部课文的十分之三四为宜,且教材要精选。

选修科按年段分设。

第一学年注重补习,第二学年注重个性,第三学年注重调剂。

选修教材的内容从实用文、修辞大意到文学史、近代文艺思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学生的爱好培养和个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考试是夏丏尊在春晖早期国文教学中的又一举措。

在1923、1924年保留下来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一份国文考查试卷,从考查内容看,语文基础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诸
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几乎都已涉及到了,可见,当时的基础教育是比较全面的。

在作文教学方面,夏丏尊和春晖早期国文教师花了很多心血和很大气力。

他们经常研究学生的写作实际,发现问题,想出办法,加以指导。

首先,夏丏尊十分重视作文的态度。

他认为,文章“技巧的研究,原是必要,态度的注意,却比技巧更加要紧”。

第二,重文风,提倡“实、新、小”。

他要学生注意周围的“实生活”,用“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

为培养学生对实生活的观察能力,他们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新鲜的人和事,经常以一二百字写生活的一个片断,然后逐渐扩大。

这样的文章篇幅小了,内容却充实了,感情也更真切了。

第三,夏先生等十分重视文章的批改,讲究当面指点。

校友王文川在一篇《怀念母校》的文章里提到:“夏丏尊往往叫我们去他那里,当面批改作文,启发我们明白错误的地方,加以详细说明;遇到好文章就张贴出来叫我们大家去看。

”夏丏尊、朱自清等先生几乎都用了相同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一张成绩升降表,“我们的每篇作文,都标出升降记号,让我们自己看到进步或退步”。

夏丏尊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尤其是博学的好处。

因此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夏丐尊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他为学生们开出了一份书单。

书单设有两条标准:一条是做普通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书,一条是做现代世界人不可不读的书。

一份书单共85部书,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用中文写的也有用英文写的;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

这份书单几乎包涵了中国和世界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代最先进的文化成果。

陈望道于l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也是当时必读书目之一。

书目中还列入《新旧约》等,夏先生认为这类书对后来的思想、文学影响不小,也应该了解。

(摘编自严禄标《“春晖”的一大功臣夏丏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春晖教师从《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中选取内容新、形式美的文章,编成了《选授讲义》一书。

B.夏丏尊先生认为初中生需要学习文言文,但教师要控制分量,最好占全部课文的十分之三四,而且教材还要精选。

C.选修科三年各有侧重,分别注重补习、调剂和个性,内容广泛,有利于学生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D.夏丏尊先生提倡“实、新、小”的文风,要求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发现新鲜的人和事,多写生活的片断,然后逐渐扩大。

E.本文通过详细记述夏丏尊先生进行教学改革的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位有思想、有眼光、有作为的教育家形象。

(2)夏丏尊先生为什么主张“兼教”文言文?请简要分析。

(6分)
(3)夏丏尊先生对国文教学的改革包括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6分)
(4)夏丏尊先生开出的书单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你
的看法。

(8分)
卷Ⅱ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B.“先贤古墓”是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土的墓地,建于贞观三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顺的“古”墓。

C.某市洗涤用品和化妆品的销售总额为2亿多元,其中4家外国公司的销售额就达1亿多元,与国内的300多家公司平分秋色。

D.“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每个人的梦想都包含其中;“中国梦”也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来,复旦大学校园投毒事件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为实验室安全敲响警钟,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B.不仅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担负着为景区扩大知名度的作用,更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那些没有底线的炒作不仅起不到宣传作用,反而会污染了大众的视听。

C.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一部分网友却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提出了质疑。

D.作为分值最高、灵活性最强的大题,高考语文作文似乎天然具有舆论效应,但更深层的看点,或许还在于它被视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

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⑥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

A.④②③⑤①⑥B.②④③⑤⑥①C.②④⑤③①⑥D.④②⑤③⑥①
1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央视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开播后,反响强烈。

大会参赛者为初中生,成人体验团也同步听写。

但成人体验团听写“熨帖”的正确率仅为10%,听写“癞蛤蟆”的正确率也只有30%。

一些成年
观众随节目自我检测,结果很“汗颜”。

大会导演组透露,第一份预测题测试大学毕业5年后的成人,正确率为40%;测试初二学生,正确率达80%。

(1)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不超过20字(2分)
(2)根据材料中有关内容,概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举办的宗旨。

(3分)16.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现代科技在人的生活中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或缺;没有电脑就缺失了实现愿景和优化人生的媒介,没有手机就缺了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平台……
也有人说,马克思没有“平板”,没有“博客”,但其解放全人类的思想精髓照样流传天下;孔子没有“短信”没有“高铁”,但其宣讲仁义的足迹照样令后人景仰追随……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D是“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

”因果倒置。

2.A 【解析】A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范围扩大。

3.A 【解析】A不是“洞天福地”,而是“在道观的衬托下”。

偷换概念。

4. B 【解析】“枉”后跟名词“车骑”不应为副词,应释为动词“屈尊”。

5. A 【解析】④指刺客的特点;⑤说的是严仲子;⑥指聂政的聪明、机智。

6. D 【解析】“于是不顾老母亲还健在的现实”与事实不符。

7. (1) 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

严仲子怕被侠累杀害,逃离韩国。

(评分点:事—供职;郤—怨仇;诛—被杀,被动句;亡—逃离;)(2) 现在承蒙您不嫌弃我,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同去。

(评分点:足下—您;请—请允许;益—增加;壮士可为足下辅翼—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

因为杀了人,躲避仇敌,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
宰为业。

过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

严仲子怕被侠累杀害,逃离韩国。

他到处游历,访求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

到了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躲藏在屠夫中间。

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

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户;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

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

一位贤者,因为别人瞪他一眼而气愤不堪,从而来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况且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

)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

”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到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没有答应严仲子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

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他,但始终没能得手。

现在承蒙您不嫌弃我,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同去。

”聂政说:“韩国与卫国,中间相距不太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露消息,消息一走露,那韩国全国就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带着利剑到了韩国都城,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

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

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8.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4分)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分)9.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3分)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分)
10.①猿猱欲度愁攀援②雕栏玉砌应犹在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感时花溅泪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⑥奈何取之尽锱铢
11(1)(A C 选对一个给3分,选对两个给5分)【解析】A项,《选授讲义》包括范文选读、语法、作文法等,其中只有范文多采自《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

C项“调剂和个性”顺序错。

(2)①中学生能读解普通的文言文,才能享受先人精神的遗产。

②拥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丰富世界文化的需要。

(答“没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恐也不是国家社会之幸,不特在中国文化上可悲观,在世界文化上看来也是可悲观的”亦可。

)③文言文在社会生活里还占有很广的势力,学会了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