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本册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B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册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B)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10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2024·陕西省西安市高三模拟)我们都有这样的阅历,玻璃杯落在水泥地面上会破裂,而从相同的高度落在地毯上不会破裂,对这一现象的说明,正确的是( D ) A.玻璃杯落到水泥地面上的动量较大
B.玻璃杯落到水泥地面上的冲量较大
C.玻璃杯落到地毯上动量的变更量较小
D.玻璃杯落到地毯上,减速时间较长,受到的冲击力较小
解析:杯子从同一高度掉下,与水泥地或地毯接触前瞬间速度相同,动量相同,与水泥地或地毯作用后速度均变为零,杯子动量的变更量相同。
由动量定理可知,杯子受到合外力的冲量相同,故ABC错误;杯子与水泥地作用时间短,杯子与地毯作用时间长,减速时间长,由动量定理ΔP=Ft,ΔP相同,故地毯上受到冲击力较小,可推断出D正确。
2. (2024·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第一座摆钟。
如图甲所示为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的一种摆钟,图乙所示为摆的结构示意图,圆盘固定在摆杆上,螺母可以沿摆杆上下移动。
在甲地走时精确的摆钟移到乙地未做其他调整时摇摆加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地的重力加速度较大,若要调准可将螺母适当向下移动
B.甲地的重力加速度较大,若要调准可将螺母适当向上移动
C.乙地的重力加速度较大,若要调准可将螺母适当向下移动
D.乙地的重力加速度较大,若要调准可将螺母适当向上移动
解析:由甲地到乙地摇摆加快则说明周期变小,因T=2πl
g
,则重力加速度变大,要
使周期不变小,则应增加摆长,即将螺母适当向下移动。
由上分析可知,ABD错误,C正确。
3.(2024·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关于下列四幅图中所涉及物理学问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C )
A .甲图中,沙漠中的“蜃景”现象是光的衍射现象引起的
B .乙图中,演示简谐运动的图像试验中,若匀速拉动木板的速度较大,则由图像测得简谐运动的周期较大
C .丙图中,可利用薄膜干涉检查样品的平整度
D .丁图中,由图可知当驱动力的频率f 跟固有频率f 0相差越大,振幅越大
解析:沙漠中的“蜃景”现象,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引起的,故A 错误;演示简谐运动的图像试验中,若匀速拉动木板的速度较大,会导致图像的横标变大,但对应的时间仍不变,简谐运动的周期与单摆的固有周期相同,故B 错误;利用薄膜干涉,由薄层空气的两表面反射光,频率相同,从而进行相互叠加形成干涉条纹,达到检查样品的平整度的目的,故C 正确;由图可知当驱动力的频率f 跟固有频率f 0相同时,出现共振现象,振幅才最大,故D 错误。
4.如下图所示,甲为沿x 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动图像,乙图为参加波动质点P 的振动图像,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D )
A .该波的传播速率为4 cm/s
B .该波的传播方向沿x 轴正方向
C .经过0.5 s 时间,质点P 沿波的传播方向向前传播2 m
D .该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3 m 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解析:由图知,波长λ=4 m ,周期T =1 s ,波速v =λT
=4 m/s ,A 错;由乙图知,t =0时,质点P 向下振动,则由甲图知,波向x 轴负向传播,B 错;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振动,不会随波一起平移,C 错;因障碍物长度小于波长,衍射现象比较明显,D 对。
5.某一质检部门为检测一批矿泉水的质量,利用干涉原理测定矿泉水的折射率。
方法是将待测矿泉水填充到特制容器中,放置在双缝与荧光屏之间(之前为空气),如图所示,特制容器未画出,通过比对填充后的干涉条纹间距x 2,和填充前的干涉条纹间距x 1,就可以计算
出该矿泉水的折射率。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设空气的折射率为1)( B )
A .x 2>x 1
B .该矿泉水的折射率为x 1x 2
C .填充前假如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做干涉试验,则红光的条纹间距小于紫光的条纹间距
D .填充前用红光做干涉试验,试验过程中将S 1遮挡,将不能发生干涉现象,屏上没有条纹
解析:把空气换成矿泉水后,依据v =λf 可知,入射光的频率f 不变,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减小,波长减小。
依据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 λ可知,对同一个装置来说,波长减小,条纹间距减小,即x 2<x 1,A 错误。
依据n =c v ,易得该矿泉水的折射率为x 1x 2
,B 正确。
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的波长,所以红光的条纹间距大于紫光的条纹间距,C 错误。
假如将S 1遮挡,变成衍射,有衍射条纹,D 错误。
6.如图所示,表面光滑的楔形物块ABC 固定在水平地面上,∠ABC <∠ACB ,质量相同的物块a 和b 分别从斜面顶端沿AB 、AC 由静止滑下。
在两物块到达斜面底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两物块所受重力的冲量相同
B .两物块的动量变更量相同
C .两物块的动能变更量相同
D .两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同
解析:设斜面倾角为θ,则物块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为a =g sin θ。
设斜面高度为h ,则物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为t =2h a sin θ=2h g sin 2 θ。
因为∠ABC <∠ACB ,可得物块在AB 斜面上滑行的时间比在AC 斜面上滑行的时间长;依据I =mgt 可知,两物块所受重力的冲量不相同,选项A 错误。
依据动量定理mg sin θ·t =mv ,代入t =2h g sin 2 θ
得mv =m 2gh ,两物块运动到达斜面底端时动量变更量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所以两物块的动量变更量不
相同,选项B 错误。
依据动能定理ΔE k =12mv 2=mgh ,两物块的动能变更量相同,选项C 正确。
两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重力的瞬时功率P =mgv sin θ,则重力的瞬时功率不相同,选项D 错误。
7.(2024·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所示,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圆心为O 。
一束复色光束以入射角i =30°由玻璃砖内射向O 点,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束a 、b 。
其中单色光束a 的折射角恰为r =45°,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 .玻璃砖对单色光b 的折射率应略小于 2
B .若光束从水中射向空气,则光束a 的临界角比光束b 的临界角小
C .光束a 比光束b 更简单发生衍射现象
D .在光的双缝干涉试验中,仅将入射光束由a 改为b ,则条纹间隔变窄
解析:依据折射定律有n =sin r sin i
可知,a 的折射率为2,由图可知,b 的折射率大于a 的折射率,故A 错误;全反射临界角等于C ,则有sin C =1n
,折射率越小,临界角越大,故B 错误;光束a 折射率小说明频率低,由c =λf 可知,a 的波长较长,所以光束a 比光束b 更简单发生衍射现象,故C 正确;在光的双缝干涉试验中,条纹间隔Δx =L d
λ,仅将入射光束由a 改为b ,则条纹间隔变窄,故D 正确。
8.如图所示,甲、乙两人静止在光滑的冰面上,甲沿水平方向推了乙一下,结果两人向相反方向滑去。
已知甲的质量为45 kg ,乙的质量为50 kg 。
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C )
A .甲的速率与乙的速率之比为109
B .甲的加速度大小与乙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910
C .甲对乙的冲量大小与乙对甲的冲量大小之比为1
1 D .甲的动能与乙的动能之比为1 1
解析:甲、乙系统动量守恒,依据P =mv 得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甲、乙速度之比为109,A 选项正确;甲、乙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依据F =ma 得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甲乙加速度之比为109,B 选项错误;甲、乙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冲量大小也相等,C 选项正
确;依据2mE k =P 2得动量相同时,动能与质量成反比,甲、乙动能之比为10
9,D 选项错
误。
9.在探讨材料A 的热膨胀特性时,可采纳如图所示的干涉试验法,A 的上表面是一光滑平面,在A 的上方放一个透亮的平行板B ,B 与A 上表面平行,在它们间形成一个厚度匀称的空气膜。
现在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照耀,同时对A 缓慢加热,在B 上方视察到B 板的亮度发生周期性变更,当温度为t 1时最亮,然后亮度渐渐减弱至最暗;当温度升到t 2时,亮度再一次回到最亮。
则( AD )
A .出现最亮时,
B 下表面反射光与A 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后加强
B .出现最亮时,B 下表面反射光与A 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后相抵消
C .温度从t 1升到t 2的过程中,A 的高度增加λ4
D .温度从t 1升到t 2的过程中,A 的高度增加λ2
解析:出现最亮时,是B 下表面反射光与A 上表面反射光发生干涉,叠加后加强,故A 正确,B 错误;温度从t 1升到t 2的过程中,亮度由最亮又变到最亮,当路程差(即薄膜厚度的2倍)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出现明条纹,知路程差减小λ,则A 的高度增加λ
2
,故C 错误,D 正确。
10.如图甲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着长木板B ,质量为m =2 kg 的木块A 以速度v 0=2 m/s 滑上原来静止的长木板B 的上表面,由于A 、B 之间存在摩擦,之后木块A 与长木板B 的速度随时间变更状况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 .木块A 与长木板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B .长木板B 的质量M =2 kg
C .长木板B 的长度至少为2 m
D .木块A 与长木板B 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4 J
解析:由题图乙可知,木块A 先做匀减速运动,长木板B 先做匀加速运动,最终一起做
匀速运动,共同速度v =1 m/s ,取向右为正方向,依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 +M )v ,解得M =m =2 kg ,故B 正确;长木板B 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B =Δv Δt =11
m/s 2=1 m/s 2,对长木板B ,依据牛顿其次定律得μmg =Ma B ,μ=0.1,故A 正确;由题图乙可知,前1 s 内长
木板B 的位移为x B =12×1×1 m =0.5 m ,木块A 的位移为x A =2+12
×1 m =1.5 m ,所以长木板B 的最小长度为L =x A -x B =1 m ,故C 错误;木块A 与长木板B 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为ΔE =12mv 20-12
(m +M )v 2=2 J ,故D 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把答案干脆填在横线上)
11.(2024·山东省试验中学高三线上模拟)某同学在做“验证动量守恒”试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1)下面是本试验部分测量仪器或工具,须要的是 BC 。
A .秒表
B .天平
C .刻度尺
D .弹簧秤
(2)为了完成本试验,下列必须要求的试验条件是 AC 。
A .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需水平
B .入射球和被碰球的质量必需相等
C .入射球和被碰球大小必需相同
D .入射球每次不必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
(3)某次试验中得出的落点状况如图所示,若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入射小球质量m 1和被碰小球质量m 2之比为 4 1 。
解析:(1)本试验须要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须要刻度尺测量长度,故选BC 。
(2)要保证碰撞后两个球做平抛运动,故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需水平,故A 正确;入射球质量要大于被碰球质量,即m 1>m 2,防止碰后m 1被反弹,故B 错误;为保证两球正碰,则两球大小必需相等,选项C 正确;为保证碰撞的初速度相同,入射球每次必需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故D 错误;故选AC 。
(3)若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则有
m 1·OP =m 1·OM +m 2·ON
代入数据,有:m 1×0.255=m 1×0.155+m 2×0.400
解得:m 1m 2=41。
12.(1)滑板运动场地有一种常见的圆弧形轨道,其截面如图所示,某同学用一辆滑板车和手机估测轨道半径R (滑板车的长度远小于轨道半径)。
主要试验过程如下:
①用手机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②找出轨道的最低点O ,把滑板车从O 点移开一小段距离至P 点,由静止释放,用手机测出它完成n 次全振动的时间t ,算出滑板车做往复运动的周期T = t n
; ③将滑板车的运动视为简谐运动,则可将以上测量结果代入公式R = gt 2
4n 2π
2 (用T 、g 表示)计算出轨道半径。
(2)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
试验器材:有机玻璃条(白色是透光部分,黑色是宽度均为d =1.00 cm 的挡光片),铁架台,数字计时器(含光电门),刻度尺。
主要试验过程如下:
①将光电门安装在铁架台上,下方放置承接玻璃条下落的缓冲物;
②用刻度尺测量两挡光片间的距离,刻度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出两挡光片间的距离L = 15.40 cm ;
③手提玻璃条上端使它静止在 竖直 方向上,让光电门的光束从玻璃条下端的透光部分通过;
④让玻璃条自由下落,测得两次挡光的时间分别为t 1=10.003 ms 和t 2=5.000 ms ; ⑤依据以上测量的数据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 = 9.74 m/s 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1)②滑板车做往复运动的周期为T =t n
③依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R g ,得R =gT 24π2=gt 2
4n 2π
2。
(2)两挡光片间的距离L =15.40 cm -0 cm =15.40 cm
手提玻璃条上端使它静止在竖直方向上,让光电门的光束从玻璃条下端的透光部分通过。
玻璃条下部挡光条通过光电门门时玻璃条的速度为
v 1=d t 1= 1.00×10-210.003×10-3
m/s ≈1 m/s 玻璃条上部挡光条通过光电门时玻璃条的速度为
v 2=d t 2=1.00×10-2
5.000×10-3
m/s =2 m/s 依据速度位移公式有v 22-v 2
1=2gL
代入数据解得加速度g =v 2
2-v 212L ≈9.74 m/s 2。
三、论述、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终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需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0分)(2024·广东适应性测试)如图所示,救生员坐在泳池旁边凳子上,其眼睛到地面的高度h 0为1.2 m ,到池边的水平距离L 为1.6 m ,池深H 为1.6 m ,池底有一盲区。
设
池水的折射率为43
,当池中注水深度h 为1.2 m 和1.6 m 时,池底盲区的宽度分别是多少。
答案:1.43 m 1.2 m
解析:注水深度h 1=1.6 m 时,光路图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得:tan α=1.61.2=43
解得α=53°
由n =sin αsin θ=43
解得θ=37°
由几何关系得:x 1=h 1tan θ=1.2 m
注水深度h 2=1.2 m 时,光路图如图所示
仍有α=53°,θ=37°
由几何关系得:
x 2=(H -h 2)tan α+h 2tan θ=1.43 m
14.(10分)一弹簧振子如图甲所示,取水平向右为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的正方向,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振动图像。
(1)求弹簧振子的振动方程;
(2)求t =8 s 时,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 ;
(3)经测量,振子的质量为0.4 kg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元π210 N/m ,求振子的最大回复力F 与最大加速度a 。
答案:(1)x =0.05sin ⎝ ⎛⎭⎪⎫π2
t -π2(m) (2)-0.05 m (3)π2200 N π280
m/s 2 解析:(1)依据x -t 图像可知周期T =4 s ,
振幅A =5 cm ,初相位为-
π2 则振动图像 x =0.05 sin ⎝ ⎛⎭
⎪⎫π2t -π2(m) (2)将t =8 s 代入方程,
解得:x =-0.05 m
(3)依据题意可知,最大的回复力
F 1=kA =π210×0.05 N =π2200
N ; 依据牛顿其次定律有最大加速度
a =F 1m =π
2
2000.4 m/s 2=π280
m/s 2 15.(12分)已知在t 1时刻简谐横波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在t 2时刻该波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
t 2-t 1=0.02 s 。
求:
(1)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
(2)若已知T <t 2-t 1<2T ,且图中P 质点在t 1时刻的振动速度方向向上,求可能的波速。
(3)若0.01 s<T <0.02 s ,且从t 1时刻起,图中Q 质点比R 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求可能的波速。
答案:(1)v =100(3n +2)m/s(n =0,1,2,……) (2)500 m/s (3)400 m/s
解析:(1)若简谐横波是向右传播,在t 2-t 1内波形向右匀速传播最短距离为13
λ;依据波的周期性得波传播的距离为x =⎝ ⎛⎭
⎪⎫n +13λ(n =0,1,2,…)。
波速v =x t =⎝ ⎛⎭
⎪⎫n +13λt 2-t 1=100(3n +1)m/s(n =0,1,2,…);
同理,若该波是向左传播的,可能的波速
v =100(3n +2)m/s(n =0,1,2,……)。
(2)P 质点速度向上,说明波向左传播,T <t 2-t 1<2T ,说明这段时间内波是向左传播了53
个波长,则由第(1)问波速表达式v =100(3n +2)m/s(n =0,1,2,…)可知,n 取1时,波速v =500 m/s 。
(3)Q 比R 先回到平衡位置,说明波向右传播。
由于0.01 s<T <0.02 s ,即t 2-t 1
2<T <t 2-
t 1
即T <t 2-t 1<2T ,则这段时间内波只能向右传播了43
个波长,由第(1)问波速表达式v =100(3n +1)m/s(n =0,1,2,…)可知,n 取1,得v =400 m/s 。
16.(12分)如图所示,一个小孩做推物块的嬉戏,质量为m 的物块A 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紧靠物块右端有一辆小车B ,小孩蹲在小车上,小孩与车的总质量为6m ,一起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物块A 左侧紧挨着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MN ,传送带的上表面与水平面在同一高
度,传送带以速度v 0顺时针转动。
嬉戏时,小孩将物块A 以相对水平面大小为v 0的速度向左推出,一段时间后A 返回到传送带右端N ,物块向右追上小孩后又马上被小孩以相对水平面的速度v 0向左推出,如此反复,直至A 追不上小孩为止。
已知物块A 与传送带MN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
求:
(1)物块第一次被推出后,小孩与车的速度大小v 1;
(2)物块被小孩第一次推出后到再次追上小孩所用的时间;
(3)整个过程中小孩因推物块消耗的体能。
答案:(1)v 06 (2)12v 05μg (3)5512
mv 20 解析:(1)对物块A 和小孩与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得mv 0=6mv 1
解得小孩与车的速度大小v 1=v 06
(2)物块A 在传送带上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做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 =μmg m
=μg 在传送带上返回时速度为v 0,在传送带上来回一次的时间为t 1,则t 1=2v 0a
返回后匀速追逐小孩,经t 2追上小孩,则v 0t 2=v 1t 1+v 1t 2
解得t =t 1+t 2=12v 05μg
(3)由其次问可知,物块A 回到光滑水平面时速度为v =v 0
所以,每经过一次传送带,物块动量的变更量大小为Δp =2mv 0
要使物块A 不能追上小车,则小车速度大小需满意v n >v 0
假设物块最多能被小孩向左推出的次数为n ,则此时物块与小车、小孩组成的系统的动量满意n Δp =mv 0+6mv n
解得v n =n Δp -mv 06m
解得n >3.5
n 只能取整数次,所以n =4
物块A 最多只能被推出4次。
第4次推出后车的速度为v n =7v 06
人消耗的体能为ΔE =12mv 20+12
×6mv 2n
解得ΔE =5512
mv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