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广饶经济开发区乐安中学(五四学制)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广饶经济开发区乐安中学(五四学制)2020-2021学年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大自然真是奇妙。
单是一个秋天,就会带给人许多不同的感受。
它的萧sè会带来寂寞
和感伤,它的成熟会带来喜悦和满足,它的悄然而至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价。
①sè②悄
二、选择题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以隆重中国共产党90周年为契机,热情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丰功伟绩。
②接连出现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必须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建设,以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并从根本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为滋生的土壤。
A.祝贺歌颂警告剔除B.庆祝赞颂警告铲除
C.庆祝讴歌警示铲除D.祝贺讴歌警示剔除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夜色浓了,灯亮了起来.环绕在海湾沿岸山坡上的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了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 ________ ,和那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A.像散落在蓝色天鹅绒上的颗颗钻石B.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C.像夜空中眨着眼睛的星星D.像无数个在水面舞动的小精灵
三、其他
4.观察下图齐白石的画作《蜻蜓荷花图》,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四、名著阅读
5.名著阅读。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以上文字选自中国现当代作家写的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等情节内容,借船家少女“她”的纯爱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五、综合性学习
6.综合性学习。
书,前人思想成就的结晶,是留给后世物价的精神财富。
某学校学习开展“读书∙千里之行”活动,请你参加。
溯源求知
①汉字有着丰富多变的构字方式,“书”,写作“”,现代规范汉字以其草书“”为原型创制而来。
《说文解字》中说:“箸(著)也,从聿,者声。
”“书”字有两种词性,①动词,写字、记录的意思,如成语。
②名词,著作】信件等意思,如成语。
古诗词中常用“家书”这一意象来表现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读书问道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
但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是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华罗庚也说“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
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
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
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②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
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7.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
8.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七、文言文阅读
言默戒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9.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或:________(2)皆足取祸也取:__________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11.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八、现代文阅读
世界最大的膜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儿是,它活着。
从照片上看,近景中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月球表面,死沉沉如枯骨。
高高地漂浮于天际,包着那层湿润的、发光的、由蓝天构成的膜的,是那正在升起的地球。
在茫茫宇宙的这一方,唯它才是生机四溢的活物。
②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是膜。
你须能获取并抓住能量,贮存起准确的需要量,然后再把它均衡地释放出来。
细胞会这样做,它里面的细胞器也会这样做。
每一个生命集合都在太阳能的粒子流中摇摆不定,从太阳的代谢物中攫取着能量。
为了活着,你必须能够跟平衡抗争,能够保持不平衡,积聚能量以抵抗熵的增加。
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③ 地球活起来之后,它就开始构造自己的膜,其基本目的就是处理太阳能。
起初,在地球上由水中的无机成分合成肽与核苷酸的前生物期,除水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来遮挡紫外线的辐射。
最初的稀薄大气直接来自地球慢慢冷却时的排气过程,其中只有丝丝缕缕的几乎察觉不到的氧气。
从理论上讲,水蒸汽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发生光解而产生氧气,但量不会多。
④氧的制造需等待光合细胞的出现。
它们生存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可见光以便进行合作用,同时又必须遮蔽,不受那致命的紫外线的照射。
伯克纳和马歇尔推算出,绿色细胞必须生存在约十米深的水下,很可能是在水塘里,这些地方水比较浅,没有很强的对流。
⑤你可以说,向大气释放氧气是进化的结果;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进化乃是有了氧气的结果。
你怎么说都通。
一旦光合细胞—叫艮可能相当于今天的蓝绿藻——出现,未来的地球呼吸机制就形成了。
从前,大气中氧的水平增高到今天氧气浓度的百分之一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带有氧化系统和ATP(三磷酸腺苷)的突变型。
有了这些,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千万种会呼吸的生命,包括多细胞的生命形式就可以滋生繁衍了。
⑥伯克纳提出,曾有过两次这样的新生的爆炸,两次飞跃都有赖于氧的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
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
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
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
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
⑦还有一件事说明我们有福气。
氧气吸收的,正是紫外线光谱带中对核酸和蛋白质最具杀伤作用的部分,而同时它又允许光合作用所需的可见光充分通过。
如果不是氧气的这种半透性,我们不会这样进化起来。
⑧现在,我们很安全,通风良好,安然无恙。
如果我们能避免那些可能乱鼓捣臭氧层、或者可能改变二氧化碳浓度的技术的话,氧气问题还不是我们的大患,除非我们放手进行足够次数的原子爆炸,去杀死海洋中的绿色细胞。
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
它为我们而呼吸。
它还为我们的欢乐保护着我们。
每天都有几百万个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化为乌有。
没有这层屏障,我们地球的表面早就会象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
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轰击,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12.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写出“世界最大的膜”的形成过程。
1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1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5.“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这句脖子上套”一句中的“这样干”在文中包含哪两类情况?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并简单分析其害处。
落红
曾绍炉
①我对红色,有着十分的喜爱。
虽然红曾经对我是那样的吝啬,少年时代与我情同手足的两位女友:红枝、红梅都因生存的艰难离我而去了,我的每一份真诚,变成幻想成空的泡影。
然而在我生命的后来岁月里,红却仍然是我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
泉源。
②我喜欢的不是令人恐怖的血的红,而是另一种温和明艳的红,想起它就让人想起光明,想起它就让人想起生活的美丽;看到它就让人温暖无比,心生惊喜,看到它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活力……
③它是质朴而骄矜的颜色,是大自然吐露出来的一种无尚的秀美,是生命对于自身赞颂的一种语言。
它最初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蕴藏来自生命之父太阳的光华,并且柔化了它灼热,把他的那份热情,悄悄地藏于自己的根茎叶芽中。
④他又具有美的本质,借着开花的世界,借着果实成熟的契机,借着秋夜载誉而归的儿子,把那份热情喷发出来—以花、以果实、以瑰丽深沉的红叶,装成一个浪漫的世界、诗意芬芳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童话,就是让一切美的而尽美,让一切孤零的、失意的、苦陋而凋残的,都在红艳的祈祷中,也变得美,变得动人心扉。
⑤我便是被这美陶醉了的一个。
我常像孩子一样奔跑于花色斑斓的花丛中,并常常对着那些红色的花朵,低下头来,以含情的目光和它接触,与它交谈,而在美丽的惊叹中,领略大自然的一种超凡的灵气。
⑥然而,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⑦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满树满坡的游丝花片,春日里卷来一场铺天盖地的“红雪”;果实蒂落的世界,你会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景观的魔幻般“烟消云散”而惊诧的目瞪口呆;秋风像大地母亲的手臂召唤那些奉献了一生的使者回到自己的怀抱,你会欣赏到红叶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⑧虽然落红不像初放成长时那样的无忧,爱却不因花的凋零、叶的飘逝、果的蒂落而丧失。
那份爱是牢固而长久的,就像虹,在空中短暂的划过,却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痕迹,永远芬芳灿烂的痕迹;就像一个故事的高潮,以充满悲壮的英雄般得举动,赢得了永世的颂扬和惊叹。
⑨一个秋天,我捡拾了许许多多的红叶,夹满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像珍藏一个无人知晓的红叶梦。
过了许久,当我重温那些故旧的梦时,才发现那些固执的精魂们,早已在我情感疏忽的瞬间,翩然化蝶而飞了,空留下一些毫无色泽的枯败的树叶。
这是我无意间犯下的一桩错误,即使我伤透了一颗爱红的心,更使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启发——落红并不是生命颓败的结果,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在这诚挚的复归自然的途中,谁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
而只有在这不断的开落中,红,才有着它的延续,才有着它的重生,才有着它的永恒,才能看到那一份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⑩于是,我学会了在红将飘落的时刻去看花,去森林里散步,见玫瑰花毫无怨悔滴告别枝头,便忍不住把它捧在手里,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再潇潇地散落泥土中;或者
拾起地上的一枚红叶,对着夕阳去窥探那脉筋间的秘密,从那纵横交错的艳红中,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而当我面对一树通红的鲜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慷慨奉献的自豪中!
⑾在捧掬、拾捡、探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与落红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人当艳红吐翠时自也慷慨大度,一旦凋残飘零却又悲凉不堪;人当兼收并蓄之时面对风雨也不屈不挠,而一旦实满果红回报滋育时常不免患得患失。
在落红面前,我不仅热泪盈眶……
⑿由此我的梦变得离奇而瑰丽:我化作了一页花瓣、一片红叶、一颗绚丽馨香的果实。
16.“我”所喜欢的“红”有哪些特点?
17.为什么作者说“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18.本为以“落红”为题,却又写到“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19.第⑤⑨⑩⑿段都谢了“我”与“落红”的亲近或关系,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20.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九、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的成长需要亲情的呵护,友情的关爱;需要书籍的浸润,知识的滋养;需要自信的支撑,掌声的鼓励;需要豁达的心胸,崇高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变得真诚而善良,坚韧而强大,睿智而完美。
亲爱的同学,请你静心想想,你的世界需要什么?
以“____________,我的世界需要你”为题。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瑟 qiao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语段的意思。
书写时注意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
2.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庆祝”指向重大的活动、节日,“祝贺”可对人可对事,根据“中国共产党90周年”可知选“庆祝”,排除AD两项。
再分辨第三空,“警告”对人进行禁止,“警示”是提醒人注意,根据句意可知应填“警示”,答案为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B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
本题中上文写灯光倒映在海面上,下文写满天星斗,所选比喻B项最恰当,A项过于静止,C项与下文重复,D项拟人与原段风格不符。
4.示例:画面由两片荷叶、一朵荷花、三株藤杆、一只蜻蜓、一塘清澈的水组成。
画的左上角绘有两片荷叶、叶脉纹络清晰,如荫似盖的绿叶下渲染出大片墨块,黑色和绿色相互映照,浓淡相宜。
两叶之间,是一朵盛开的荷花。
花苞在田田荷叶之间,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
中间振翅低飞的蜻蜓翩翩起舞。
画右方的边际画出墨中带绿的藤杆,让其与荷叶相抵,如撑开的绿伞。
三株藤杆粗细、长短不一,彼此交叉着。
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浑然一体,匠心独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图意。
观察此图,可看到图中清水之上,两片荷叶、一朵荷花、三株藤杆、再上一只蜻蜓自由飞翔,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充满着生活味道,解答要体现条理性,注意运用成语。
5.沈从文、《边城》,端午节赛龙舟会上遇翠翠傩送出走桃源(其他情节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掌握和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本题考查对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的阅读,要根据所给文段,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洁。
点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①小篆罄竹难书(奋笔疾书)知书达理(博览群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②示例:读书很重要,但死读书时不行的,读书必须和思考相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读写题目,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小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①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掌握,第一个写法是小篆,成语和诗句靠平时积累可以写出。
②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所给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围绕读书必须和思考相结合来写。
7.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
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
评分:答对一点得1 分,共2 分,意思对即可。
8.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
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评分:答对一个要点得 1 分,共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7.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此处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
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有的招致
10.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11.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解析】
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
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翻译时抓住“于、为“这两个关键字即可。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鸡鸣与不鸣都招来杀身之祸“以及文中作者的一番话来谈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即可。
12.示例:生命体出现前,地球在冷却时排出含有微量氧气的稀薄气体;这些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光合细胞以及生命形式出现;在光合作用下,生命体产生大量氧气,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臭氧层,形成“世界最大的膜”。
13.示例:运用拟人手法,把"膜”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膜”的作用。
14.示例:第六段“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
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
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通过两次飞跃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辐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
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其他答案,符合要就即可)。
15.示例:①工业废气排人空中,破坏了臭氧层。
②大量砍伐树木,减少了光合作用。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
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1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理解。
结合全文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把"膜”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膜”的作用。
点睛:分析说明文的语言,主要是抓住准确性和生动性这两个最突出特点,分析准确性多以加点词语(即修饰限制词语)能否删掉为主要形式,常见的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有:“在一定范围内”、“仅”、“大多数”、“很可能”、“大约”、“通常情况下”、“一般”等等。
分析生动性多是以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生动的字、词、短语、句子有何表达作用的形式出现。
也有的以开放性形式出现,任考生举例说明语言的这两个特点,答题时,除了举例之外,一定要加以分析说明。
1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可结合第六段中举例子、作比较的相应语段进行解答。
15.本题考查对说明文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这样干”在文中包含两类情况,可以从原文找出。
本题同时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结合对原文的理解,举例时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为开放性题目,可举例:工业废气排人空中,破坏了臭氧层;大量砍伐树木,减少了光合作用。
16.①温和明艳;②质朴而骄矜;③具有美的本质。
17.①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②落红的爱牢固而长久;③落红不是生命的终结与死亡,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它有着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18.运用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不堪和患得患失,突出表现了落红豁达的境界和高尚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19.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作者对落红特征和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展示了作者对落红情感由浅入深、由弱变强的变化发展过程。
20.示例“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运用了排比、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落红的磅礴气势以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