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1951—2017年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特征统计分析
![1951—2017年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特征统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bd8e7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d.png)
1951—2017年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特征统计分析
钟剑;韩苗苗;吴玉琴;孙一妹
【期刊名称】《气象科学》
【年(卷),期】2024(44)2
【摘要】热带气旋移动速度是目前热带气旋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利用1951—2017年中国国家气象局最佳路径集资料,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不同强度等级移动速度的年代际特征,初步探讨其原因,并对不同强度等级移动速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系统诊断。
结果表明,1951—2017年间平均移动速度(所有强度等级平均及对于大部分强度等级)呈现出减慢趋势,且主要体现在强热带气旋等级移动速度减慢;热带气旋向高纬度迁移趋势理论上将使移动速度增大而移动速度仍然减慢,说明气候因素是引起移动速度减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强度等级平均移动速度、增强阶段基本相当,减弱阶段随强度减弱在初、中期明显增加,之后又逐渐减小,变性气旋移动速度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等级速度概率分布,增强阶段基本相同且相对集中,减弱阶段差异较大且相对分散,变性气旋最为分散。
【总页数】7页(P301-307)
【作者】钟剑;韩苗苗;吴玉琴;孙一妹
【作者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8
【相关文献】
1.1951-2015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
2.1951—2016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3.1951-2017年双夏期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特征
4.1951-2017年热带气旋对湖南降水的影响及环流异常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统计分析及其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统计分析及其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6e9aad150e2524de4187e07.png)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统计分析及其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摘要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1961—2011年发生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间序列特征,发现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减少的趋势。
通过多年月平均olr资料的eof分析发现,olr 与气旋频数成较好的负相关。
再选取2004年为个例,通过对olr作eof分析和200 hpa速度势的距平合成分析来研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45 d的低频振荡非常活跃;气旋源地与振荡中心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热带气旋;eof分析;季节内振荡;西北太平洋中图分类号 p45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50-03madden和julian在1971年[1]和1972年[2]利用美国canton atoll的10年资料,进行谱分析后首先发现了太平洋地区热带大气在风场和气压场的变化中存在着40~60 d周期性的大尺度振荡现象。
其后,他们又证明这种周期性振荡在全球热带大气中普遍存在。
因此,学术界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称之为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继madden和julian之后,又有很多人对大气振荡做了大量研究并证明了其在全球热带地区广泛存在,但其活动有明显地域特征。
其中,knutson et al[3]通过研究发现西太平洋赤道区域的olr 异常最强,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海域基本没有发现较强的olr异常。
weickmann et al[4]发现除印度洋、西太平洋外,中太平洋、赤道南美东部和非洲也有显著的mjo活动。
lau和chan[5]发现赤道以北的几乎整个印度洋和北纬10°~20°的西太平洋区域有显著的40~50 d振荡。
国内学者李崇银[6-8]在对mjo做了大量研究后指出,赤道东、西太平洋地区、南亚热带地区和赤道东大西洋地区是热带mjo的活跃区。
潜热通量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机理研究
![潜热通量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机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171a0ab52acfc789ebc9de.png)
第 4期
海
洋
学
报
Vol 3 _ 2.N o .4
21 0 0年 7月
A CTA OCEA N O LOG I CA N I SI CA
J l 0 0 uy2 1
潜 热 通 量异 常对 西北 太 平洋 热 带 气 旋 活 动影 响 的机 理研 究
白莉娜 任 福 民 , 金杰 ,王 元 , 国雄。 , 宋 吴
2 0 CB4 8 01 。 04 1 3 )
作 者 简 介 : 莉娜 (9 4 ) 女 , 州 省安 顺 市 , 为 南 京 大学 大 气 科 学 学 院 博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台 风 动 力 学 等方 面 的 研 究 E ma aia a 白 18 , 贵 现 主 — ib in n l l
(. 京 大 学 中 尺度 灾 害性 天 气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苏 南 京 2 0 9 ; .国家 气 候 中心 , 京 1 0 8 ; . 国科 1南 江 1 03 2 北 001 3中
学 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 , 京 102) 北 0 0 9
摘 要 : 用 15- 2 0 使 9 8 0 1年 的 中国气象局 台风年 鉴资 料和 欧洲 中心再分 析 资料 , 步揭 示 了潜 热通 初
自海 洋 , 因此它 的气 候 特 征 必然 受 到 海洋 以及 海气 相互 作 用 的 影 响。早 在 2 0世 纪 四 五 十 年 代
P l n1 am6 [ 就提 出海 洋表 面 温度 ( S 高 于 2 . S T) 6 5℃
的 区 域 是 T 发 生 频 率 较 大 的 区 域 。何 丽 萍 等 人 [ C 2
太 平洋 台风 活 动与 赤 道 东 太 平 洋 S T之 间存 在 显 S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的比较研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d982741711cc7931b716d9.png)
低层 T C低压 的发展 。同时,当 Y a g i 在 穿越 急流的过程当中,垂直风切变的增加将导致斜压不稳定增强,低层锋
第3 7卷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大
气
科
学
Vb 1 .3 7 .No .4
J u 1 .201 3
Ch i n e s e J ou ma l of At mo s p h e r i c Sc i e n c e s
应俊 , 陈 光华 , 黄荣辉, 等. 2 0 1 3 . 西 北太 平洋 热 带气旋 变 性阶段 强度 变化 的比较研 究 [ J ] . 大 气科 学, 3 7 ( 4 ) : 7 7 3 — 7 8 5 , d o i : 1 0 . 3 8 7 8 / j . i s s n . 1 0 0 6 - 9 8 9 5 . 2 0 1 2 .
区强烈发展 ,锋 区内的斜压 能量 可能向 T C动 能转 化,从而 使得 Y a g i 发展增强;( 2 )高空槽所对应 的高层湿位涡
下传可使得低层 正涡度增长 ,从而在低层诱生 出气旋性环流 ,有利于 Y a g i 变性后重新 发展 ;( 3 )Y a g i 与中纬度 原
先存在 的温带气旋 发生合 并,温 带气旋所带来的较高纬度冷空气 的入侵增强 了低层 的水平温度梯度 ,使得低层锋
2C e n t e r f o r Mo n s o o n S y s t e nR r e s e a r c h ,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t m o s p h e r i c P h y s i c s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 B e j i i n g1 0 0 0 2 9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关系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34d78fc9e31433239689342.png)
2 资料和方法
采 用 文献 [4一t ]E录 的 1 6 1 5i 9 0~2 0 年 W NP 05
T Y年代 际变化是 由许多因素造 成的 : 对流层的垂 直 风切变 、E S N O、海平面气压 、热带 海表温度 、降水
和 其 它 大 尺 度环 流 因 子 。太 平 洋 上 T 活 动 必 然 也 Y 受 这 些 因子 的影 响 。 C u 1 h [对影 响 中太 平 洋 T 活 动 8 Y
度环 流 因子 。
钱燕珍【指出 16 年代中期和 19 年代初热带气旋 3 90 90
频 数 处 于 峰 值 。 hn等 【 出 自 19 年 以来 T 的 Ca 4 指 98 Y
生成呈减少趋势 。 林慧娟等【 5 分析 了西北太平洋热带
气旋 的 年 际变 化 。 Y 的 年代 际 变化 与 大 尺 度 环流 条 T 件 密 切相 关 。 ry 【和 L n sa "发现 大 西 洋 的 Ga 等 6 ade 等
西北 太 平洋 台风 活 动 的 年代 际变 化 与大 尺 度 环 流 因子 的关 系
卢秋珍 ,胡 邦辉 2 ,王学 忠 2 ,苏宏琛 2 ,张惠君 2
( .39 1 9 3 2部 队气象 台 ,辽 宁 大连 16 0 ; 1 1 3
2 解 放军 理工 大学 气象 学 院 。江苏 南 京 2 10 ) . 11 1
研究分析是 十分必要 的。许多学者【 2 WN Y 1 |对 PT 的气候特征都做 过详尽 的分析 。
WN Y 的 活动 具 有 显 著 的年 代 际 变 化 特 征 。 PT
的学者对影响 T 活动 的环流因子也做过大量 的分 Y 析… ,但都没有从影响 T 年代际变化的角度考 Y 虑。因此本文选用最新 的 T 资料 ,分析 WN Y Y PT 的年代 际变化 ,并分析影响 T 年代际变化的大尺 Y
1949_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_石先武
![1949_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_石先武](https://img.taocdn.com/s3/m/cb17b6d39ec3d5bbfd0a7422.png)
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年均纬度呈显著的倒 “ 型分 V” 布, 从 3—8 月热带气 旋 生 成 位 置 不 断 北 移 , 在8月以 后开始南移 , 直至 2—3 月 达 到 最 南 . 热带气旋生成主 的纬度区 , 这一纬度带生成的热带气旋 占 要在 5 ° 0 ° ~2 北纬3 以北历史上没有热带气旋生 总数 的 8 1 . 4%. 5 ° 成, 赤道附近有少量热带气旋生成 . 经度的地带性并没 之外共有1 有纬度那么明显 , 研究区域 东 经 0 ° 8 0 ° 4 ~1 次热带气旋生 成 , 之间生成的热带气 东经1 3 0 ° 6 0 ° ~1 表 3 统 计 了 生 成 频 次 随 经 度、 旋占总数 的 近 6 月 0%. 份的变化情况 . 从表中可以发现 1—3 月份热带气旋生 成于西北太平洋西侧 , 而从 3—6 月热带气旋生成位置 不断西移 , 6 月份生成 位 置 最 靠 近 我 国 沿 海 地 区 , 6月 份之后又不断向东移动 .
占比例的年变化趋势 . 从图 2 可看出 , 西北太平洋热带 低压和超强台风所占 比 例 呈 现 明 显 下 降 趋 势 , 热带风 暴和台风所占比例呈 上 升 趋 势 , 强热带风暴和强台风 所占比例呈波动状态 . 从图 3 可看出 , 登陆我国的热带 风暴所占比例有上升 趋 势 ; 登陆我国的台风所占比例 主要是在当年 7 月份有 5 场台 在2 0 0 1 年有一个峰值 ,
2 , 死亡达 4 直接经济损失达 2 m 0 0人, 5 0 多亿元 2 . h 西北 太 平 洋 热 带 气 旋 的 频 次 、 生 成、 移 动、 强度分 []
平均每年发生 2 0 1 0 年总 共 发 生 热 带 气 旋 2 5 3 次, 0 登陆我国 9 发生频次最多的是1 3 . 1次、 . 2次, 9 6 7年 3 最少的是 2 近年来热带气旋次数 5 3次, 0 1 0年1 8 次, 显著减少 , 并且 1 9 4 9—2 0 1 0 年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总频 次 有 下 降 趋 势 ( 如 图 1) 1 9 4 9—2 0 1 0年间登陆我 . 国的热带气旋频次最多的是 1 9 5 2和1 9 6 1 年的 1 5次, , 最少 的 是 5 次 ( 总体上 9 7 9、 1 9 8 2、 1 9 9 7及2 0 0 0 年) 1 同样有下降趋势 , 但没有西北太平洋总频次下降明显 .
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
![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57427e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7.png)
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芮建勋;何梦梦【摘要】以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类)为例,研究了1949 ~2011年期间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增加而偏东.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8月份生成次数最多,2月份生成次数最少.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洋面是生成打转台风的两个高频区,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并且台风打转中心位置在夏季达到最北.%The paper takes turning typhoons (both clockwise and anticlockwise)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s an example,and studi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urning typhoons which happened during the period 1949 ~ 2011.The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turning typhoons mainly come out in the ocean area between 110°E-150°E and 10°N-30°N,and their moving direction is most northward or sometimes westward.With latitude increasing,the centers of most clockwise typhoons are eastward.The high frequency of turning typhoons occurrence is usually from July to October,accounting for 73.7% of the total.There are two high-frequency regions of turning typhoons,one is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other is the east ocean of Philippines.There are two high-incidence season,summer and autumn.The frequency in summer is lower than in autumn but it makes wider range inland and the center gets to the northernmost.【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42)003【总页数】6页(P320-325)【关键词】打转台风;时空规律;季节变化;西北太平洋区域【作者】芮建勋;何梦梦【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70 引言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气旋性涡旋.当它的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称谓也相应有了变化,在西北太平洋称之为台风(大西洋称为飓风).按照其强度,世界气象组织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TD)、热带风暴(TS)、强热带风暴(STS)、台风(TY)、强台风(STY)、超强台风(SuperTY),其中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于32.7 m/s)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强烈的热带气旋常伴有大风、暴雨、风暴潮等,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1].在全球几大热带气旋生成区中,中国位于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最高(占全球总发生数的1/3以上)、强度最强(约有一半以上的热带气旋发展成台风)的西北太平洋西岸[2].受东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中大部分移向中国、日本、菲律宾、越南和韩国等地并登陆.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最多12个左右[3-4].而且,每次登陆我国的台风都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使粮食减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近百年来,不少学者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进行了大量研究.周俊华等[1]研究了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异,同时评估了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古月[5]分析了1949~2010年这62年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规律;王磊等[3]发现了近30年登陆我国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陈敏等[6]根据1949~1996年的资料指出了台风源地随季节变化的关系;袁金南等[7]针对1945~2005年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Chan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8].综上所述,目前关于热带气旋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比较多,而有关台风路径突变、台风打转的空间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仅有少量文献,如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9],逆时针打转路径的可能原因[10],打转台风的一些统计特点[11]等.对于运用历史台风数据,系统地进行打转台风时空规律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作者将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1949~2011年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历史数据库,对台风路径突变中的打转现象及其时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提升对台风路径突变的认识,从而提高台风路径突变的预报水平,减少台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1.1 研究区概况在全球几大热带气旋生成区中,西北太平洋是形成热带气旋数量最多、强度最强的一个海区.绝大多数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源于5°N~25°N之间,即南海到我国台湾省以及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包括马里亚纳、加罗林及马绍尔群岛所在海域. 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全年各月都有台风发生的唯一地区[12].在5~12月每月的台风数平均在1个以上.台风出现的盛期为7~10月,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70%,其中又以8、9月最多,约占全年台风总数的41%.在1970~2001年这32年间生成的热带气旋年均27个,其中登陆的就有256个[4].且在2000~2008年这8年间发生超强台风的个数几乎占全球发生总数的一半(47.7%)[13].1.2 数据源及处理方法台风数据主要采用中国台风网“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1949~2011年).考虑到计算与分析的需要,基于MySQL数据库平台设计了台风数据库,主要属性项包括台风编码、时间、强度、经纬度、最大风力(级)、最大风速(m/s)、中心气压(102Pa)、移动速度(km/h)、移动方向、七级风圈半径(km)、十级风圈半径(km)等.2 打转台风的总体特征2.1 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图1 1949~2011年逐年台风与打转台风发生次数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1949~2011年的63年中,共有2172条台风记录(将在同一个区域同时发生的多条台风分开并各记为一条,尽管部分台风存在的时间较短).相邻的2个年份中,台风发生次数的多寡呈现交替分布,逐年连续增加或减少的现象很少.台风发生次数平均每年35次,最多的是1967年(56次),其次是1971年(53次),这和余帆等[14]关于近6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相符合.另外,按照每10年一统计,台风发生次数总和从高到低依次是1960年代(420次)、1970年代(394次)、1980年代(348次)、1950年代(336次)、1990年代(314次)、21世纪前十年(279次).可见,1960、70年代的台风最多,近些年出现减少趋势.在这63年中,台风数量减少的年份多为厄尔尼诺年,增加的多为反厄尔尼诺年,这与何敏等指出的台风活动在反厄尔尼诺年增加,厄尔尼诺年减少的结论相一致[15].另外,台风生成次数在1961~1971 年间明显迅速增多,但在1972年突然降到40次以下,且1975年以后次数再没有超过40次.这符合Chan等指出的热带气旋的生成次数在1960年代初到1970年代中期具有减少的趋势[16].2.2 打转台风的统计规律(1) 如图1,在上述63年中,台风路径中较明显的打转共有278次,平均每年4.5次.其中,每年最多的打转次数及其对应年份分别是11次(1967年)、9次(1985年、1966年、1978年)、8次(1970年).其中1967年前后各5年内,台风打转次数较多,其余年份打转次数较少,有5个年份为0.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台风的打转次数较少,有些年份没有发生较明显的打转现象.可以看出,这和台风的年际变化规律有一定的相似.(2) 按照打转方向分类,顺时针打转共有105次(占37.77%),逆时针打转173次(占62.23%).顺时针打转的台风数量明显少于逆时针打转台风的数量,这可能是由台风周围的各块高压对台风影响的时间次序不同引起的[17].2.3 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如图2(a),按照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向西北82次、向东北79次、向西南43次、向西33次、向东南20次、向东10次、向北7次、向南4次.从总体上看,台风打转后以偏北方向(西北和东北)发展为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台风在打转后西行.图2 台风打转后发展方向顺时针打转后的台风发展方向,如图2(b),以向西北(28次)、向西南(27次)为主,这两个方向各占26.67%和25.71%,向东北(19次)发展的占18.10%,向西(13次)发展的占12.38%;逆时针打转后的台风发展方向,如图2(c),以向东北(59次)、向西北(54次)为主,这两个方向各占34.10%和31.21%,向西(20次)发展的占11.56%,向西南(17次)发展的占9.83%.根据研究表明,西行打转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数量(仅占11.87%)虽然不大,但也不能忽视.3 打转台风的时空分布3.1 打转台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 西北太平洋累年打转台风几何中心位置分布图通过计算打转台风几何中心并制图(如图3所示,用圆圈和三角形符号表示台风打转之处的几何中心).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位于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以菲律宾群岛、台湾省一直到长江口这一线为界,其中西侧的南海区域打转台风所占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东侧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打转台风主要集中在130°E附近,140°E以东分布相对稀疏.3.1.1 逆时针打转台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图3(三角形符号),逆时针打转的台风主要位于110°E~140°E、10°N~30°N区域范围内,多集中于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首先,逆时针打转台风登陆的地点主要在海南岛,少量在福建省,极少会登陆我国其他地区.其次,与顺时针打转台风登陆福建省的位置比较,逆时针打转台风的登陆位置要更偏北些,几乎到了我国福建省与江西省边界处.3.1.2 顺时针打转台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中(圆圈代表顺时针打转的台风中心),顺时针打转的台风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25°N的区域范围内.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升高出现向东偏移的现象,从而在经度上扩大了其活动范围,但是大多数在纬度上却比逆时针打转台风偏低.而且顺时针打转台风在南海地区的分布要比逆时针打转台风的分布稀疏些,其登陆的位置主要在福建省.3.2 打转台风的时间分布特征3.2.1 累年月际变化特征(1) 台风生成次数的累年月际变化特征图4 1949~2011年西北太平洋累年每月台风和打转台风生成次数图利用最新资料统计1949~2011年这63年间西北太平洋各月台风的生成次数(图4实线).从图4中可以看出,各月台风发生次数在6~11月,基本以8月份为中心呈正态分布,7~10月是台风发生比较频繁的月份,这4 个月占总数的68.66%,其中8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23.07%.而2月份发生次数最少,为19次,仅占总次数的0.87%.(2) 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的累年月际变化特征图4中虚线是1949~2011年这63年间西北太平洋各月打转台风生成次数.从图4中可以看出,打转台风生成次数与台风生成次数的趋势基本一样,6~11月打转台风生成次数占全年的86.3%,尤其是7~10月其生成次数均超过全年平均数量,占总数的73.7%.可以说这4个月也是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其中8月为生成次数最多的月份,平均每年1.2个,占到总数的27.7%.但1~5月,却很少有打转台风生成,仅占总数的10%,其中2月份生成的打转台风次数最少,平均每年0.03个.3.2.2 累年季节变化特征如图5,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图5a)和春季(3~5月,图5b)为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的低谷期,从打转台风的数量上来看,冬季(20次)和春季(19次)几乎持平.从打转台风的几何中心位置分布来看,冬季打转台风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菲律宾以东洋面(10°N~15°N之间),少量在我国南海区域,影响范围比较小;春季打转台风的整体分布较为稀疏,出现向东分散的现象,且菲律宾以东洋面的密集区基本上已经消失,而分布在我国南海区域的打转台风已经由10°N向北移动至15°N.夏季(6~8月,图5c)和秋季(9~11月,图5d)两个季节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不仅生成打转台风的次数迅速增多(最高可达到70次左右),而且分布范围也更广,基本覆盖了整个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的两个打转台风的高值区(菲律宾以东洋面和我国南海区域)相对于冬季和春季的位置又向北移动,大概移动到了20°N,其中南海的高频区已经明显靠近我国大陆,菲律宾以东的高频区几乎北移到我国台湾省的东面.相对于夏季,秋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高,而且其分布范围在纬度上有所降低,但是在经度上却向东移动.整体分布上没有夏季集中,而且打转台风的几何中心位置出现南移现象.又因为其分布整体向东移动,所以对我国大陆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四个季节中,只有夏、秋两季有打转台风登陆,但是从深入内陆的范围来看,夏季打转台风深入的范围比秋季要广一些,可到达福建省内陆,说明了夏季打转台风的强度较大.从春季到夏季,打转台风的几何中心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在夏季达到最北,秋季又逐渐南移,这与陈敏等[3]指出的台风源地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一致.所以西北太平洋上打转台风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图5 西北太平洋累年打转台风几何中心位置季节分布图4 结论根据中国台风网1949~2011年这63年间的台风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 较明显的打转台风共有278次,1967年前后各5年内台风打转次数较多.从整体上来看,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西北和东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2) 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以菲律宾群岛、台湾省一直到长江口这一线为界,其中西侧的南海区域打转台风所占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东侧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打转台风主要集中在130°E附近,140°E以东分布相对稀疏.(3) 顺时针打转的台风要少于逆时针打转的台风,且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中心位置的纬度要低于逆时针打转的台风.(4) 随着纬度的升高,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出现偏东现象.(5) 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其中8月是生成次数最多的月份,占到总数的27.7%.2月份生成的打转台风次数最少,平均每年0.03个. (6) 夏季打转台风主要有两个生成次数高频区,分别为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从季节上看,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从春季到夏季其打转中心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夏季达到最北,秋季又逐渐南移.参考文献:[1] 周俊华,史培军,陈学文.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时空分异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44-49.[2] 刘欢,刘荣高.1990年-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2):242-247.[3] 王磊,陈光华,黄荣辉.近30 年登陆我国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9,32(2):182-188.[4] 李英,陈联寿,张胜军.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1):14-23.[5] 古月.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2,1:3-7.[6] 陈敏,郑永光,陶祖钰.近50年(1949-1996)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的再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9,15(1):10-16.[7] 袁金南,林爱兰,刘春霞.60年来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2008,66(2):213-223.[8] CHAN J C L.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Meteorology atmospheric Physics,2005,89:143-152.[9] 罗哲贤,陈联寿.台湾岛地形对台风移动路径的作用[J].大气科学,1995,19(6):701-706.[10] 罗哲贤.热带气旋逆时针打转异常路径的可能原因[J].中国科学(B辑),1991,(7):769-775.[11] 陈景奎.打转台风的一些统计特点[J].气象科技,1977,6:5-6.[12] 陈光华,黄荣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若干气候问题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6):611-616.[13] 郑文荣,李江南,蔡建春,等.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海洋预报,2009,26(4):19-24.[14] 余帆,李培,李向军,等.近6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J].海洋预报,2012,29(1):1-5.[15] 何敏,宋文玲,陈兴芳.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1999,15(1):17-25.[16] CHAN J C L,SHI J E.Long-term trends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6,23(20):2765-2767.[17] 钮学新.台风打转及打转以后的路径[J].海洋通报,1982,3(2):7-10.。
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
![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0db6dcf2cc58bd63186bdb9.png)
t a t a n LF h n h t i P.Th t o p e i a d o e n c cr u s a c s i HFP e h n e t e e e i o e a m s h rc n c a i ic m t n e n n a c h g n ss f TCs n i
Pe i rod ( HFP)a W e ue y Pe i nd IO Fr q nc rod ( IFP) i iia d fe e e i t e nu b r o .S gn fc nt if r nc s n h m e f TCs be we n t e HFP n a d LFP r ou d.The r s t ho t a he a e fTCs g ne i n HFP xt nd we e f n e ulss w h tt r a o e s s i e e s mor o t e e s et h a t
( s c i i v r t e No t we tPa ii , a a o e ilt p o n n t e n r h s e n Pa i c d rn h TC )a t t o e h r h s cfc d t fs r y h o s i h o t we t r c f u i g t e v y a i
文献标 识码 : A
It d a n er ec dalv i l y oftop c y l n o m a i n arabi t r i alc c o e f r to i
i h or h e tPac fc n t e n t w s i i
H UAN G n . Yo g LI Cho ng— n ’ yi W AN G n Yi g。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a9c90db52acfc789ebc979.png)
大 气 科 学 学 报
Tr a ns a c i t o ns o f At mo s p he ic r S c i e nc e s
VO 1 . 3 6 NO . 4 Au g. 2 01 3
陶丽 , 靳甜甜 , 濮梅娟 , 等. 2 0 1 3 . 西北太平 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 的若干研究进展[ J ] . 大气科学学报 , 3 6 ( 4) : 0 4 - 5 1 2
Ab s t r a c t : Th i s Pa p e r s u mma r i z e s he t a c h i e v e me n t s o f r e c e n t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s e a s o n a l , i nt e r nn a u a l a nd i n — t e r d e c a d a l va ia r t i o ns of t r o p i c a l c y c l o ne a c t i v i t y o v e r we s t e r n No r t h Pa c i ic t .I t i n c l u d e s he t e f f e c t s o f
o f t r o p i c a l c y c l o n e s o v e r we s t e r n No r t h Pa c i ic f T A0 L i . 儿 N T i a n — t i a n , P U Me i - j u a n , X I A Y i n g
( q u a s i — b i e n n i a l o s c i l l a t i o n)o n t h e a c t i v i t y o f t r o p i c a l c y c l o n e a s we l l a s t h e i n t e r d e c a d a l v a i r a t i o n s o f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3a3c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c.png)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顾成林;康建成;闫国东;陈志伟【摘要】以美国联合台风中心的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1951-2015年65年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中国所受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结论如下:①1951-2015年热带气旋频数、超强台风频数长期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热带气旋频数在1950年左右发生突变,由1950年以前的偏少期向偏多期转变,但只有在1960年代初期到1970年代初期、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初期两个阶段增加趋势通过0.05的显著水平检验.②从1950年代初期至1950年代末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均最大强度与年均强度呈现短期加强趋势,之后呈现长期减弱趋势.总体上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均最大强度与年均强度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强度在1972年左右发生突变,说明在1972年以后平均强度减少的趋势显著.最大强度在1968年左右发生突变,说明在1968年以后最大强度减少的趋势显著.③从热带气旋最大强度(成熟)阶段,路径频数,观测强度线性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线性变化呈上升趋势的位置均向东亚大陆靠近,这也就意味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呈减弱趋势,但是登陆的频次、强度极有可能加强.也就是在整个东亚大陆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威胁会进一步加剧.④产生这样结果极有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西太平洋与中东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加大,从而导致walker环流的加强,正在加强的walker环流能够加强热带西北太平洋风垂直切变与相对涡度的变化,从而影响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时空变化.【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9(034)002【总页数】8页(P89-96)【关键词】全球变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变化特征;大尺度背景场【作者】顾成林;康建成;闫国东;陈志伟【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佳木斯大学理学院环境科学系,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X915.5;P444;P461在过去几十年,揭示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一直是气象学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关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气候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气候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7d5818dd4d8d15abe234ee1.png)
2C e n e t r f o , Mo n s o o n S y s t e mR e s e a r c h , I n s t i t u t eo fAt m o s p h e r i c P h y s i c s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 B e j i i n g1 0 0 1 9 0
d o i : 1 0 . 3 8 7 8  ̄ . i s s n . 1 0 0 6 - 9 8 9 5 . 2 0 1 2 . 1 2 3 0 7
中图分类号
P 4 6 6
文献标 识码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r o g r e s s i n Re c e n t Cl i ma t o l o g i c a l Re s e a r c h o n Tr o p i c a l Cy c l o n e Ac t i v i t y
1 0 0 6 — 9 8 9 5. 2 0 1 2 . 1 2 3 0 7 . F e n g T a o , Hu a n g Ro n g h u i ,C h e n Gu a n g h u a , e t a 1 . 2 01 3 . P r o g r e s s i n r e c e n t c l i ma t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 n t r o p i c a l c y c l o n e a c t i v i t y o v e r
洋上 T C s 生成 的动力作用 的研究 。 此外 , 文 中还指 出今后有关西北太平洋 T C s 活动一些 亟需进一步研究 的气候学
西北太平洋台风起源时空分布研究
![西北太平洋台风起源时空分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054f43b9d528ea80c77910.png)
西北太平洋台风起源时空分布研究摘要:论文利用1949-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数据,借助MySQL数据库平台及Python编程语言,研究该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起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主要结论有:(1)1949-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2)西北太平洋台风起源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和月际变化。
主要发生在6-11月,2月发生频数最少,8月最多。
(3)西北太平洋台风起源位置集中分布在我国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群岛以东以及加罗林群岛。
(4) 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起源位置存在季节性差异。
关键字:台风起源,时空规律,西北太平洋区域0 引言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气旋性涡旋,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1]。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出现频数最多的海域,中国位于西北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起源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很多学者对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活动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周俊华等[1]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进行了时空分异研究;罗哲贺等[2]研究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
但目前对台风起源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且多采用90年代前的资料,因此完善资料进行再分析是必要的。
本文利用1949-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起源数据,详细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台风起源的位置分布、频数、时间变化等特征。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在全球几大热带气旋生成区中,西北太平洋是形成热带气旋数量最多、强度最强的一个海区。
绝大多数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源于5°N-25°N 之间,即南海到我国台湾省以及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
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全年各月都有台风发生的唯一地区[3]。
本文台风数据主要采用中国台风网“CMA-STI 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1949-2013年)。
借助于MySQL数据库平台设计了台风数据库,主要属性项包括台风编码、名称、起源时间、经纬度等。
各大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_杨良华
![各大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_杨良华](https://img.taocdn.com/s3/m/6a1d690aa8114431b90dd827.png)
抗风浪。
必要时可抛/一点锚0抗击大风浪。
(3)如果在锚地装、卸货,还要保证船舶随时有足够的稳性。
如果货物是散装粮食,同时还要求散粮的谷物倾覆力矩(heeling m oment)在安全范围内,横倾角(heelin g an g le)不大于12度。
(4)如果锚地避风能力差,底质不好,船舶应做好随时出海抗击大风浪的准备。
一当风浪增大应立即果断地决定出海抗击风浪。
(5)当在锚地有它船靠我轮时应用好碰垫,防止因海浪引起两船间的碰撞而损坏船体。
4.3系泊时(1)船舶在系泊时也有遭遇海浪的危险。
强大的涌浪袭入港内,使船舶摇晃而容易引起船舶断缆,碰撞码头;人员上下船时有掉入船与码头之间空隙的危险。
当涌浪不太大时应在船头和船尾加多缆绳,保持各缆绳均匀受力,并且可以用铁皮垫在大缆与船体的摩擦处,防止断缆。
同时可向港口当局申请拖轮协助,防止船舶较大的摇晃,必要时可申请岸梯代替本船的舷梯,保证人员的上下安全。
(2)当预报热带风暴、台风等风暴系统将过境时,应做好出海抗风浪的准备。
安排好装、卸货工作,使船舶有适当的稳性。
主机等各设备应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风暴的移动路径,不失时机地果断决定离港出海抗击大风浪。
5结语海浪与船舶安全的关系值得我们航海人员研究。
对于我们船舶驾驶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利用海浪保证船舶的安全。
希望在我们的航海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对海浪有更多的了解,找出更多的有效措施保证船舶的安全。
参考文献1陈家辉.张吉平.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1.7.2赵月林.古文贤.船舶操纵.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7.3Th e U nited Kingdom H ydrograph ic Office;T he M arin er's H and-book,E ngland,2004.10.各大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杨良华热带气旋是各大洋海域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但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做好防、避热带气旋工作,就可能化险为夷。
近5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近5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071ae0998fcc22bcd10d2a.png)
个 , 均 每 年 成 频数 的季 节变 化 。 由 图 1 2T 可见 , 北太 平洋 ( 南海 ) 年各 月均 有 T 西 含 全 C发 生 , C主 要 发生季 T 节 为 7 1 , 4 月发 生 的 T 等 级 以上 T —0月 这 个 S C数 占该 等 级 以上 T C总 发 生数 的 6 .%。 1 8 9 - T 4月 C发 生数 较
析 。【 因此 , 2 刮 补充 资料 , 对西 北太平 洋 T C的发 生规律进 行再 分析十 分必要 。 本 文利 用西北太 平洋 15 .0 7 T 9 02 0 年 C资料 , T 对 C发 生频数 、 强度 及其 登 陆频 数和 地点 在季节 、 际 、 年 年 代 际时间尺度 上 的变化 规律进 行 了分析 , 以期 为西 北太平 洋 T C活动 的短期 气候 预测 提供科 学依 据, 也为船
M a .01 r2 0
d i 03 6/i n17一 9 9 .0 00 .1 o: .9 9 .s.6 l 8 1 1.1 1 1 js 2 0
张 霞 , 兴运 刘
( 南通航 运职 业技 术学院 航 海 系, 江苏 南通 261) 20 0
摘
要: 文章利用 15-0 7 西北 太平洋热带 气旋 ( C) 9 02 0 年 T 资料 , 热带 气旋发 生频数 、 对 强度、 陆频数和地 点在 季 登
文中T C频 数 是指一 年 中热带气 旋 生成 的总数 ; 年均 最低气 压 是指 一年 中所有 T C的 中心气压 极值 的算
术平均值; 年均最大风速是指一年中所有 T C的中心最大风速极值的算术平均值 。 2 西北太平 洋 T C生成频 数和强 度 的气候 特征
21 T . C生成频数 f) C生成频 数 的一 般特 征 。 15 .0 7 , 北太 平洋 ( 南海 ) 有 1 6 个 T 1T 9 02 0 年 西 含 共 7 9 c发生 , 均每 年 为 3 平 4
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d787d826fff705cc170afb.png)
活动特征 。并利用相 关分 析方法对热带气 旋生成频 数与大尺度 环境场 的关 系进 行了分析 。
1 资 料 和 方 法
11 资 料 。
旋, 水平尺度儿百公里 。强 的热带气旋是世界上最强
本文 使用 的资 料包括 : 1 巾国气象局 上海 台风 ()
所 ( M — T ) 编 的 14 - 2 1 西 北 太 平 洋 ( C A S I整 9 9 0 0年 含
方 法 对 14 - 2 1 9 9 0 0年 发 生 在 西 北 太 平 洋 上 的 热 带
小 波分析是一种 时间一 尺度 ( 即时间~ 频率 ) 信
号分析方 法 . 它具有 多分 辨率 的特点 , 在时频域 两 且 方 面都具有 表征 信号局部 特征 的能 力 , 一种 窗 口 是 大 小 同定 不变 但其 形 状 可 以改变 的 时频 局部 化 分 析方法【 3 】 。小波分 析的定 义如下 : 设 g 为满足下列条 件的任意 函数 (
洋 副 高对 热 带 气旋 的 产生 起很 大的 作用 。
关键词 : 热带气旋 ; 小波分析; 突变检验
中图 分 类号 :P 4 44
文献 标 识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引 言
热 带 气 旋 ( oia cc n , 称 T ) 生 成 于热 t pcl yl e 简 r o C是 带 洋 面 上 的 一 种 天气 尺 度 系统 ,是 具 有 有 组 织 的对 流 和 确 定 的气 旋 性 环 流 以及 暖 心 结 构 的非 锋 面 性 涡
7 1 — 0月 。整个 时域 上 1 ~ 5 0 1 a的波 动 明显 , 经 历 了一 次 突变 过程 。 2 并 6 a问强 热带 风暴 生 成最 多 . 风 次之 , 带 台 热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7d62e3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7.png)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6°N~20°N的纬度带内,我国南海中部偏东洋面(16°N~18°N,114°E~120°E)、菲律宾群岛东部洋面(10°N~14°N,128°E~132°E)、加罗林群岛中部洋面(6°N~14°N,134°E~152°E)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洋面(8°N-10°N,160°E-162°E)为高发海域;热带气旋生成的平均位置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偏南偏东,夏季偏北偏西;热带气旋发生频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发生数较多,21世纪00年代发生数最少;西北太平洋全年各月都有热带气旋发生,发生频数最多的为8月份,最少的为2月份,7—10月是热带气旋发生的盛行期,期间热带气旋发生数占全年总数的近70%。
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集成预报分析
![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热带气旋路径集成预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456026b4daa58da0114a6a.png)
关 键
词:天气 预报 ;预报方法 ;集成预报 ;热带气旋 ;业务化
文献标识码:A Do:1 . 6/i n10 .9 52 1 . .0 i 03 9 .s.0 44 6 . 20 0 7 9 js 0 2
中图分类号 :P 5 .2 4 81 4 .
实用价值 。 不同集成预报方法在T 预报中的应用 C
20 - 20 年 的12 04 0 7 0 个编号T 为样本 ,20 年 的 C 09 2 个编 号T 则 以2 0 - 20 年 的 14 T 为样 2 c 04 0 8 2个 C
指导 预 报 ,如何 将 多个指 导预 报进 行综 合 ,预 报
员往 往 感觉 难度 比较 大 ,术应用于热带气旋 ( C)E常业务 中, T t 如 美 国联合台风警报 中心 (T JWC) 采用集成平均 ,
香 港 天文 台 ( O ) HK 对模 式 预报 结果 进行 算术 平
第2 卷 第2 8 期
2 1 年 0 月 02 4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V 1 8 o . ,No 2 2 . Ap . 0 2 r,2 1
J OURNAL OF TROP CAL M E OR0L I TE 0GY
涂小萍 ,姚 日升 ,张春花,等. 西北太平洋 ( 含南海 ) 热带气旋路径集成预报分析 [ . J 热带气象学报,2 1 ,2 ()242 0 ] 0 2 82:0 -1.
通讯作者 :涂小萍,女,四川省人,高级工程师 ,硕士,主要从事天气预报工作。Em i x  ̄@yh ocr. — al p r ao . nc :t o n
2期
涂小萍 等 :西北太 平洋 ( 南海 )热带 气旋路径集成 预报分析 含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94ab66902768e9951e73867.png)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6, 5(4), 209-216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6 in Hans. /journal/ccrl /10.12677/ccrl.2016.54026文章引用: 郭蓉, 曹晓岗, 翁永元.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6,An Analysis on Tropical Cyclones’ Source Region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Feature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Rong Guo, Xiaogang Cao, Yongyuan Weng *Shanghai Center Meterological Observatory, ShanghaiReceived: Aug. 8th , 2016; accepted: Aug. 22nd , 2016; published: Aug. 25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is study used the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 Yearbook from 1949 to 2010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its 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rea and the maximum intensity was also under examin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TCs formed in WNP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TCs formed in recent 10 years was a minimum for a 10-year average. The active phases for TC form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estern North Pacific) were from June to Sep-tember (July to October).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areas of TCs experienced a 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had a strong relation with the intensity.KeywordsTropical Cyclon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Formation, Intensity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郭 蓉,曹晓岗,翁永元*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通讯作者。
《2024年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范文
![《2024年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94f7d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7.png)
《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篇一一、引言热带气旋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我国作为热带气旋频发的国家之一,对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十年来,我国在热带气旋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防范和减轻热带气旋灾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本文旨在回顾过去十年我国热带气旋研究的进展,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二、观测技术的进步近十年来,我国在热带气旋观测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监测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和消亡过程。
其次,雷达和探空气球等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精细地观测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化。
此外,地面观测站和海洋观测数据的整合也为热带气旋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三、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热带气旋的生成机制、传播路径和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例如,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模拟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动力学过程和热力学机制等关键问题。
此外,针对不同地区的热带气旋特点,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为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近十年来,我国在热带气旋预报预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方面,预报模型不断优化和完善,使得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预报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预报预警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此外,预报预警系统的普及和推广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有效减轻了热带气旋灾害的影响。
五、区域性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热带气旋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呈现出新的特点。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推动热带气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在热带气旋研究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例如,共同开展现场观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研究工作,共同应对热带气旋灾害的挑战。
此外,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热带气旋研究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黄荣辉陈光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摘要
利用JTWC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以及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
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
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西北太平洋上空TC移动路径偏西,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偏多;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西北太平洋的TC移动路径偏东,影响日本的台风个数偏多,而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少。
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的2004年与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的2006年的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这一分析结果并从动力理论方面分析了在西太平洋暖池不同热状态下,季风槽对赤道西传天气尺度的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热带低压型波动(TD型波动)的影响,以此揭示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与移动路径年际变化的影响机理。
分析结果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时,季风槽偏西,使得热带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低层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TD 型波动的位置也偏西,从而造成TC生成平均位置偏西,并易于出现西行路径;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时,季风槽偏东,这造成了对流层低层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TD 型波动的区域,以及TC生成的平均位置都偏东,从而导致TC移动路径以东北转向为主。
关键词:热带气旋,台风,移动路径,年际变化,西太平洋暖池。
初稿时间:2007年6月17日;修改稿时间:2007年8月16日。
资助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06CB403601)、国家海洋专项(908-02-01-02)和国家重大支撑项目“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技术研究”第3课题(2006BAC03B03。
作者简介:黄荣辉,主要从事行星波动力学、大气环流理论和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及对季风、台风影响研究。
Email:hrh@
RESEARCH ON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RACKS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NORTHWEST PACIFIC AND THEIR PHYSICAL MECHANISM
Huang Ronghui Chen Guanghua
Center for Monsoon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Abstract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moving tracks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9-2003 and their physical mechanism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typhoon data provided by JTWC, the wind field data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and the sea temperature data provided by the Scripps Oceanographic Institute, U.S.A..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cyclogenesis and track of TC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are very obvious 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 state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especially with the subsurface sea temperature of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he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is in a warm state, then the moving tracks of TCs will shift westward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thus, the number of typhoons influencing China may be above normal.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is in a cold state, then the moving tracks of TCs will shift eastward, thus, the number of typhoons
influencing Japan may be above normal, but the number of typhoons influencing China may be below normal. This analysis result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ving tracks of TC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in 2004 when the warm pool was in the cold state and in 2006 when the warm pool was in the warm state. Moreover,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the thermal state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on the moving tracks of TC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is revealed by the dynam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rmal state of the warm pool on the monsoon trough posi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ixed Rossby gravity wave to the tropical depression type disturbance, i.e., the TD type disturbance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When the Western Pacific is in a warm state, then the monsoon trough shifts westward, thus, the convergent region of zonal wind fiel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monsoon trough also shifts westward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Therefore, in this case, the reg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ixed Rossby gravity wave to the TD type disturbance also shifts westward, which leads to the westward shift of TCs geneses and their moving tracks.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Western Pacific is in a cold state, then the monsoon trough shifts eastward, thus, the convergent region of zonal wind fiel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monsoon trough also shifts eastward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Therefore, in this case, the reg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ixed Rossby gravity wave to the TD type disturbance also shifts eastward, which leads to the eastward shift of TCs geneses and their moving track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Key words: Tropical cyclone, Typhoon, Moving tracks,Interannual variation, West Pacific warm 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