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鞋跟绑缚标记笔法:用尼龙搭扣将两支水性记号笔分别绑缚 在鞋跟处,调整记号笔使足跟着地时能准确定位,测量方法 与足印分析法相似。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步态分析系统 通常由摄像系统、测力台、肌电遥测系统、计算机处理系
统四部分组成,适用于科研工作,但因价格高昂,目前难以普 及应用。 1.运动学参数 是指运动的形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包括跨 步特征(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频、步速等)、分节棍图、 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等,但不包括引起运动的力的参 数。
踝关节 跖屈20° 跖屈10° 中间位 中间位
第一节 正常步态
(3)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 竖脊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 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 于支撑相中期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 (3)髂腰肌: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 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治疗性行走:行走安全和质量均不符合功能性行走的要 求,但有支具或辅助器具的帮助能作短暂步行者。
治疗价值: ①给病人能站能走的感觉,形成巨大的心理支持; ②减少对坐骨结节等处的压力,减少压疮发生的机会; ③肢体负重可以防止或减轻骨质疏松; ④下肢活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 ⑤减缓肌肉萎缩; ⑥促进尿、大便的排出; ⑦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
(一)评价步态参数:常见的步态参数可以在实验室外通过检测 病人的行走来测量,如用秒表在设定的场地内让病人行走测量步 行速度。同样,通过在特定的场地上撒上石灰粉,让病人在其上 行走,可测得步长、步幅、步宽和足角等数据。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1.足印分析法 (1)所需设施和器械:绘画颜料、1100cm×45cm硬纸或
第一节 正常步态
二、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1.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1)支撑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
部位 支撑前期 支撑初期 支撑中期 支撑末期
骨盆旋转 向前4°~5° 向前4°~5° 中间位 向后4°~5°
髋关节 屈30°
屈30° 屈30°~0° 过伸10°
膝关节 完全伸直 屈15° 屈15°~0° 完全伸直
触面压力分布的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精确、快速、直 观、方便的足底压力分布测量工具。 • 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除可进行步态分析外,还可用于: 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康复评定 ②高危足病的诊断与预防 ③足踝矫形器疗效的监测 ④手术效果的评定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F-Scan 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从事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足部承受的重量
第一节 正常步态
四、步行中的能量消耗
1.影响步行能量消耗的决定因素 : 身体重心的转移幅度
2.步行的能量消耗 • 生理能耗指数(PCI)=(步行时心率-静息时心率)/步行速度
(m/min) • PCI越大,表明步行能耗越大。 • 步行效率的高低常用每千克体重每行走1m所耗的焦尔数,
第十二章 步态分析
姓名:王玉龙 单位: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录
Contents Page
第一节:正常步态
第二节:步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常见异常步态模式的评定
重点难点
1.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掌 握: 2.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3.常见异常步态模式的评定 1.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熟 悉: 2.步态分析方法中评定内容 3.行走能力的评定 1.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了 解: 2.步行中的能量消耗 3.步态分析方法中定量分析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 评定行走能力的方法 (1)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内容
①不能行走者; ②非功能性步行者:训练时用膝-踝-足矫形器、拐等,能在治 疗室内行走,但有预防压疮、血液循环障碍、骨质疏松的治疗意 义,又称治疗性步行; ③家庭性步行者: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以在家行走自如, 但不能在室外长久进行; ④社区性步行者:用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 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但时间不能长,否则仍需要轮椅。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Nelson步行功能评定 • 静态负重能力:双足站、健足站、患足站。 • 动态重量转移:检查病人能否迅速地将体重从一侧肢体转移到
另一侧肢体。 • 基本的步行效率:先让病人在平行杠内尽快地行走6m,记录
时间和步数;来回各一次,取平均值。然后让病人在杠外用或 不用手杖走6m。来回各一次,记录两次的总时间取平均值, 步数也是这样。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3)记录:画出每一足印的中轴线AJ线,即足底最凸点(J) 与第2~3足趾之间(A)的连线。把每一足印分成三等分,画出 足印后1/3的水平线CD,CD线与AJ线垂直相交,交点为F;其它 足印也用相同的方式画出上述线。连接同侧连续两个足印的F点, 即成FF线,这是病人行走时的前进线;FF线与AJ线的夹角即为足 角;两条平行的FF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步宽(BS)。
第一节 正常步态
第一节 正常步态
概述
1 • 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2 •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3 •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4 • 步行中的能量消耗
第一节 正常步态
一、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1. 基本参数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
宽、足角、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其 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三大要素。
(3)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 FIM)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4)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①偏瘫病人:用直立控制试验(upright control test, UCT)来 评定,通过对病人屈髋、伸髋和伸踝能力的检查,预测病人将来 的行走能力的恢复情况。 ②截瘫病人:用步行运动指数(ambulatory motor index, AMI)评定,内容包括:①方法和标准:评测髋屈肌、髋伸肌、 髋外展肌、膝伸肌、膝屈肌5组肌群的肌力;②预后判断: AMI6分,有可能步行;6分<AMI<8分,需在KAFO支具及双拐 帮助下行走;AMI≥12分,社区内行走。
即J/(m·㎏) • 正常舒适地行走时,此值在3.347J/(m·㎏)左右,如数值
高于此值,则表明步行效率明显降低。 • 正常成人PCI平均为0.35b/m,范围为0.2~0.55b/m;青少
年为0.35(0.15~0.65b/m 临床定性分析 2 • 定量分析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动力学参数 是指专门引起运动的力的参数。常用的主要是 地反应力的测定。
3.肌电活动参数 通过反映步行中肌肉活动的模式、肌肉活 动的开始与终止、肌肉在行走过程中的作用、肌肉收缩的类 型以及和体位相关的肌肉反应水平,分析与行走有关的各肌 肉的活动。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三)足底压力系统 • 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是计算机化测量人站立或行走中足底接
(四)动态肌电图 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表面电极测量肌肉的活动。
(五)超声定位步态分析仪 由清华大学研制的三维测力台系统,对站立或行走时足底
与支承面之间的压力(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三个方向的力) 进行测量和分析,包括对足底压力曲线、矢量图、功率谱、拟 合曲线等参数分析,获得反映人体下肢的结构、功能乃至全身 协调性等方面的信息。 (六)电子测角器
踝关节 中间位 跖屈15° 背屈10° 中间位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 摆动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
部位 摆动前期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骨盆旋转 向后4°~5° 向后4°~5° 中间位 向前4°~5°
髋关节 中间位 屈20° 屈20°~30° 屈30°
膝关节 屈35°
屈60° 屈60°~30° 屈30°~0°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 注:R.SD表示右步幅,L.SD表示左步幅,R.ST表示右步长, L.ST表示左步长,BS表示步宽,α表示足角。)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吸水纸法:在步道上铺三层纸,下层为具有防水能力的褐色, 中层为含水的潮湿纸,如餐巾纸,上层为能吸水的纸巾。被检 查者体重的压力使中层纸的水分被上层干纸吸收,形成清晰的 湿足印,再用记号笔描出留在上层吸水纸上的足印,晾干后进 行测量并记录,其测量参数与足印分析法相同。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RLA八分法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三)行走能力的评定 1. 描述行走能力的概念 (1)功能性行走 ①标准:安全、质量、心血管功能、速度和耐力 ②分类:
• 社区性行走标准:终日穿戴支具并能耐受、能一口气走 900m左右、能上、下楼梯、能独立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 家庭性行走标准:除不能一口气走900m左右外,其他与社 区性行走标准同。
第一节 正常步态
左侧步长
右侧步长
步宽5~13cm
足偏角约7°
跨步长
步态的基本参数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步行周期 (1)支撑相 : 是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 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2)摆动相:是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 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
地板胶、秒表、剪刀、直尺、量角器。 (2)步态采集:走廊,宽45cm,长1100cm,在距离两端
各250cm处划一横线,中间600cm作为测量正式步态用。被检 者赤脚,让足底粘上颜料。然后两眼平视前方,以自然行走方 式走过准备好的步道。当被检查者走过起始端横线处时按动秒 表,直到走到终端的横线外停止秒表,记录走过的步道中间 600cm所需的时间。要求在上述600cm的步道中至少包括连续 6个步印,供测量使用。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③脑瘫病人: A. 4~6岁时:4岁时若仍不能独坐或6岁时仍不能独立跪立行走, 是将来不能独立步行的指征。 B. 1岁时:为了预测步行能力可做以下7项检查:非对称性紧张 性颈反射、颈反正反射、拥抱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伸 肌挺伸、紧张性迷路反射、足放置反应。上述7项,每一项有反 应记1分。总分0分,预后良好;1分,慎重考虑预后;≥2分, 预后不良。
(4)股四头肌: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 (5)缝匠肌: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6)腘绳肌:作用为伸髋屈膝。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 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支撑相。 (7)胫前肌:作用为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8)小腿三头肌:作用为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一、临床定性分析
(一)评定内容:
1.病史 2.体检: ① 全面地检查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脊柱是否有侧弯、头
颈的活动度等; ② 重点检查与行走有关部位的关节活动度、肌力、肌张力、
肢体长度和周经(围度)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 ③ 导致步态异常的常见原因有:神经系统疾患、骨骼肌肉疾
第一节 正常步态
三、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1. 步行中的动力学改变 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地反应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和力矩(torque)。地反应力分为垂 直分力、前后分力和侧向分力,此外还有扭矩。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 正常行走状态的动力学区别
(1) 静态站立时,地面反应力(F)等于体重(G)。 (2)走路时地面的最大反应力相当于体重的110%~125%,即走 路时F = 1.1G~1.25G。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常用的方法: 1. 四期分析法:即两个双支撑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 2. RLA八分法:在传统步态时相分期的基础上,利用步态分析 棍图处理技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视觉观察分析技术,如在一 个步行周期中求出八个典型动作姿位点,即支撑前期、支撑初 期、支撑中期、支撑末期、摆动前期、摆动初期、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患、老年步态。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3.观察 ① 场地:测试场地内光线要充足,面积至少为6m×8m,让 被
检查者尽可能地少穿衣服,以便能够清晰地观察; ② 内容:能量消耗、安全性、外观; ③ 程序:嘱病人以自然、习惯的姿势和速度在测试场地来回步
行数次,检查者从前方、后方和侧方反复观察,分别观察支 撑相和摆动相步态模式的特征, 并注意进行两侧的对比。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步态分析系统 通常由摄像系统、测力台、肌电遥测系统、计算机处理系
统四部分组成,适用于科研工作,但因价格高昂,目前难以普 及应用。 1.运动学参数 是指运动的形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包括跨 步特征(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频、步速等)、分节棍图、 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等,但不包括引起运动的力的参 数。
踝关节 跖屈20° 跖屈10° 中间位 中间位
第一节 正常步态
(3)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 竖脊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 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 于支撑相中期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 (3)髂腰肌: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 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治疗性行走:行走安全和质量均不符合功能性行走的要 求,但有支具或辅助器具的帮助能作短暂步行者。
治疗价值: ①给病人能站能走的感觉,形成巨大的心理支持; ②减少对坐骨结节等处的压力,减少压疮发生的机会; ③肢体负重可以防止或减轻骨质疏松; ④下肢活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 ⑤减缓肌肉萎缩; ⑥促进尿、大便的排出; ⑦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
(一)评价步态参数:常见的步态参数可以在实验室外通过检测 病人的行走来测量,如用秒表在设定的场地内让病人行走测量步 行速度。同样,通过在特定的场地上撒上石灰粉,让病人在其上 行走,可测得步长、步幅、步宽和足角等数据。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1.足印分析法 (1)所需设施和器械:绘画颜料、1100cm×45cm硬纸或
第一节 正常步态
二、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1.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1)支撑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
部位 支撑前期 支撑初期 支撑中期 支撑末期
骨盆旋转 向前4°~5° 向前4°~5° 中间位 向后4°~5°
髋关节 屈30°
屈30° 屈30°~0° 过伸10°
膝关节 完全伸直 屈15° 屈15°~0° 完全伸直
触面压力分布的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精确、快速、直 观、方便的足底压力分布测量工具。 • 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除可进行步态分析外,还可用于: 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康复评定 ②高危足病的诊断与预防 ③足踝矫形器疗效的监测 ④手术效果的评定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F-Scan 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从事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足部承受的重量
第一节 正常步态
四、步行中的能量消耗
1.影响步行能量消耗的决定因素 : 身体重心的转移幅度
2.步行的能量消耗 • 生理能耗指数(PCI)=(步行时心率-静息时心率)/步行速度
(m/min) • PCI越大,表明步行能耗越大。 • 步行效率的高低常用每千克体重每行走1m所耗的焦尔数,
第十二章 步态分析
姓名:王玉龙 单位: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录
Contents Page
第一节:正常步态
第二节:步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常见异常步态模式的评定
重点难点
1.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掌 握: 2.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3.常见异常步态模式的评定 1.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熟 悉: 2.步态分析方法中评定内容 3.行走能力的评定 1.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了 解: 2.步行中的能量消耗 3.步态分析方法中定量分析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 评定行走能力的方法 (1)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内容
①不能行走者; ②非功能性步行者:训练时用膝-踝-足矫形器、拐等,能在治 疗室内行走,但有预防压疮、血液循环障碍、骨质疏松的治疗意 义,又称治疗性步行; ③家庭性步行者: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以在家行走自如, 但不能在室外长久进行; ④社区性步行者:用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 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但时间不能长,否则仍需要轮椅。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Nelson步行功能评定 • 静态负重能力:双足站、健足站、患足站。 • 动态重量转移:检查病人能否迅速地将体重从一侧肢体转移到
另一侧肢体。 • 基本的步行效率:先让病人在平行杠内尽快地行走6m,记录
时间和步数;来回各一次,取平均值。然后让病人在杠外用或 不用手杖走6m。来回各一次,记录两次的总时间取平均值, 步数也是这样。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3)记录:画出每一足印的中轴线AJ线,即足底最凸点(J) 与第2~3足趾之间(A)的连线。把每一足印分成三等分,画出 足印后1/3的水平线CD,CD线与AJ线垂直相交,交点为F;其它 足印也用相同的方式画出上述线。连接同侧连续两个足印的F点, 即成FF线,这是病人行走时的前进线;FF线与AJ线的夹角即为足 角;两条平行的FF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步宽(BS)。
第一节 正常步态
第一节 正常步态
概述
1 • 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2 •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3 •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4 • 步行中的能量消耗
第一节 正常步态
一、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1. 基本参数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
宽、足角、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其 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三大要素。
(3)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 FIM)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4)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①偏瘫病人:用直立控制试验(upright control test, UCT)来 评定,通过对病人屈髋、伸髋和伸踝能力的检查,预测病人将来 的行走能力的恢复情况。 ②截瘫病人:用步行运动指数(ambulatory motor index, AMI)评定,内容包括:①方法和标准:评测髋屈肌、髋伸肌、 髋外展肌、膝伸肌、膝屈肌5组肌群的肌力;②预后判断: AMI6分,有可能步行;6分<AMI<8分,需在KAFO支具及双拐 帮助下行走;AMI≥12分,社区内行走。
即J/(m·㎏) • 正常舒适地行走时,此值在3.347J/(m·㎏)左右,如数值
高于此值,则表明步行效率明显降低。 • 正常成人PCI平均为0.35b/m,范围为0.2~0.55b/m;青少
年为0.35(0.15~0.65b/m 临床定性分析 2 • 定量分析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动力学参数 是指专门引起运动的力的参数。常用的主要是 地反应力的测定。
3.肌电活动参数 通过反映步行中肌肉活动的模式、肌肉活 动的开始与终止、肌肉在行走过程中的作用、肌肉收缩的类 型以及和体位相关的肌肉反应水平,分析与行走有关的各肌 肉的活动。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三)足底压力系统 • 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是计算机化测量人站立或行走中足底接
(四)动态肌电图 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表面电极测量肌肉的活动。
(五)超声定位步态分析仪 由清华大学研制的三维测力台系统,对站立或行走时足底
与支承面之间的压力(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三个方向的力) 进行测量和分析,包括对足底压力曲线、矢量图、功率谱、拟 合曲线等参数分析,获得反映人体下肢的结构、功能乃至全身 协调性等方面的信息。 (六)电子测角器
踝关节 中间位 跖屈15° 背屈10° 中间位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 摆动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
部位 摆动前期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骨盆旋转 向后4°~5° 向后4°~5° 中间位 向前4°~5°
髋关节 中间位 屈20° 屈20°~30° 屈30°
膝关节 屈35°
屈60° 屈60°~30° 屈30°~0°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 注:R.SD表示右步幅,L.SD表示左步幅,R.ST表示右步长, L.ST表示左步长,BS表示步宽,α表示足角。)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吸水纸法:在步道上铺三层纸,下层为具有防水能力的褐色, 中层为含水的潮湿纸,如餐巾纸,上层为能吸水的纸巾。被检 查者体重的压力使中层纸的水分被上层干纸吸收,形成清晰的 湿足印,再用记号笔描出留在上层吸水纸上的足印,晾干后进 行测量并记录,其测量参数与足印分析法相同。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RLA八分法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三)行走能力的评定 1. 描述行走能力的概念 (1)功能性行走 ①标准:安全、质量、心血管功能、速度和耐力 ②分类:
• 社区性行走标准:终日穿戴支具并能耐受、能一口气走 900m左右、能上、下楼梯、能独立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 家庭性行走标准:除不能一口气走900m左右外,其他与社 区性行走标准同。
第一节 正常步态
左侧步长
右侧步长
步宽5~13cm
足偏角约7°
跨步长
步态的基本参数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步行周期 (1)支撑相 : 是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 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2)摆动相:是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 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
地板胶、秒表、剪刀、直尺、量角器。 (2)步态采集:走廊,宽45cm,长1100cm,在距离两端
各250cm处划一横线,中间600cm作为测量正式步态用。被检 者赤脚,让足底粘上颜料。然后两眼平视前方,以自然行走方 式走过准备好的步道。当被检查者走过起始端横线处时按动秒 表,直到走到终端的横线外停止秒表,记录走过的步道中间 600cm所需的时间。要求在上述600cm的步道中至少包括连续 6个步印,供测量使用。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③脑瘫病人: A. 4~6岁时:4岁时若仍不能独坐或6岁时仍不能独立跪立行走, 是将来不能独立步行的指征。 B. 1岁时:为了预测步行能力可做以下7项检查:非对称性紧张 性颈反射、颈反正反射、拥抱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伸 肌挺伸、紧张性迷路反射、足放置反应。上述7项,每一项有反 应记1分。总分0分,预后良好;1分,慎重考虑预后;≥2分, 预后不良。
(4)股四头肌: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 (5)缝匠肌: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6)腘绳肌:作用为伸髋屈膝。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 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支撑相。 (7)胫前肌:作用为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8)小腿三头肌:作用为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一、临床定性分析
(一)评定内容:
1.病史 2.体检: ① 全面地检查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脊柱是否有侧弯、头
颈的活动度等; ② 重点检查与行走有关部位的关节活动度、肌力、肌张力、
肢体长度和周经(围度)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 ③ 导致步态异常的常见原因有:神经系统疾患、骨骼肌肉疾
第一节 正常步态
三、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1. 步行中的动力学改变 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地反应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和力矩(torque)。地反应力分为垂 直分力、前后分力和侧向分力,此外还有扭矩。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 正常行走状态的动力学区别
(1) 静态站立时,地面反应力(F)等于体重(G)。 (2)走路时地面的最大反应力相当于体重的110%~125%,即走 路时F = 1.1G~1.25G。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常用的方法: 1. 四期分析法:即两个双支撑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 2. RLA八分法:在传统步态时相分期的基础上,利用步态分析 棍图处理技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视觉观察分析技术,如在一 个步行周期中求出八个典型动作姿位点,即支撑前期、支撑初 期、支撑中期、支撑末期、摆动前期、摆动初期、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患、老年步态。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3.观察 ① 场地:测试场地内光线要充足,面积至少为6m×8m,让 被
检查者尽可能地少穿衣服,以便能够清晰地观察; ② 内容:能量消耗、安全性、外观; ③ 程序:嘱病人以自然、习惯的姿势和速度在测试场地来回步
行数次,检查者从前方、后方和侧方反复观察,分别观察支 撑相和摆动相步态模式的特征, 并注意进行两侧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