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口中学高一年级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5/12/24)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匀调.(tiáo)跫.音(qióng)窗扉.(fēi)依偎.(wèi)战战兢兢.(jīn)
B.怪癖.(pì )彳亍.(chù)颓圮.(pǐ)麂皮
..(jī)绿.林好汉(lù)C.隽.永(juàn)谄.(chǎn)媚戕.害(qiāng)翘.(qiáo)首蓊蓊郁郁(wěng)
D.教诲.(huǐ)脊.骨(jǐ)静谧.(mì)濒.(pín)临窸窸窣窣(s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炫耀蜇居斑斓缱绻无动于衷生死攸关
B.麻痹喧哗熨帖丰腴概莫能外原形毕露
C.缘分焦燥狂妄赭色毛骨悚然声名狼藉
D. 符箓饿殍惦念老饕按耐不住丢三落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在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自己偶尔会尝试用手机打车,在国内和在美国都使用过。
B.教育部长袁贵仁回应了对高考改革的质疑,称不能一蹴而就,意见有助于改进改革。
改革只会前进,不会后退,吸取国外经验。
“985”“211”还要继续,只是要管理好。
C.如画的苏州,诗意的西湖,和谐的乌镇……当我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中时,我真的就像一只小鸟,有远走高飞的感觉。
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8个字,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意味深长,
振聋发聩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没有体制内的职务,没有工资,没有广告赞助,全凭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柴静拍摄的这部《穹顶之下》,让国人看到了柔性的、坚韧的力量。
B.5月1日起,杭州市11家市属医院将在门诊区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推出24小时自助挂号服务,为患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预约挂号服务。
C.云南女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发生后,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任何以不合理低价诱骗游客入团,通过安排购物获取回扣,向游客索取财物,都是违反旅游法的。
D.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研究通讯》主编彭志刚副教授认为,尼泊尔地震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逆冲挤压的结果造成的,由于震级较大,震源较浅,因而破坏性强。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文,浙江富阳人。
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在小说、散文、旧体诗词及评论方面都有佳作。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北国的微音》《北平的四季》《想北平》等。
B.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
C.《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
1979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他的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命若琴弦》。
D.《鸟啼》的作者劳伦斯,是英国作家。
代表作有《儿子与情人》《虹》。
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作的突出特点。
6.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日月山是农牧区的分水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八月的高原上,远望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绘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又曾流传着多少英雄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呢。
①向西看,眼前是崇山峻岭,是绿色一片,是茫茫无边的草原
②向东看,眼前是农舍、湟水、麦田、青稞和菜籽花
③一边是金色的天地④一边是绿色的天地
⑤就在日月山两面,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耕田种地,打猎放牧,和大自然进行着斗
争,创造着财富、奇迹
⑥千百年来,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就在日月山上出入
⑦这日月山上曾经走过了多少虔诚的教徒、喇嘛和善舞的各族男女
A.②①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②①④③⑦⑤⑥D.①②③④
⑤⑥⑦
7.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杭州地铁禁食的两条理由,并作简析。
(4分)
记者问:《杭州地铁乘客守则》中,为什么明文规定列车内禁食?
杭州地铁集团工作人员回答:如果有人在封闭的地铁车厢内吃韭莱包子、葱油饼、糖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品,坐在旁边的你一定很不舒服吧?万一不小心把油渍蹭到你身上,那就更是“悲剧”了。
倘若食物残渣、水滴、牛奶、油性食品等,洒落在地上,不但容易使乘客滑倒,还极易引来蚊蝇、蟑螂和老鼠。
老鼠咬断电缆就会造成通讯、信号中断,甚至引发火灾。
答:
8.近日央视热播的中华汉字听写大会引发热议。
有人认为考官出题偏难,像“瞀儒”“婉娈”等词过于生僻,有为难考生之嫌;有人认为选词出自中国传统典籍,通过听写活动,有利于激发国人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热情。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4分)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
①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试图对“时间的有限性”这个问题作出相应的阐释。
中国人对时间有限性的处理,既不是通过建立一个“超时间”或“彼岸时间”来消除我们对时间终止的恐惧,也不是像佛教教义那样,通过否定生命意志和欲望情感,让时间停止下来,达于无生无死的涅槃之境,而是将时间的“矢量”转化为“能量”,将物理的线性时间改造为“道德时间”,来化解世俗时间的最终限制。
②那么,具体的个体生命为何要经历时间?他的目的如何?有什么意义?如果将一个人的一生描述为享受生命,那么时间就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每过一天时间就减少一天,等到死亡来临,及时行乐的生命就戛然而止。
依照儒家的概念,这样的生命无异于酒囊饭袋,虚生浪死。
死亡或时间终结确实是无法超越的,它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所以儒家思想从来拒绝这样来描述时间过程。
儒家思想实际上将“死”这样一个概念,进行了悄悄的改造,让“死”变成了“终”。
对君子而言,人的一生并非是享乐的过程,而是一个成就“德”的过程。
“成德”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能否“成德”是个体生命成败的关键。
至于实际生命时间的长短,自然可以不必考量。
这样一来,时间的长度量变成了道德的强度量。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说法,既是对“闻道”的要求,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慰藉。
所谓的“终”既是生命过程的“了”,也暗示着生命圆融的“成”。
因此,中国人将人的生命过
程视为价值实现过程,是发展、延伸、成就“德性”的过程。
③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古人为何重然诺、轻生死,为何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其中也非仅仅只有“愚忠”,因为既然君命臣死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德,那么这种“愚忠”也含有强烈的“成德”意味和精神的超越意识。
伍子胥过韶关,程婴献子救孤,这些道德说教故事虽然有夸饰成分,于正史未必有据,然而在民间流传甚广,足以说明这样一种观念深入人心的程度。
中国人对时间限制性的思考,不是朝向物理线性时间的方向发展,而是朝向道德时间的方向发展。
④那么对于死后世界也就是说世俗时间之外的那个“超时间”,中国人又是怎么思考的呢?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个世界既不是如世俗世界一般的实在,亦非绝对的“无”,而只是“幽明”。
也就是说,它是与我们这个世界重合的另一个世界。
所以说儒者不讲生死,讲的是幽明:幽是死,明是生;生和死是交错在一起的。
牟宗三在《周易哲学演讲录》中说:“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讲生死。
儒家不讲生死,讲终始问题,讲幽明问题。
……张载说生死是大来大往,根本无所谓死。
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是《易经》的智慧。
”
(格非《文学的邀约·幽明》,有删改)
9.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儒家巧妙地将物理的线性时间改造为“道德时间”。
B.儒家从自身的时间观出发,拒绝对个体生命的时间过程作出描述。
C.以“终”的概念变时间长度量为道德强度量,这是儒家的聪明之处。
D.在儒家看来,生命的价值在于在生命过程中成就“德性”。
10.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儒家时间观的一项是()
A.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D.念念相续,循环往复,不生不灭
11.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中国人的生死观。
(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4分)
文字的森林
残雪
自从我懂得文字能够给我带来无限的、难以言说的快乐后,我就再也离不开它们了。
这
些密密麻麻的奇怪的符号,深含着勾魂
..的力量。
儿时,我家门外的街道旁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图书铺,在不落雨的日子里,老板将放在木架上的插画图书(连环画)一架一架地搬到人行道上,还搬出十几张条凳,让我们坐在凳子上面阅读。
一本薄图书一分至两分钱,一本厚图书或分上下集的那种则要三分钱。
当然,
只有少数时候我能获得这种消魂
..的享受。
大部分时候,我只能绕着那些木架打量书的封面,猜测里头会有些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我记得图书里头有《黛玉葬花》《小人国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等。
回忆起来,那时的图书解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现在的好。
我常想,如果那一屋子书全归了我,夜里我就睡在它们当中,会发生什么呢?
年纪稍大后,我便越来越摆不脱语言文字的魔力了。
我感到的确有那样一片巨大的森林,人类的情感记忆就在那种幽深的地方储存着。
那个时候,我说不出我的感觉,我只是不断地产生那种欲望,要回到那个地方去。
“啊,多么深啊,什么样的奇异力量啊!”我每每从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去过一次图书馆,我站在木架与木架之间不知所措,纸张微酸的气味弥漫于空间,从那些年代悠久的、厚厚的书籍里散发出强大的威慑力,我完全被震住了。
好友问我要借什么书,我胡乱说了一个书名,拿了书就逃了出来。
我常想,那种无名的震慑力是什么呢?我从未见过那么多的书,也许是我的身体对于无数文字发射出来的信息产生了感应?假如一个人独自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看不到出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在我少年时代的阅读中,每一本书单独来看都是有出口的,书读完了,情感就宣泄了。
我同大多数读者一样,仅仅只是站在语言的表层。
要经历情感的深渊,文字对于我才会变成真正的原始森林。
同样,要过好多年,阅读对于我来说才不是在短时间内宣泄的手段,而直接就是生存本身。
发现语言文字底下的层次是40岁左右发生的事。
有一天,我于无所事事中坐下来,随手拿起一本心爱的读物。
我翻开它,读了一小段又放下,突然产生了一种隐隐不安的感觉。
我站起来,在房里走动了一会儿,重又坐下。
外面有小贩在叫卖,隔壁邻居搓麻将的声音阵阵传来,我再次翻开书。
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火车头冒出的白烟总是在空中不散呢?为什么这位女性要全身穿黑?我凝视着,凝视着,终于,某种模糊的通道在我眼皮底下出现了。
说它模糊,是因为不能断定其有无。
我的阅读运动,已经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运动。
我滞留在文字的原始森林里,身与心的
动作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喜悦,并使那些幽远的记忆在我眼前一层一层地展开。
12.写出“勾魂”“销魂”两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
勾魂:
销魂:
13.概括“我”的人生中经历的不同阅读阶段。
(3分)
答: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答:
15.分析标题“文字的森林”的作用。
(4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共3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19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选自苏洵《六国论》节选) 16.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僇:同“戮”,刑辱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兴致,情趣
C.此言得.之得:得到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自取下策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到则披草而.坐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C.日与.其徒上高山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8.下列选项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苟以天下之大客有吹洞箫者
B.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而今安在哉?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冠以“始得”二字独出心裁,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暗含了作者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B.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真正之喜在于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乐以忘忧。
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使作者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达到超脱而旷达的境界。
C.《六国论》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
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D.作者苏洵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分)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6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2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分)
答:
2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三)名句默写。
(共6分,注意每小题写对得1分)
23.(1)假舆马者,,。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4)歌台暖响,;,风雨凄凄。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6)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7)元嘉草草,,。
四、作文(40分)
24.读下面一首小诗《秋实》,按要求作文。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读了上述小诗,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12月月考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C( A偎wēi兢jīng B癖pǐ 麂.jǐ D诲huì 濒bīn)
2、B( A蛰居, C焦躁,D按捺不住)
3、C(AP34, BP37 CP40 DP50)
4、B (A主语不一致“柴静拍摄的这部《穹顶之下》”中“的”字应去掉,C残缺,财物后加上“的行为”D杂糅,
去掉“造成的”。
)
5、A (《想北平》是老舍)
6、A【文段第二分句说“又是农牧区的分水线”,所以先填描写“农”的②句,然后填描写“牧”的①句,据此
排除BD。
再根据前后文的对应关系,第三空填描写“农”的③句,第四空填描写“牧”的④句。
⑤句的主语是“各族人民”,所以接在⑥句的后面。
⑦句“曾经”与最后一句的“曾”照应,所以⑦句放在最后。
根据“先物质后精神”的写作顺序,也可以确定⑥⑤两句置于⑦句前。
】
7、①地铁饮食不文明,会影响车厢卫生和其他乘客。
②地铁饮食不安全,容易产生事故隐患。
(每点2分,
共4分)
8、略。
(观点1分,理由阐述2分,语句表达流畅1分。
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9分)
9.B【原文是“儒家思想从来拒绝这样来描述时间过程”,少了“这样”就偷换了概念。
】10.D【据一段第三行及以下文字可知D乃佛家之说。
】
11.①人“生”的时间确实有限,死亡确实无法超越;②“生”的过程是实现价值(成就“德性”)的过
程;③“死”只是生命的“终了”,暗示着生命的“成”;④生死是大来大往,交错在一起的,根本
无所谓死。
【共3分,4点中有任三点即可,每点1分。
】
(二)(14分)
12.“勾魂”强调事物吸引人,使人心神不定;“销魂”指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欢乐。
(2分,各1分)
13.儿童时期,我从插图书的故事情节中获得极致的享受;
少年时代,我站在语言的表层,阅读是宣泄情感的手段;
多年之后,40岁左右,我才发现语言文字底下的层次,阅读变成了生存本身。
(3分,各1分)
14.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自己进入文字的原始森林时的所见所闻,运用拟人手法(
)、反问()等手法的运用则描绘出一片幽深瑰
丽、神秘莫测的文字森林奇境,形象地传递出作者内心无穷的喜悦之情。
(三种手法写到两种且有合
理分析得4分,情感1分。
)
15.该标题将“文字”比为“森林”,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具象化;标题中“森林”的意象贯穿始终,起到
组织全文的作用;突出文章主旨,人在阅读中能触摸到人类幽远的记忆,能获得难以言传的快乐,因
此要持续阅读。
(前两点各2分,主旨2分,共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B(“趣”同“趋”,往,赴)
17、D(A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表示转折,B助词,形容词词尾|音节助词C前一个“与”,连词;后
一个动词,结交;亲附。
D “则”表示承接“那么,就”。
)
18、A
19、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20、(1)我的渺远的思想和天地自然之气在一起,但不能找到它的边际;我的广大的情怀和大自然共游,
但不知道它的尽头。
(4分。
一句1分,意思对即可)
(2)(诸侯国)送给他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所以不用战争但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
经确定了。
(3分,注意“之”“判”等词,省略句)
21、不能。
“霜”在这儿①既揭示季节,②更能表现作者客居他乡的凄凉(或艰辛),③同时在音节上做到押
韵,音节和谐。
(答出其中1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
共2分)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家日久的矛盾心情,一是对故乡咸阳的思念之情,二是对并州的不舍之情或是久
居并州远离故乡的怅惘失落之情。
(每点2分,共4分,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句默写
23、注意每小题写对得1分,共6分
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
4)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6)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作文(40分)
分五等评分
一等(35—40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畅、生动。
二等(29—34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22—2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欠具体,结构完整,条理欠清楚,语言欠通顺。
四等(16—21分):不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结构欠完整,语病较多。
五等(15分以下):感情不健康,或文理不通,或语病严重,或不足300字,不成篇。
说明:① 有创意,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结构精巧,酌加3-5分。
② 书写清楚美观者,酌加1-3分;书写潦草、字迹难辨者,酌扣1-3分。
③ 错别字3个扣1分(重错的不计)。
④ 题目不写或改变,扣2分。
⑤ 600—700字之间,每少50字扣一分; 300字以上600字以下者,降等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