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39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3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特点、诊治和预防经验。
方法:对39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周内痊愈出院32例,4例因就诊时昏迷时间过长有较明显的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1例出现偏瘫,1例因原有心肾功能不全抢救无效死亡,1例独居老人因被发现过晚,延误了抢救时机而死亡。
结论: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及时诊断、正确治疗非常重要,充分认识老年人低血糖昏迷特点,加强预防措施,制定合理、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尤其重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近年来老年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由于使用降糖药物失当等原因,并发低血糖昏迷者也明显增多。
长时间低血糖昏迷可造成患者大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加强预防措施,及时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收集了笔者所在医院内科病房2005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39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9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男24例,女15例;年龄60~78岁;糖尿病病程7个月~18年;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8例,肾脏病变8例,糖尿病足4例,周围神经病变9例,腔隙性脑梗死8例。
发病到就诊时间1~9 h。
1.2 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均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发生低血糖昏迷时,其血糖均<
2.8 mmol/L,并除外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其他原因所致的昏迷。
1.3 病因本组患者发病前应用药物情况:其中注射胰岛素8例,胰岛素与二甲双胍合用4例,口服降糖药物27例。
发病前正常用药未正常进食者18例,增加运动量降糖药未减量4例,腹泻4例,饮酒5例,注射胰岛素剂量增大3例,降糖药物使用不当5例。
1.4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发生低血糖昏迷前有饥饿、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烦躁不安、语无伦次精神症状者26例,无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之先兆表现而直接进入昏迷状态者13例。
其中25例脑CT扫描,8例有腔隙性脑梗死,6例有脑萎缩,余未见异常。
化验:低血糖0.9~
2.8 mmol/L,有9例肾功能异常,所有患者尿酮体均(-)~(+)。
10例心电图异常。
1.5 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在确诊后立即静注50%葡萄糖40~60 ml,然后根据病情给予5%或10%葡萄糖静点维持,监测血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结果
30例在治疗8 min~2 h后意识清醒,4例在低血糖纠正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经给予20%甘露醇、氢化可的松及脑细胞营养剂静滴后逐渐清醒。
其中3例患者反复出现低血糖,经延长葡萄糖静脉滴注时间至36 h之后,血糖才逐渐稳定下来。
1周内痊愈出院32例,4例因就诊时昏迷时间过长有较明显的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1例出现偏瘫,1例因原有心肾功能不全抢救无效死亡,1例独居老人因被发现过晚,延误了抢救时机而死亡。
3 讨论
低血糖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候群。
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 2.8 mmol/L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1]。
老年性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昏迷,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呈增加的趋势,老年患者发病有其自身的特点。
分析老年人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可能有:(1)老年人常有各器官功能的生理性衰退,使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顺应性差,药物剂量不易掌握;(2)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或合并肝肾疾病率明显增加,这会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降糖作用增强;(3)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往往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使饮食量减少,若使用降糖药物时,未能作相应的调整,则易导致低血糖;(4)老年人体弱多病,在治疗其他伴随疾病过程中,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加强降糖药物的作用;(5)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较差,糖尿病相关知识不足,往往不能正确、合理、规律地饮食和用药,且对运动时间及运动量不能恰当掌握;(6)部分老年人片面追求血糖控制达优。
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由于体内升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较正常人低,拮抗低血糖状态的能力差,加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低血糖又可诱发或加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部分老年人屡发低血糖,导致低血糖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无先兆的低血糖昏迷,这些均增加了严重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其一,因低血糖可引起儿茶酚胺迅速增多,心脑血管痉挛,造成供血不足。
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脑梗死等[2]。
其二,因血糖是脑部的主要能量来源,而脑组织本身所储存糖原有限,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若诊断、治疗不及时,脑组织长时间处于低血糖状态,可发生细胞坏死与液化,脑组织萎缩,遗留不可逆脑损害,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3]。
一次严重低血糖可抵消多年控制糖尿病的努力。
美国退伍军人研究(V ADT)也发现,发生过影响认知能力低血糖的患者其主要心血管事件增加了88%,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了3倍[4]。
因此,重视并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预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极为重要。
预防低血糖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教育,开展好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糖尿病知识教育工作,使其认清糖尿病和低血糖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定时定量准确用药及进食,定期监测血糖。
了解低血糖早期症状及防治,及早采取自救措施,阻止其进展、加重。
(2)正确使用各种降糖药物,老年人宜选用作用相对缓和、半衰期较短的降糖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逐渐调整剂量,重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3)合理、规律的饮食和用药,
进餐时间与服药时间要匹配。
把握好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避免饥饿时过量运动。
(4)对肝肾功能减退者,或出现某些疾病、某些状况时,要减少药物剂量,注意用药剂量个体化,并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剂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5)注射胰岛素剂量、剂型要正确,更换剂型时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对中药降糖药,要了解其成分,尤其含有西药成分的降糖药,如剂量把握不准,尽量少用或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6)要避免酗酒,酒精可直接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空腹饮酒。
(7)制定合理、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对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合并心血管疾病和严重急慢性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
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6.7~8.3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9~11.1 mmol/L即可[5]。
(8)提高临床医师对低血糖的认识,对老年患者的莫名不适,尤其是昏迷者,应常规监测血糖,避免对低血糖的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4-798.
[2] 乔冠浩.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36例分析[J].安徽医药,2009,13(9):1060-1061.
[3] 王冀华.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7):44-45.
[4] 魏平.从实例看2型糖尿病患者达标控制的拦路虎:低血糖[N].国际糖尿病,2011-08-09(7).
[5] 谭清武.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5):3045-3046.
(收稿日期:2012-02-20)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