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述评
李飞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了解信息、沟通情感、学习和娱乐消遣的重要工具和平台,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网络成癌问题已经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癌的诊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网络成癌的影响因素、危害及干预措施等几方面对国内已有的大学生网络成癍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网络成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9)005
【总页数】3页(P90-9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痣;心理健康
【作者】李飞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俨然成为人们了解信息、沟通情感、工作、学习和娱乐消遣的工具和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达到1.11亿人。

其中18-24岁的网民人数占总数的35.1%,按照网民的职业来划分,其中学生占36.1%,本科生占26.3%。

[1]由此
可见: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

网络在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虽然网络在很多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

互联网为具有强烈求知欲、好奇心,具有充沛精力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为宽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使用互联网,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严重的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荒废学业,乃至走向犯罪的不归路。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成瘾状况、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以及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干预措施等方面。

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钱铭怡教授曾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具有一定的比例,为6.4%。

[2]也有研究指出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生理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缺陷,形成双重人格;削弱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耗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浪费金钱,危害家庭社会。

[3]
1.关于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研究
目前,国内用于网络成瘾研究的诊断量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修订,以适用于国内的被试特征。

比较常用是的美国心理学家杨编制的《网络成瘾自评量表》,林绚晖[4]P281-283、王立皓[5]等人的研究都是修订并应用了这一量表。

另一类是国内学者根据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参考国外已有量表自行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代表性的有台湾学者陈淑慧教授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的《中文网
络成瘾量表》,该量表包含五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共有26道题目,采用四级评分制。

总分代表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成瘾程度越高。

[6]周涛在其研究中
使用了该量表,指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7]此外,还有师建国编制
的《网络成瘾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20道题目,是五级评分制量表,总分代表网络成瘾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成瘾倾向越明显。

[8]刘琳等在其研究[9]中使用了该
量表,但未明确标示其信效度。

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本状况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上网的比率大幅度提高,由网络成瘾而引发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李涛,张兰君对西安市四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占7.1%。

[10]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联合对重庆市北碚区的五所高校4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了较高的成瘾比例,为10%-15%。

[3]P140-144一项对广州市五所高校1568名上网大学生的调查发现:6.34%的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

[1]P66-88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大学生网
络成瘾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并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果。

[4][5][12][13]
国内的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比率不尽一致,有的甚至差别较大,这可能是由于被试、量表的选择不同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地区差异造成的,不过目前并未见有关网络成瘾地区差异的研究出现。

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多数都只表明了成瘾者的比例,只有少数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

如张宏如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13]杨文娇等的研究也发现男女在网络成瘾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信息成瘾两个方面,男生高于女生。

[14]此外,李秀敏的研究也发现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以网络游戏为主,女生以网络交际为主。

[15]P72-75
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马宁,王辉在其研究中指出网络固有的某些特点能使人得到自我价值和他人关怀的
“虚拟实现”,容易让个体产生满足感,从而让个体产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

[16]网络在满足青年大学生渴望得到肯定和渴望人际交往、沟通情感的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青年大学生。

张春燕也指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无序性,网络的便捷性,匿名性等特征也迎合了广大网民的心理,网络还给面临巨大压力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情绪发泄途径。

网络还可以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即使是“虚拟满足”,也会让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满足感。

[17]
个性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

许多学者也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研究。

周涛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具有极高的相关。

社交焦虑越严重的同学,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

[7]P85-87张宏如在其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于兴奋、忧虑和紧张,更喜欢追求新奇,更具备怀疑、攻击性和挑战性等人格特征。

[13]此外,李秀敏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具有内向、孤独、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但敢于冒险,富于幻想等特点。

”[15]张兰君则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稳定中性的大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成瘾者的焦虑水平,不论是特质焦虑还是状态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非成瘾者。

”[18]P279
此外,客观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事件等。

刘树娟等指出“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使用的重要社会因素”,但没有具体研究二者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此外,也没有有关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研究报告。

王立皓等的研究发现:人际交往状况,社会支持需要等也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5]P94-96李涛等研究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
与非网络成瘾者的父母相比,网络成瘾者的父母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表现出更高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

[10]P662-663
4.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预防干预措施
网络成瘾不仅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余文武、徐建军在其研究中指出“网络成瘾不仅导致大学生生理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还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缺陷,容易形成双重人格;削弱学习动机,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浪费金钱,危害家庭社会等不良影响。

[3]P140-144张宏如认为网络成瘾易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造成认知失调和认知麻痹,也就是说人们长期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的感受性降低。

[13]张兰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经常表现出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等躯体不适,而且明显减少与亲人、朋友的联系次数,不愿与人交流。

[18]可见,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为了避免网络成瘾的出现,减少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对策和措施。

余文武、徐建军在其研究中就网络成瘾的预防提出了几点建议:“绿化源头”、“净化途径”和“深化认识”。

[3]P140-144主要是指建设优质的校园网络,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管理,加强网络使用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从根本上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

此外,还提出了时间控制法、自我警示法和群体支持法等以帮助已经成瘾的大学生克服和摆脱网瘾。

马宁、王辉借鉴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常用的一些方法,针对已经成瘾的学生提出了几条干预措施,主要有:强化干预法、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法和替代、延迟满足法等。

[16]P237
5.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成瘾的研究通常只将其概括为一个维度,并没有对网络成瘾加以类型上的区分。

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网络成瘾者,而且这些网络成瘾者的成瘾类型不尽相同,而且“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者,其成瘾机制也存在一定差异”。

这就要求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不能仅仅“把所有的成瘾现象都概括在一个‘网络成瘾’的架构下”[19]P71-100进行研究分析,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进行深入的研究。

此外,国内对网络成瘾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也只是经验性的描述:“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并能引发心理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网络成瘾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是否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关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1):27.
[2]蓝燕.6.4%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N].中国青年报,2001-07-10.
[3]余文武,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4]林绚晖.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
[5]王立皓,童杰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
[6]陈侠,黄希庭等.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7]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3).
[8]师建国.成瘾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刘琳,谢世荣.大连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10]李涛,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J].心里科学,2004,27(3).
[11]吴慧燕.浅析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成瘾症[J].现代计算机,2002(5).
[12]谢静波,汪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
[13]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
[14]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5]李秀敏.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6]马宁,王辉.大学生网络成瘾症形成的心理机制及预防干预[J].高等理科教育,2003(6).
[17]张春燕.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心理治疗[J].集美大学学报,2003,4(3).
[18]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
[19]林以正,王澄华.网络人际互动特质与依附型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J].两岸三地网络与心理学学
术研讨会学术文稿专辑,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