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XX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XX年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

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

“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

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孔子的治国主张。

意义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

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等归纳。

第(3)问,特点从管理者、治国思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第(4)问,相同点可从管理者的资格或者道德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原因要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与主张之间的适应程度这一角度分析。

答案:(1)主张:德治(或为政以德、仁)。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使政治具有智慧与力量;使国家(人类)实现安宁。

(3)特点: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4)相同:都主张贤人治理国家(或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

2.(20XX年南京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世纪内不要重演同样的事情: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今天得用使它信服的方法。

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
地展示给世界。

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思想是不会消失的。

……现在,欧洲正朝着必然的变化迈步前进,企图推迟这个进程是白费气力的徒然挣扎。

——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材料二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

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

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

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

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

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的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拯救“濒于夭折的革命”“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的主要史实。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3)材料三认为“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第(1)问,“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是指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果实,结合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概括总结。

第(2)问,“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是指拿破仑背叛了自己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结合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掠夺性等知识分析。

第(3)问,从拿破仑本身的争议性、新材料的发掘、新史学研究发现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镇压保王党叛乱;击败反法同盟;颁布《拿破仑法典》;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法国的制度)。

(答到与题目相关的另外史实也可给分)
(2)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违背了他倡导的民主、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因而遭到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

(3)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颇有争议、十分复杂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历史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史学研究方法和水平不断提高。

(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3.(20XX年泉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5年,凯末尔党人废除了一夫多妻制;1926年,强制推行文明婚礼;1934年,国家规定妇女和男人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1926年上半年,土耳其开始采用欧洲历法,并同时照搬瑞士民法和意大利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取缔封建时代的敬称;1925年9月,土耳其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同年11月,国家禁止男人戴传统的土耳
其费兹帽,代之以西方式的礼帽。

——昝涛《对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M·哈坎·雅乌兹在评价凯末尔政权的世俗化改革时,认为尽管国家实行世俗化的
政策,但对于民众来讲,伊斯兰教仍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世俗化政策使得土耳其国家和社会逐渐疏离。

国家与社会疏离是传统社会的特征,而凯末尔是以一种专制代替了另一种专制,同样造成国家与社会的疏离,似乎说明其改革少有进步可言。

——周术情《现代化语境中的权力重构》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

第(1)问,“废除了一夫多妻制”“推行文明婚礼”等体现了现代化,“妇女和男人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体现了民主化,“采用欧洲历法”“照搬瑞士民法和意大利刑法”等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等体现了世俗化。

第(2)问,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对材料二观点可以判定为正确、错误或不全面,根据材料中信息并结合凯末尔改革的结果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1)学习西方,民主化、世俗化、现代化。

(2)①观点一:错误。

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打破传统宗教文化对政府、对民众的束缚,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提高了民众的生活和文化水平,使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②观点二:正确。

世俗化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操之过急;伊斯兰教仍然留在社会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民众一时难以适应改革;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推行,容易形成专制。

③观点三:不全面。

综合①②内容论证。

4.(20XX年苏北四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也农家子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

……且国中人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毙可预决也。

故于去春,孑身数万里,重历各国,视察治田垦地新法,以增见识,决意出己所学,以提倡斯民。

——孙中山《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1895年)
材料二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
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

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这一思想有何发展?
解析:本题紧扣民生问题这一时代话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一中“治田垦地新法”等可以整理出第(1)问中孙中山关注的主要问题;根据材料一中“农家子弟”“国中人口,甲于五洲”“民食日艰”“孑身数万里,重历各国”等可分析其原因。

第(2)问解答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设想时可结合“定地价”等信息;然后联系民生主义的相关内容回答出这一思想的发展。

答案:(1)主要问题:农业与土地问题(民生问题)。

原因:出身农民;人口众多、农民贫困;海外所学,报效祖国。

(2)设想:核定地价,平均地权。

发展: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5.(20XX年唐山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

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

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

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
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

‘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

“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詹天佑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所作的贡献。

我们可以从詹天佑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及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重任”指担任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外国人认为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重任的原因从中国的国情、修铁路地段的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成就。

结合詹天佑的主要活动分析其精神。

答案:(1)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

原因:中国科技发展落后,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拨款有限,时间紧迫。

(2)贡献:参加津沽铺轨工程;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并发明新式气压沉箱法解决工程难题;主持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积极参加保卫路权的斗争,捍卫中国铁路主权。

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

6.(20XX年西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
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

这对科学也适用。

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

……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

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

……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

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

……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爱因斯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材料指的是相对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对论的影响。

第(2)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这对科学也适用”“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个人崇拜”“我认同民主的理想”等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评价。

答案:(1)相对论。

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