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类文阅读 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类文阅读-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悼鲁迅先生(节选)巴金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
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
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
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
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
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选自《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33期)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逝世——()汇集——()悲痛——()2.“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的心情。
4.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
5.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用“”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参考答案】1.出生分散欢喜2.鲁迅先生逝世了3.比喻悲痛4.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5.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后题及答案(阅读题)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后习题及答案活在人类的心里(节选)王鲁彦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xī 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
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
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
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
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
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
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
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选自《秋夜》)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面孔()的头发()的胡须()的工作2.第一自然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告诉我们。
3.用“”画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互相照应的句子。
说说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4.短文第五自然段是对鲁迅的描写。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苍白粗长浓密伟大2.鲁迅逝世的时间;也写出了鲁迅的逝世使天地为之动容。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 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有的人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8∗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骑在人民头上的
有 他的还人活死着这了。就, 是鲁迅,“俯首甘人给为民人孺把民作他子摔牛马垮牛;的”。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自主探究
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批判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歌颂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自主探究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自主探究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 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 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 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关于臧克家《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的资料
关于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资料摘要:一、介绍臧克家及其作品背景二、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主题及结构三、解读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独特之处四、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五、总结臧克家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正文:一、介绍臧克家及其作品背景臧克家(1905-2004)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曾用名臧瑗仲。
他自幼喜爱文学,曾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等人有过密切交往。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对臧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3年,臧克家创作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以表达对鲁迅的敬意和怀念。
二、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主题及结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抒情诗,主题围绕着对鲁迅的缅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比“有的人”和“有的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鲁迅逝世后的感慨、对鲁迅个人品质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三、解读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独特之处1.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有的人”和“有的人”,突显了鲁迅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彰显了主题。
2.抒情诗特点:作品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3.现实主义风格:臧克家在诗中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 鲁迅《自嘲》
鲁迅精神
热爱人民、全 心全意为人民无 私奉献的精神。
李 大 钊
张 丽 莉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深情朗读 用心感受 勇于表达 做一个会读诗的孩子……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 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 立,获得解放的广大人民群 众终于可以自由公开地在全 国各地隆重纪念这位伟人。 被誉为“中国当代诗魂”的 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 活动,感慨万千,挥笔写下 了经典诗篇——《有的人》。
臧克家
诗句是一些种子,应 当在别人心底开花。
---巴尔扎克
读出节奏美
读诗的时候,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 中,你觉得哪个词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就在这 个词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 “重音符号”。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 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 ⁄ ”, 这条线叫“间隔线”。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赏析:经典重温——臧克家《有的人》赏析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
只要是经久难忘的诗,大体都是名篇佳作。
当然,一首诗为少数几个人经久难忘,可能还夹某些偏爱的因素;但是为大多数人经久难忘,就表明那首诗的生命力的久,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就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
这首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而作。
感从何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
一方面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已被人民推翻,另一面是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的各色人等还不免带着旧社会的阶级和思想烙印。
鲁迅式的“有的人”固然很多,而处于对立面的“有的人”却也不少。
诗人面对现实,回忆鲁迅生前和逝世以来的社会状况,有感而作此诗。
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真实,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倾向,因此,这是一首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抒情诗。
诗的第一节指出当今之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一种人“虽生如死”,另一种人“虽死犹生”。
“虽死犹生”的人,自然是指当时被纪念的鲁迅,是对“永垂不朽”的鲁迅的歌颂;但是,作为典型形象看,也不是单指鲁迅,同时还暗示着与鲁迅品质相同的许多人。
至于作为对立面的“虽生如死”的人,当然指坏人。
这节四行诗,两句话,是全诗的总帽,统帅全篇,虽通俗易懂,但容量很大,概括力极强,耐人寻味,今人猛省!接着三节(即诗的第二、三、四节),把“虽生如死”的人和“虽死犹生”的人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比形象、比思想、比情操。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侵害别人的利益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捍卫别人的利益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 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 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 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 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1.上文的体裁是__B_
A.旧体诗 B.散文诗
C.散文
2.文中的“野草”是指__D__
A.荒野中的杂草
B.象征普通百姓
C.旧的封建势力
D.一切革命者
3.“地面”象征__黑__暗__势__力____
4.“地火”象征_潜__在__的__革___命__洪__流_____
4.上文的中心是__C _
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 B.赞美野草,表达作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C.以野草自喻,同时表达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 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 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 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 精神的热烈歌颂。
• 我们可以崇怀敬着、_坚_定_、_自_信____的 感情读这首诗。
前:指“肉体的生存”
国的人民的愿望。 D.以野草自喻,同时对黑暗社会以猛烈的抨击。
第二部分(第2~4节):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 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写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 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人民把他摔倒;Βιβλιοθήκ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 年 11 月 1 日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
者简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幺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的主题思想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作者明明说是“纪念鲁迅有感”每一节又不 点明鲁迅,而是以“有的人”开端,自然就不单是诓歌鲁迅。因此,这首诗实 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只有这样认识主题,才能 概括诗的整个内容,挖掘诗的广度与深度。这是诗人的美学理想在诗歌创作 中的具体反映。不论诗人自己是否察觉到这一点。他所塑造的对立形象却流 露了这一点。诗人在对两种人的对照中,始终只是暗示鲁迅,而不点明鲁 迅,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只是说这首诗歌颂了鲁迅,就大大缩小了诗的容 量—一它的广度与深度。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却也奇特。诗人既然是“有感”而作,就从“美 感”出发。但是,什幺是真善美,什幺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 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的深刻感受出发,运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 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一般人对这首诗的分析,都说诗人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 艺术技巧,这当然也说得不错。的确,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 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但是,诗人的这种对比,并不限 于某一节诗,而是贯穿整体,诗人是用“铺陈”的方法来安排对比的。所谓“铺 陈”就是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有的人》的作者正是为了“铺陈善恶”而运用 对比的。诗人铺陈了三种对比:第一种对比即第一节的总帽,是两种截然不 同的人的对比,它统摄全诗。第二种对比,主要是比形象,比形象的斗争的 过程。第三种对比主要是比下场,比两种形象在历史风云和时代潮流激荡下 的不同结果。诗人正是把这样三种对比铺陈开来,成为一首既整齐又错综的 抒情诗。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1905 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着 名诗人。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从小喜爱古典诗词。 18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精讲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现代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将这首诗划分为以下几个章节:1. 第一章节(第1-4行):开篇点题,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其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生价值的差异。
2. 第二章节(第5-8行):进一步描述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前一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后一种人“给人民当牛马”,甘于奉献。
这两种表现再次凸显了人生价值的对立。
3. 第三章节(第9-12行):通过对比两种人的不同结果,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而那些欺压人民的人将最终被人民唾弃。
4. 第四章节(第13-16行):通过对比两种人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的伟大和永恒。
他们的名字将“刻入石头”,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5. 第五章节(第17-20行):诗人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这一章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鲁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鲁迅先生的崇高敬意和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热情赞美。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二、文章赏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以鲁迅精神为核心,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的抒情诗。
诗人臧克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诗的开篇就以“活”与“死”的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方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那些虽然生物学上还活着,但精神上已经死亡的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第【1】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新课1、背景导入:臧克家于1949年参加鲁迅13周年纪念会写的《有的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
2、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人民对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鲁迅⾛了,但他给后⼈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有的⼈》是诗⼈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写的⼀⾸诗。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七课《有的⼈——纪念鲁迅有感》课⽂原⽂ 有的⼈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 骑在⼈民头上:“啊,我多伟⼤!” 有的⼈ 俯下⾝⼦给⼈民当⽜马。
有的⼈ 把名字刻⼊⽯头,想“不朽”; 有的⼈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烧。
有的⼈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 有的⼈ 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地活。
骑在⼈民头上的 ⼈民把他摔垮; 给⼈民作⽜马的 ⼈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头的 名字⽐⼫⾸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的⼈,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地活的⼈,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很⾼。
__________ 本诗作者臧克家。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七课《有的⼈——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多⾳字: 给:gěi给⼒ jǐ给予 场:chǎng场地 cháng⼀场雪 词语解释: 伟⼤:①品格崇⾼;才识卓越。
②⽓势雄伟;规模宏⼤;超出寻常,令⼈景仰钦佩的。
不朽:永不磨灭(多⽤于抽象事物)。
造句:⼈民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情愿:⼼⾥愿意。
⼫⾸:⼈的⼫体。
下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加以称赞或提拔。
反义词: 伟⼤——渺⼩ 情愿——被迫 永远——暂时 抬举——贬低 近义词: 伟⼤——崇⾼ 情愿——⽢愿 永远——永久 抬举——器重 课⽂主题: 本⽂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的对⽐,批判了那些骑在⼈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为⼈民⽆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们做真正有价值的⼈。
课内问题: 诗歌的前四⼩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答:不同。
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他们虽死犹⽣,永远活在⼈民⼼中,赢得⼈民的尊敬和歌颂。
第22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鲁迅这类人的特征: 对人民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生目的:为人民与腐朽势力作斗争,为革命 献身。 对社会的影响:捍卫人民的利益。
人民对其态度:牢记并爱戴他们。
请在文中找出与鲁 迅相对的一类人的 特点,并填写表格。
虽生犹死的人 鲁迅这样虽死犹生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俯身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自读诗歌,要求:
思考:文中写了几种人?
2种人:虽生犹死的人、 虽死犹生的人。
默读课文,
用直线在文中划出 鲁迅这类人的特征。
鲁迅这样虽死犹生的人
改“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 垮”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 他拽下来”好不好?
不好。
“摔垮”比“拽下来”更有力量感, 更能表明作者和人民对于反动派的 仇恨。
而且“垮”更表现了反动派应有的 下场。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已亡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
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两个“活”?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第【1】篇〗文本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o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o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以及对不同人生观的深刻思考。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语言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o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对比和象征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学习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o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对比和象征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资料•诗歌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学生:你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他有哪些代表作品?他的精神品质对你有何影响?2.揭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如何纪念鲁迅先生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考?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价,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三、再读诗歌,深入理解1.对比手法的分析:o提问:诗歌中使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这些对比手法是如何体现的?o学生自由读诗歌,找出相关诗句,并汇报。
o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它如何突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精神。
2.象征意义的理解:o提问:诗歌中有哪些象征元素?这些象征元素代表了什么?o学生自由读诗歌,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第【1】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反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
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
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
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
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
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英雄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课文写作手法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英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进一步丰富实验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鲁迅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同时,加强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牢固。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如“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等,并了解其含义。
4.主题探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讨论鲁ຫໍສະໝຸດ 先生的精神品质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5.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节课内容紧扣教材,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激发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增强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5.培养人文关怀: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精神,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公民意识。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表达、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有的人课文原文
有的⼈课⽂原⽂有的⼈课⽂原⽂ 《有的⼈》是我国现代著名诗⼈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所以副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 骑在⼈民头上:“呵,我多伟⼤!” 有的⼈ 俯下⾝⼦给⼈民当⽜马。
有的⼈ 把名字刻⼊⽯头,想“不朽”; 有的⼈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烧。
有的⼈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 有的⼈ 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地活。
骑在⼈民头上的 ⼈民把他摔垮; 给⼈民作⽜马的 ⼈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头的 名字⽐⼫⾸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的⼈,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地活的⼈,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很⾼。
《有的⼈》教学 学习⽬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法的运⽤。
2、学习鲁迅的伟⼤精神,引导学⽣树⽴正确的`⼈⽣观。
3、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诵这⾸诗。
课前准备 课件:⽑泽东对鲁迅先⽣的评价。
教学过程 激情导⼊,揭⽰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篇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有了更多的了解。
⽑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课件出⽰,⽼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朗诵):“鲁迅的⾻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
这是半殖民地⼈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多数向着敌⼈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向就是中华民族新⽂化的⽅向。
”⼀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19⽇,鲁迅先⽣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的⽣活”是他最后的遗⾔。
然⽽,⼈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臧克家写下了《有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诗。
(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两 人民永远记住他! 种 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不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同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下 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品炼诗句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 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人们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对 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写下《有的 人》一诗,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刻名字想不朽——情愿作野草让火烧
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地活 摔垮——记住 名字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下场可以看到——抬举得很高很高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是通过哪些方 面的对比来突出鲁迅的伟大的?
有的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初读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含义。 2.思考问题,文中写了哪几种人。 3.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字词含义
不朽(xiǔ) ⒈永不磨灭(多指抽象事物) 如:不朽的功勋,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⒉ 存在于人类的记忆或记载中。 如:人类希望通过他的行动而不朽。
走进课文
全诗分为几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讲了什么?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表现了鲁迅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高贵品 质。鲁迅的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 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 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 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李奎东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揭示新课
1、背景导入:
臧克家于1949年参加鲁迅13周年纪念会写的《有的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
2、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第2课时
一、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人民对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
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
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4、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二、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
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
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
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
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三、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
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
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2、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