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鲁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一、选择题
我国北方土石山区主要分布在松辽、海河、淮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地面组成物质石多土少、石厚土薄,地面土质松散,夹杂石砾。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北方土石山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荒漠化
C.土壤盐渍化D.洪涝
2.下列关于北方土石山区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石山区全部封山育林
B.在与等高线垂直的方向上修筑梯田,植树种草
C.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
D.引进南方速生树种,尽快恢复植被
解析:第1题,北方土石山区地面组成物质石多土少,土质松散,且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一旦植被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

第2题,梯田应与等高线平行。

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条件均不如南方,不宜引进南方速生树种。

答案:1.A 2.C
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读图,回答3~4题。

3.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④⑤D.①③⑤
4.该河下游弱水河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地位于河西走廊,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量少,蒸发旺盛,空气干燥;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

第4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原因),同时还有人为因素(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并且以人为因素为主。

答案:3.B 4.D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 mm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6.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解析: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第6题,盐渍化的直接原因为地下水位的上升,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和干旱。

答案:5.D 6.B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

据此回答7~8题。

7.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①用水量大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④污染严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8.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节约用水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水④循环用水
A.①③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7题,首先是该国用水量大,其次能够提出这样的规划表明降水丰富。

第8题,该国本身降水丰富,不需人工降雨;面积小无法跨流域调水;而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是符合该国实际状况的措施。

答案:7.A 8.D
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完成9~10题。

9.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不便B.地势高,气候寒凉
C.人口稀少D.经济发达
10.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供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④⑤⑥B.①③⑤
C.①②③D.②④⑥
解析:第9题,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主要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寒凉。

第10题,湿地可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可作为淡水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答案:9.B 10.D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林业局公布,我国目前沙化土地已经达到173.97万 km2。

如果不采取措施,每年沙漠化土地还会以 3 000 km2的速度扩张。

如今长城附近的公路沿线、铁路两旁、工厂周边快速生长的杨树、冷杉树随处可见,成为一道整齐排列的人工绿墙,阻挡着沙漠入侵。

这些树林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部分。

自1978年以来,我国已在大漠戈壁种植了600多亿棵树,这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最全面的自然保护项目,该项目将于2050年完成。

指出材料中长城沿线绿墙的主要作用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主要作用:减缓土地荒漠化进程;促进长城沿线农(牧)村经济发展。

负面影响:加速当地地下水位下降;新种树木威胁天然林;树木品种单一,抗病性差。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15年间,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水域面积从55 km2缩小到约30 km2,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红碱淖遗鸥种群的数量比起2010年前后15 000多只的鼎盛时期更是下降了三分之一。

遗鸥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其繁殖期为5-6月,以枯水草为食,杂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10月南迁。

试推断红碱淖遗鸥数量下降、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

解析:自然原因方面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湖泊面积萎缩对气候、食物、水质的影响;人为原因方面主要分析人类活动增加对物种栖息环境的影响。

答案:气候持续变干;入湖水量不断减少,水域面积减小;食物量减少;旅游活动开发(鸟
类繁殖期间的观鸟游)和过度捕猎;水质变坏等。

13.下图为非洲荒漠化土地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以甲地为例,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2)荒漠化给非洲区域发展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3)非洲防治荒漠化对策的重点是什么?
解析:(1)图示甲地位于热带草原与热带荒漠带的过渡地区,由于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导致风力、流水侵蚀加重,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植被更为稀疏,土地荒漠化。

(2)非洲粮食短缺严重,荒漠化侵吞人类生存空间,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粮食安全形势更严峻,加剧贫困。

(3)防治荒漠化,应积极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开展国际合作,增加粮食进口;减少战乱的危害。

答案:(1)植被破坏;风力、流水侵蚀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植被更为稀疏,导致荒漠化。

(2)侵吞人类生存空间;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安全形势更严峻;加剧贫困。

(3)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开展国际合作;增加粮食进口;减少战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