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教学目标
1.本课教学设计理念:
——把历史课堂变成培养现代管理人才的大课堂。

本课内容符合这一理念。

我大胆尝试“课型”的转化。

2.教学重点:
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行“推恩令”)
3.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及实施、
二、学情分析
影视《东方朔》、《汉武大帝》播放,金屋藏娇、卫青、霍去病、司马迁与《史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丝绸之路等等相关内容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1.中心历史人物教学法(汉武帝)
2.明暗两线突破法:
明线: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思想、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暗线:小刘彻唯才是举破解治国难题,汉武帝运筹帷幄建树文治武功。

3.多媒休课件辅助教学。

(略)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说明:设计了五种不同的导入方法,根据学生情况择其一。


【导入法一】汉武帝的用人之道是一直为后人称道的。

在用人问题上不拘一格,独树一帜。

一个封建帝王能如此应当说是相当了不起。

他的成功可以两句话概括:“小刘彻唯才是举破解治国难题,汉武帝
运筹帷幄建树文治武功”。

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好好地学习他的用人观与决策力。

提出问题:
1.刘彻继位时面临的哪几件最困难的国家问题?他依靠什么力量采取了哪些措施去解决的?
2.如何看待汉武帝的用人策略?如何评价他的文治武功?
【导入法二】刘彻(汉武帝)朗署遇颜驷
史书上说汉武帝有善于有用人、唯才是举的品质,其实,这是有件事对他的触动有关。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武帝到郎署见一老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很是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须发皆白的老者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老者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

”帝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答:“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

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武帝听后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臣,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这不是颜驷过错,而是用人疏误。

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

“三皇误颜驷”的事给刘彻的影响很大。

而刘彻继位后所面临的国家难题又非自己能解决。

怎么办?颁布“求贤令”广揽天下才共图国是。

在位54年,开一代帝王之先——“小刘彻唯才是举破解治国难题,汉武帝运筹帷幄建树文治武功”。

提出问题(同前)(略)【导入法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说其义。

略)
提出问题:
1.汉武帝如何从全局战略理论高度谋划治国之策,以实现“文治”安定天下、“武功”开疆拓土鼎盛局面。

2.从全局考虑的治国思想给今天建设的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导入法四】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下阙)导入。

(略)
【导入法五】以《汉武大帝》影视片主题歌导入。

(略)
【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板书】
新授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学生提出汉武帝面临的社会问题】(略)
【教师厘清汉武帝的社会问题困境】
两个方面:统一问题(内部),匈奴问题(边境的民族问题)。

内部的统一问题有三点亟待解决:
一是,治国学说与人才培养问题。

以什么样理论来治国,以什么样的思想来“一统”和教化百姓?是黄老学说(道家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还是以刑事名之学(法学,猛政用法典,治乱世,如汉景平定七国之乱。

),还是以儒学(),还是其它诸子百家学说。

二是,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

王国土地占全国土地的一半,随着财力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已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固。

汉景帝时的“削藩”未彻底解决隐患,汉武帝又该如何办呢?
三是,财政问题。

对外用兵匈奴财政缺乏,钱从哪里来,能否做到“国用饶”而“不扰民”?
同学们想一想,汉武帝所面临的“内外问题”应从哪里入手更符合国情呢?
(一)颁发“求贤令”,春秋大师董仲舒向汉武献策:“独尊儒术”,
1.献《天人三册》,破解刘彻治国理论:
董大师提出“大一统”思想与“君权神授、君权独尊”的思想。

万物‘大一统’于上天,国民‘大一统’于皇帝,皇帝乃上天之子,即‘天子’,代天治民,君主的权力乃上天所授,即君权神授,突出“君权独尊”。

这是从秦以法治强化皇权到汉武帝以神权强化皇权,皇权的神秘化有助于提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不可触犯的威严。

从这一点上看,刘彻会接受的。

回放1:儒家学说强调“君权独尊”,法家学说强调猛政治世,道家学说讲求无为而治,哪一种学说更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实际情况呢?
回放2:汉武帝16岁前系统地接受了儒学、法学的教育,爱好诗
赋,也好狩猎,性格勇武刚强。

良好的皇家教育奠定了他治国的理论基础,勇武刚强的性格决定了他必然选择与祖父辈们不同的治国求强的道路。

董仲舒的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

但汉武帝是有限度地采纳的。

推崇儒学的好处有三:
第一,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君权独尊,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

第二,儒学的核心是“仁政”,(秦朝因“暴政”而灭国),推行“仁政”,可获“民心”支持,也与自己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策略相吻合。

同时,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大臣用儒学来管理国家事务,以儒学理论来制定朝庭的各种规章制度,行德政,得民心,得民心则国基永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尊儒术,抑百家”可使国家的政令得到统一,法律制度清楚明白,老百姓也就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罢黜百家”之“罢黜”意“思是“贬低抑制”,而将儒学提高到国家正统地位。

其它学说允许在民间传播,而非禁止。

2.献【贤良对册】解答汉武帝最亟待解决的人才问题,有两点:
提问:思想文化上如何实现“大一统“呢?那就要由国家抓教育办学校自己人培养自己人。

第一,养士——兴办太学,广育英才。

董仲舒认为,兴办教育是治国的首要任务,在首都建立太学,在地方建立庠学、序学,在自已的学校里培养自己的才智杰出的人才。

他认为,办太学,既可育“贤臣”,又是是“教化”的根源。

第二,纳士——创新人才选拔新渠道:荐举制、天子征召制、自荐制。

哪么,汉武帝又是如何做的呢?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汉宣帝)。

外儒内法,以儒治民,以法治吏,儒法并举,兼用“阴谋学”制衡。

(PPT)
(二)实行“推恩法”,长短纵横主父偃为刘彻分忧。

【汉武帝以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影响国家统一的王国问题?】
1.四代人的努力,终于雨过天晴。

刘邦时代,分封“异姓王”又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分封“同姓王”以巩固汉氏刘家天下,并以“非刘姓不得为王,天下共诛之”(白马之盟)之约以固中央。

区别: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汉初则是“郡国并行制”。

(开了历史的倒车。


汉文帝(刘彻之爷)时代,一些王国开始与中央对抗起来。

(麻烦开始出现。


汉景帝(刘彻之父)时代,王国问题十分严重。

景帝“削藩”,七国叛乱。

平叛以夺王国治民权、官吏任免权,但王国问题未彻底解决。

(“狼”终于来了!)
刘彻时代,彻底解决。

(雨过天晴!)
2.刘彻时代,主父偃献策,“两计”定乾坤:颁布“推恩令”、实行“酹金夺侯”。

提问:刘彻用哪一种手段解决王国问题的效果最好呢?(武力解决、和平解决)
第一计:颁布“推恩令。

材料1:(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2:武帝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王国对中央已不可能构成威胁了。

——《汉书·诸侯王》
第二计:实行“酹金夺侯”。

也就是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质量低劣,以剥夺诸侯的爵位和土地,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对抗。

3.评价主父偃之策,效果有二:
这两计,兵不血刃,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效果有二:一是分
散、削弱王国实力。

据《汉书·高五王传》说,“王侯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到西汉后期,王、侯“贫者或乘牛车”。

二是手段亲和,未留隐患。

以“推恩”(强制性的法制化的又显得亲和的)手段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威胁中央政权“大一统“的问题。

这种倡导内部矛盾妥善处理,不激化矛盾的手段的确较景帝(刘彻之父)高明得多。

(这叫前车之鉴,也是刘彻决策正确、从善如流的表现。


(三)整顿财政,桑弘羊“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如何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1.桑弘羊是何许人呢?
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此人精于心算,终生成为汉武帝身边不可替代的财政大臣,也是汉武帝身边屈指可数的没有被杀掉的几个大臣。

他的成就北宋王安石有这样的评价:“摧抑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后世唯桑弘羊。

”王安石,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唐宋八大诗人之一,对桑弘羊的如此评价,说明桑弘羊的确开历史的爱民先河,亦是尊“儒学”在财政经济方面的表现。

2.桑弘羊的策略:
思考1:铸币权问题,是否应由国家统一筹币,是否应取消王国的铸币权?
思考2:冶铁业、煮盐业、酿酒业等,是维持民营现状,还是国家控制?
由国家统一铸币,以“五铢”(每3.33克称五铢)通行全国。

盐铁官营:由政府派盐官、铁官统一管理,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国家直接控制财政命脉,为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尤其是在对匈奴用兵上确保了需用。

之外,桑弘羊献策行平准法、均输法、算缗、告缗等,都为国家开财源之路。

(汉武帝很欣赏桑弘羊,也是汉武帝的托孤四大臣之一)。

(四)开疆拓土,将星闪烁四面出击
【开发边疆】
对匈奴问题,汉武帝一改祖辈的“和亲”之策,在内政稳定与财政充实的情况下,对匈奴连续用兵,打败匈奴,设“河西四郡”(管辖信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以卫边疆。

征服西南夷,派司马相如等官吏开发西南。

邛崃文君酒即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千古爱情的历史见证。

平定南越,拓展疆土,今越南胡志明市在汉代时被纳入大汉领域。

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在汉代归属中国,那时设有乐浪郡管理半岛北部与鸭绿江两岸。

总的看,西汉疆域较以任何时代都有显著的扩大。

小结全文
方法一:
1.我评汉武帝:
汉武帝坐镇朝堂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依托人才优势,破解治国难题。

独尊儒术,思想一统。

兴太学,育英才。

推恩令,酌金夺爵。

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边疆告急,大汉雄起。

北击匈奴,平定南越,将星闪烁,啸嗷风云惊敌胆。

凿空西域,开发西南,金戈铁马,奏凯歌而还。

俱往矣,54载功过毁誉,文治武功谁与评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再次感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方法二:
1.两句话:“小刘彻唯才是举破解治国难题,汉武帝运筹帷幄建树文治武功。


汉武帝因其在位时间长,达54年之久,内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终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鼎盛的治世局面。

这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分不开。

汉武帝的成就,如果要评定的话,我从两个角度考察:【从用人角度】【从决策角度】(略)
板书设计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君权神授
一、文治——安定天下二、武功——开疆拓土君权独尊
1.思想:独尊儒术 1.打破匈奴,设河西四郡天人感应理论
2.教育:兴办太学 2.开发西南夷董仲舒、主父偃、桑弘羊
3.政治:推恩令、酌金夺侯3.平定南越民不加赋而国用饶4.财政: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