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文A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类型:A卷河北冀州中学
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文科)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

5分,共6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由北方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特点决定的B.是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一种反映
C.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D.是古代人们的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2、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3。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
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

规模大B。

耗费大
C。

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4.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汉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成为中国外销的重要商品
5、宋徽宗时期,政府下令征收“侵街坊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
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

这说明: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④“侵街坊廊钱"的征收根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7.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8、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①③ B.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10、“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
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的产生
11.19世纪六十年代后,日本兴起机器棉纺织业,使中国棉花出口剧
增,从1868年的587 821两激增到1895年11 202 661两,棉花从入超转成出超。

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
③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④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12、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
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3。

宋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认为:“中国今日苟欲国强,必先致富。

以国内贫乏之状况,则目前最丞之举……"其中“最丞之举”应是:
A。

鼓励发展工商业 B.引进外国资金技术
C。

增强军事实力 D.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4、阅读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落后的重要根源
A.③④B.①③C.②④
D.②③
15、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
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A .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16、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
想广泛传播
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
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
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18、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放款。

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19.旗袍源于满族女装。

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正确的: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体现了笼统排外的思想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
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①西方文化的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③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22、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

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23、有人说:中国近代新式交通的发展虽然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性
质,但它毕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包括:
A.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使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D.使中国的经济实现独立
24、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
砚。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该诗赞颂的是津沪之间:
A.有线电报的开通B.无线电报的开通C.有线电话的开通D.无线电话的开通
25.1912年,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B.通过发电报与家人联系C.观看电视D.利用火车运输物资26、读下图,分析引起1949~195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7、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
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当时“组织起来”的具体措施是
A.实行土地改革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28、下列图表,是我国建国后某一时期陕西凤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统计表格,根据表格统计内容可推知该表格中空缺的具体年份最有可能是:
项目单位**年**年增加(%)社会商品零售额万元 3 463 5 04345。

63
主要商品供应量肉猪头80342417.50食糖吨324904179香烟箱 3 380 6 30586。

53
钢铁吨 1 866万
1 020

-45.3
棉布百米 6 77023 790215。

40
A。

1953 1956 B.1958 1960 C.1960 1965 D.1976 1982
29.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是因为它: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30.下列两幅图片展示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都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1、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全国代表会议。

会议召开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的依据应该是: A.
会议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中共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C。

会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D。

会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重大贡献
32、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
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33.“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

……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①建立人民公社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③发展乡镇企业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4、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36、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
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本杰明·基恩)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C.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37、假如你生活在新航路开辟时代,你能看到的现象有:
①亚洲开始种植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②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
切,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③在欧洲市场上销售中国茶叶④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殖民据点遍布世界各地⑤欧洲封建主的
财富与日俱增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
⑤D.②③④⑤
38、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主要是因为:
A.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B.海外探险条件已经成熟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39、“虽然远航的曰的是寻找黄金,但……通过实地考察探叫了地
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科学进步B.满足了宗教人士扩张天主教的愿望
C.反映了西欧工商业发展的要求D.使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40、“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
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

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C。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

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 分)
4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有何不同。

(4分)
(2)你是否支持材料二中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4分)
42、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

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

材料一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可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
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

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材料二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材料三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

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指出其史实依据。

(3分)
(2)材料二中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近代中国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3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4分)
43、世界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世界历史的开端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材料一中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的看法?(2分)
主题二世界各国的交融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山东为例(1936—1949)》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6分)
主题三世界各国的碰撞
材料三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

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阿诺德·J·汤因比
(2)材料三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什么?从西方角度分析为什么能够“狠狠的打击”世界?(4分)
主题四中国的积极应对
材料四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于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

……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4)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经济举措?(4分)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答案(文科)
A卷:1——5DCDCB 6——10ADCAC 11——15ACAAA 16—-20DBDCB
21——25ACDAC 26—-30CBCCC 31——-35CBBBA 36——40BBCAB
B卷:1—-5BADCA 6——10DCDCC 11—-15ACAAA 16-—20DBDCB
21——25ACDAC 26——30CBCCC 31-—-35CBBBA 36——40BBCAB
41.(1)表现: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不同:①从影响上看,宋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西方商业革命推动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的英国、荷兰、法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②从发展水平看,宋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③从范围看,宋的商业革命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西方商业革命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
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支持: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欧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西欧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4分)
反对:尽管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4分)
42、(10分)(1)外国人权利的大小。

(1分)第一类。

有领事馆、租界等.(2分)
(2)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如:西服、西餐,婚俗变化等.(举出两例即可)(3分)
(3)同意:英国扩大了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不同意: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中西方差距加大等。

(选择同意或不同意,理由得当同等得分,4分)
43、(16分)(1)观点一: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世界各地区、各种族集团由隔绝走向联系和交往(新航路开辟)。

(2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6分,答对3点即可)
(3)主要冲突:西方对世界其它地区的殖民侵略和经济扩张。

原因:率先开辟新航路,开始走向全球扩张(或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全面展开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较早的建立起成熟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4分)
(4)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写出二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