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课件
《中考复习系列——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
• • • • • • •
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 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 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 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 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 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 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 一、出师表 •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 2、重点实词。 • 臣本布衣:平民 。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 劳 。 倾覆:兵败。 •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 当。 宫中:皇宫中。 •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 (恶)。 刑赏:罚。 •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 善道, 雅言(正言) 之理:治。 •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
• 8、理解性背诵: •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 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 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 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 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 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8、翻译重点句子: •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 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 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 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 府中而异。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课件
虚词意义及用法 之、而、以、其、于、为、虽、然、乃、者,等等
句读(断句) 翻译句子 文意理解
侧重于语法停顿,不考具体标点,斜线断开即可
①句子不长,一般涉及特殊句式;②翻译正确且语句 通顺得分,有的设置实词或句式翻译正确为得分点
①主要考查内容分析、阅读启示、人物评价;②课内 外比较题考查内容类似,命题一般为异同点
有时候组词解释不通,可联想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
真题示例
2021陕西17题”飞泣谏请视师”(劝谏)
第一步,套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上书谏寡人者”(劝谏),代入题 目原句检验,“岳飞含泪劝谏杜充,请他出来视察军队”意思通顺,解 释正确。
第二步,假如没有课内原文,可采用组词法。“谏”为动词,组词为动 词“劝谏”,代入原句检验,解释正确。
还可以联系成语、古代名言等,中考一般都会联系课内学过的实词来考 查,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在具体语境 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型上一般为客观
课贰
内
文
言 文
复
词语解释题
习
来自课本下面注释中的词语解释,背诵除
地名人名等以外的注释是有效的复习方式。
要
翻译句子题
点
全篇通译,每篇重点背记5~10句。复习
时有耐心,先做到全篇每个句子能借助注
释翻译,然后画出5~10句重点突破。翻
译每个句子时,注意得分词语,一定要解
释正确。
复
文意理解题
习
每篇文章整理好问题笔记,精选出4~6个重
( 安定,安稳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
而不 忠⑩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
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⑪乎?
传⑫
不 习 乎?”
心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学
而》)
⑥吾(wú):人称代词,我。 ⑦日:每天。 ⑧三省(xǐn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 检查、反省。 ⑨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⑩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⑪信:诚信。 ⑫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文学文化常识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 《论语》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
称为“四书”。
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曾子 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内容理解类 1.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 交友原则和态度? 答案: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这一问题,二者 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前者强调“时习”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 要 自觉学 习、不 断实践 ;后者 强调通 过温 习达到 “知新 ”的目 的 ,强 调 “悟”,即思考。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5.“博学而笃志”一句中,“博学”与“笃志”有什么关系? 答案:“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 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不 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坚定的意志。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材料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一.doc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材料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一知识梳理:复习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实词主要是一些常用的,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虚词主要指: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等。
(2)恰当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
难以直译的句子,也可以意译,译出原文大意,力求通畅,努力做到文字优美。
(3)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及主旨。
首先要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逐段逐层逐句分析,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文章的关键句,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鉴赏,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习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 题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 2分)①长跪而谢之曰谢:②寡人谕矣谕:2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学而时习之..B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在乎山水之间也.C.何至于此贤于材人远矣..D.此庸夫之怒也吾妻之美我者..3 .选文通过写唐雎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的故事,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唐雎的性格特征。
2011届中考语文备考复习课件:2.1 课内文言文读
近四年考试题型及考查内容 分析
• 详见教材“近四年考试题型及考查内容” 近四年考试题型及考查内容” 近四年考试题型及考查内容 真题回顾” 及“真题回顾” • 一般设置三道题:一道句子翻译题,两道 理解题(简答题)。翻译的句子一般是文 中的重点句、难点句和关键句。简答题的 出题内容包括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思 想感情的把握以及从文本中获得的有益启 示。(“文言词汇”的考查单独设题,不 放在阅读理解中设题) • 本题为试卷之第9—11题,分值为8分。
回答第二种试题要在弄懂原文的基础上谈作品中的人 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 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品质对自己的启 示或收获,要能对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 示或收获,要能对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品质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并就其现实意义发表自己的 看法,如值得提倡,我们应该如何去发扬光大; 看法,如值得提倡,我们应该如何去发扬光大;如不 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去改正或抵制。 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去改正或抵制。
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腰(挂在腰上)白玉之环 • (二)名词作状语。如:箕畚(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 的工具)运于渤海之尾 •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众 妙(妙处)毕备。 • (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亲近)贤臣,远(疏 远)小人; •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猛浪若奔(奔跑的马。 • (六)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 “以……为……”,“认为……是……。如: 吾妻之美 (以……为美)我者。 • (七)使动用法。动词在宾语前面,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事物产生这个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所以动 (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
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课件
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通“促”,催促
三、结构分析法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盖之意”,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 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盖的意思。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 倨,傲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 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一、字形分析法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 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禾-- 五谷 贝-- 钱财 皿-- 器具 纟-- 丝麻 宀-- 房舍 求-- 毛皮 隹(zhuī )-- 鸟雀
•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
•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 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译文字字在原 文中有根据。
•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使句意通顺。
1.留(保留)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 官职、典章制度、物品名称、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 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阴.有安天下之志
阴:暗中
B. 文静坐与李密连昏.
昏:糊涂
C. 世民就省.之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
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 (kòu):初生的小鸟。
③忮(zhì):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信于异类也 ·
(2)去人太远 ·
信:_使__…__…__信_ 任。 去:_距__离__,__离_ 。
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 的动物一直守信用。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 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 分)
示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他动物, 要与其他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 来伤害其他动物。
三、(2013 年广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4)内容理解题。此题为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和对层次的了解, 只要认真阅读原文,理解内涵,即可得出答案。
(5)人物形象分析题。此类题可从四个角度分析人物:①从 正面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②从侧面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③ 从评价性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④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6)评价感悟题。此类题可从两个角度入手:①准确理解原 文的主旨及情感倾向,结合原文的主旨及情感倾向拟定答案; ②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往往会揭示一些道理,可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道理概括出来作为答案。另外,还要注意 题干中是否要求联系实际。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 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 两败俱伤。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 分)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 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 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一项是( )
A.缘溪行(缘由)
B.欲穷其林(尽)
C.咸来问讯(全,都)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
”指自家方面。
真题训练营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肉食者谋之 不谋而合
B.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公问其故
一见如故
D.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真题体验站
2.文章详写的内容是 。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五 概括分析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挑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 提取的能力,属于考查能力的范畴,也属于常考的题型。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 查方式:
(1)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思想”或“挑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真题训练营
5.“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 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 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 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
课内文言文方面文学常识(七下)
●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哲学 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 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课内文言文方面文学常识(八上)
●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 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 传说等,是我国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 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 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
谏》)
D.乐天既来为主
既克,公问其故(《曹判论战》)
202X年
【甲】
【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了。可以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 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法相同的一组是(D )(3分)
A.匡庐奇秀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选自《宋濂全集》,东阳,今属浙江。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材料(文言文阅读专题二)(new)
课外文言文专题部分知识梳理:考情分析:近几年文言文考查形式主要有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内外对比阅读。
考查内容主要有解释常见文言实词,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翻译,理解文意,体会情感等。
习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使贪刘基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
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
"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
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
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
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
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粱,君之国空了。
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
"复进吴起。
注:大梁:战国时期魏国都城.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短:(2)汤不能臣务光臣:(3)西有虎狼之秦虎狼: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和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天下之士莫先焉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B.不然君岂能臣之哉? 谓为信然。
(《隆中对》)C。
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五柳先生传》)D.臣窃为君忧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2分)译文:(2)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
(2分)译文:4。
请概括公子成劝说魏武侯启用吴起的三个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夜数徙床( 竟月晴朗( ①一夜数徙床( 多次 )②竟月晴朗( 整月 ) 皆当效师所为( 生不能强为( ③皆当效师所为(效仿 )④生不能强为( 勉强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汝心之固, A、命劣之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或人命其子曰 或异二者之为 C、乃揖而谢曰 环而攻之而不胜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领命侍食于师,师食亦食。 领命侍食于师,师食亦食。 儿子遵循父亲的吩咐侍候老师吃饭,老师吃,他也吃。 儿子遵循父亲的吩咐侍候老师吃饭,老师吃,他也吃。 可笑的故事,如果仔细体会,往往又蕴含深刻的道理。 4、可笑的故事,如果仔细体会,往往又蕴含深刻的道理。 你认为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你认为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联系 实际,说说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实际,说说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 甲: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
规律: 规律:通假字读音按本字读 通假字字义按本字解释
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
直译为主,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把握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 直译:把握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忠实 于原作语言的翻译方法。 于原作语言的翻译方法。 意译: 意译:用自己的语言把原作的意思表达 出来的翻译方法。 出来的翻译方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 对于中学生来说,翻译文言文宜采用直 译方法
● ● ● ● ●
乙:学习不能只注重形式,舍本逐末,要注重学习内容。 学习不能只注重形式,舍本逐末,要注重学习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夜数徙床( 竟月晴朗( ①一夜数徙床( 多次 )②竟月晴朗( 整月 ) 皆当效师所为( 生不能强为( ③皆当效师所为(效仿 )④生不能强为( 勉强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汝心之固, A、命劣之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或人命其子曰 或异二者之为 C、乃揖而谢曰 环而攻之而不胜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领命侍食于师,师食亦食。 领命侍食于师,师食亦食。 儿子遵循父亲的吩咐侍候老师吃饭,老师吃,他也吃。 儿子遵循父亲的吩咐侍候老师吃饭,老师吃,他也吃。 可笑的故事,如果仔细体会,往往又蕴含深刻的道理。 4、可笑的故事,如果仔细体会,往往又蕴含深刻的道理。 你认为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你认为这两则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联系 实际,说说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实际,说说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 甲: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区分实词与虚词, 区分实词与虚词,注意几种 特殊情况,如通假字、一词多义、 特殊情况,如通假字、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把握重 点虚词如 ”“而”“于”“其”“以 “之”“而”“于”“其”“以” 等的用法及意义。 等的用法及意义。
“于” 的用法及意义
模拟演练
1、按解题步骤自学(甲)、(乙) 按解题步骤自学( )、(乙 两文并翻译, 两文并翻译,翻译时注意调动 旧知。 旧知。 ”“卒”“毕”“叹”“才 “数”“卒”“毕”“叹”“才 ”“岂”“命”“或”“谢 ”“岂”“命”“或”“谢” ”“之”“而 “其”“之”“而”等字词的 解释在教材中都接触过, 解释在教材中都接触过,要准 确把握。 确把握。 合作解题, 2、合作解题,师生订正
文言翻译“五字法” 文言翻译“五字法”
对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 ( 留 ) 对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 书名、 书名、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
(换 )用现代汉语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文言
词 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 ( 补 )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 省略成分
( 删 ) 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 ( 调 )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文意理解: 文意理解:
把握开头、结尾句、 把握开头、结尾句、过渡 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 及作用,把握材料的主旨、 及作用,把握材料的主旨、结 艺术特色、启示等。 构、艺术特色、启示等。
中考真题解析( 中考真题解析(二)
方法步骤: 方法步骤: 朗读材料, 1、朗读材料,整体感悟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合作学习,
2、分析与综合
概括文言文的 主要内容
3、欣赏评价
形象、 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 形象、语言和 表现手法
温馨提示
中考文言文考查, 中考文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 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 识点。因此, 识点。因此, 立足课内、 立足课内、辐射课外 是最佳复习方式 。
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
一、阅读材料,整体把握 阅读材料, 二、细审题干,解析考点 细审题干,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2010年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语文 年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以课内文言文为主, 阅读材料以课内文言文为主, 也适当选用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 浅显文言文。 浅显文言文。
考点设置
1、理解
(1)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正确地 朗读 (2)正确理解常见文言 字词 在句中的含义 (3)正确理解文言 句子 在文中的意思 (4)整体把握文言文的 文意 ,领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 ● ● ● ●
学习不能只注重形式,舍本逐末,要注重学习内容。 乙:学习不能只注重形式,舍本逐末,要注重学习内容。
总结课堂
梳理“知识储备库” 梳理“知识储备库” 自我总结
阅读材料, 真题解析·阅读材料,整体把握 阅读材料
(பைடு நூலக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08年湘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08年湘 潭市中考语文试题) 潭市中考语文试题)
3、研读题干,解析考点 研读题干,
初读材料, 初读材料,整体把握
不忽略材料提供的注释、 不忽略材料提供的注释、 注音及出处, 注音及出处,弄清材料叙了什 记了什么人 么事,记了什么人,或者阐明 了什么观点 抒发了什么情感 观点, 情感。 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 顾见猛虎 回头看(2) 不待告跳 等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彼勇者耻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 那个号称勇敢的人以别人说自己胆怯为 羞耻,一定会跳起越过那深谷。 羞耻,一定会跳起越过那深谷。
作介词,译为“ ”“到 于 : 作介词,译为“在”“到……时”, 时 还可以译为“ 或“给、到”;还可以译为“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比 ) 于时冰皮始解,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时 ( 在、到……时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给、到 )
于
通假字·举例
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通 ),读 ( 避 ),读( bì ),译为(躲避) 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通( ), 无 ),译为wú 译为( 读( ( ) 没有
● ●
19.对于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他们的“ 19.对于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他们的“势” 分别是指什么? 分别是指什么? 勇者:耻怯(面子) 勇者:耻怯(面子) 勇怯半者:奔利(金钱) 勇怯半者:奔利(金钱) 怯者:猛虎(逃命) 怯者:猛虎(逃命)
词类活用·举例
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 名 )词,指 彼勇者耻怯:“耻”原是( 原是( 彼勇者耻怯: );但联系句子来看它解释为 ( 耻辱 );但联系句子来看它解释为 ( 以… …为羞耻 ),即( 名 )词活用为 为羞耻 ),即 ( 动 )词。 名 )词,指 愿为市鞍马: 原是( 愿为市鞍马: “市”原是( );但联系句子来看它解释为 ( 集市 );但联系句子来看它解释为 ),即 词活用为( ( 买 ),即( 名 )词活用为( 动 ) 词。
细审题干, 真题解析 · 细审题干,辨析考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于: 比 辟: 躲避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3、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鱼和熊掌各比喻生和义 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什么观点? 4、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观点 的看法。 的看法。 观点: 观点:舍生取义 评价作者观点时要做到:观点鲜明、表达通顺、联系实际。 评价作者观点时要做到:观点鲜明、表达通顺、联系实际。 如古今中外达到舍生取义境界的人和事) (如古今中外达到舍生取义境界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