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讲
解及规律总结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散文的考查侧重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考查形式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知识讲解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的特点
1.选材广泛自由。

散文取材广泛,国家大事,市井琐闻,社会变改,家庭细故,山川风物,书籍刻绘,故友消息,个人情怀……凡有感有思,皆可托之于“即兴之笔”,正如林语堂所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2.抒发真情实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

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

注重
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散文抒发的感情要真实,因为只有真情,才能真正征服读者。

3.形散神聚,笔法灵活。

“神”指每一篇散文中贯穿全文的主旨或主题。

“形”指文中所摄取的人物、景物和事件。

“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

4.具有美感性。

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于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

(三)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途径:明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明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以及人物的形象意义;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描写,对比、映照、衬托等;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

2.写景散文。

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

解读途径: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声、色、味等;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

3.抒情散文。

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读途径:明确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联系文章主旨。

4.哲理散文。

指通过刻画某种具体的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他们明白其中包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

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从近年来高考的选材看,哲理散文比较常见,所以应当引起考生的关注。

阅读时要细细品读、细细琢磨,准确把握,既能找到切入点,又能挖掘得恰到好处。

解读途径:把握全文主旨;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

(四)散文的表达技巧
1.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散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3.常见的描写手法及其效果: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会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即散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也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

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主题思想表达程式:本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写,反映了……的社会生活,赞美了……的精神品质(或批判了什么样的思想/现象),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或思想情感)。

【规律总结】
一、如何读懂散文
1.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
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②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

“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③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

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

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二、散文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
1.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

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2.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

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
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

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记叙三种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3.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各类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
1.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

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不断地变化。

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

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重复。

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2.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

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
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有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3.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

就是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

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这种方法最为恰当。

五、理解标题内涵题的思考方向
1.深刻理解标题中的词语。

文章标题的赏析,一般来说重点是对构成标题的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从而把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有的文章以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作标题,有的用作品中的主要事件作标题,有的用某些具有含蓄性或象征性的物体作标题,有的则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因此,我们在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分清虚实,找准突破口。

2.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一般来说,标题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和作品内容发生关系,一个好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总是紧密相关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标题的内涵;反过来,如果要赏析标题的内涵,对文章内容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整体感知。

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

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标题在内涵方面的妙处。

3.联系文章主旨和背景。

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

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
要信息。

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

六、“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无原则解读,需要“五注意”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

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

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4.相互联系,力求有据。

在个性化解读时既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当代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体验、知识储备等进行个性化解读。

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对该文的总体评价。

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

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