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饮红参方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脉饮红参方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陈宁红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饮红参方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4例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给予生脉饮红参方,对照组给予盐酸普罗帕酮,治疗四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两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四项中医主症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脉饮红参方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并具有三种特点,舌象及脉象可反映病证本质和现象.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7(032)016
【总页数】3页(P2297-2299)
【关键词】气阴两虚;心律失常;生脉饮红参方;中医药疗法;中成药疗法
【作者】陈宁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门诊南京 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范畴,发病时轻则心悸气短,重则胸痛晕厥,甚至猝死,对生命危害极大。

心律失常通常发生于心脏器质性损害和自主神经性功能失调,后者大多表现为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眩晕多梦、气促胸痛、脉细弱及促结代,舌体暗色淡,苔少润滑等气阴两虚特点[1]。

生脉饮方出自元代名医李东垣所著的《内外
伤辨惑论》,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作用,能改善心脏冠脉循环,降低心肌耗氧,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的辅助治疗[2]。

本人临床运用生脉饮红参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气阴两虚证疗效显著,对比抗心
律失常西药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显著、不良作用小且方法简单的优势,现将疗效作出总结。

1.1 一般资料选取门诊104例心律失常(气阴两虚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

治疗组男22例,女30例,年龄25~84岁,平均(64.0±13.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平均(1.2±0.5)年。

对照组男20例,女32例,年龄29~85岁,平均(67.5±13.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
平均(1.3±0.5)年。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中医主症评分等均无统计
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临床主症及舌脉症,确诊为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患者。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程0.5~2年,能接受
并配合中医药治疗。

排除年龄大于85岁及四项中医症状积分超过10分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盐酸普罗帕酮(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32024070)治疗,口服,100~200mg/次,3~4次/d。

治疗组给予生脉饮红参方(商品名益气复脉胶囊,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83088)治疗,口服,2~4粒/次,2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1.5 疗效判断
1.5.1 疗效判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制定,治疗4周后对临
床疗效进行评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脉症无
促结代并恢复正常,心电图复查无心律失常;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脉症促结代好转,心电图复查心律失常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脉象促结代未能恢复,心电图复查心律失常也未恢复正常。

1.5.2 中医四项主症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眩晕多梦、气促胸痛四个症状分别进行评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表示,进行χ2检验,评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四项中医主症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症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治疗后效
果与对照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心悸胸闷和气促胸
痛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神疲乏力和眩晕多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2。

通过上述临床研究总结发现,生脉饮红参方治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效果良好且作用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69.2%,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中医主症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
差异(P<0.05)。

中医治法不仅改善主症并可调理体质,个体化剂量适当及疗程充
足可使疗效持续稳定。

由于心脏神经功能失调和器质损害的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临证可表现为主症轻重或兼症及体质的不同,而无中医治疗机理的差异,故可广泛运用于各种轻重缓急心律失常的气阴两虚对证治疗。

用药时间在肺经3点(含心经11~15点)至肾经17点较好,通常症状缓解迅速,3~7天即见明显效果,仅量
多时长可见“上火”不良作用,可减量或服用清火中药缓解。

生脉饮红参方中红参、麦冬味甘微苦入肺脾心经,前温后微寒二者温寒相辅,其中甘苦温益气生血,甘苦寒滋润阴津。

五味子味甘酸性温入肺心肾经,配合麦冬收敛阴血,辅助红参温通心阳,三者走守相成,主入心肺经急走治标通阳复脉,又味甘兼苦酸,缓守顾本益气养阴。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和神明,在体合脉,在液为汗,故心脏的气阴受损、气血不足是心律失常发生的根本原因,而生脉饮红参方的功效是通阳复脉,生津养阴,对心律失常病证具有根本的补益调节作用[4],同时由于
心脏机能的高度节律和代偿特点,使得中医心悸的主症及兼症间标本缓急的关联密切,故治疗兼顾标本或强化根本可获得更显著的效果,所以生脉饮红参方具有治疗心律失常力图根本的作用[5]。

如患者虽有气阴两虚、气虚湿阻、阴虚火旺、阳虚
血瘀等主兼症的不同和体质差异,但通过生脉饮红参方主导的标本兼顾加减治疗,可获得主兼症良好恢复及体质改善的效果。

如以维持量生脉饮红参方作为防治方案,可使得患者心律失常恢复持续稳定。

临床观察发现,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西药治疗中,或是心脏射频消融、支架、搭桥手术后,由于西医治疗的对症法则、靶点抑制和系统对抗原理,诸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他汀降脂及降糖剂的大量长期联合运用[6],极易产生心脏及心血管系统的负性抑制影响,导致心脏气阴
损伤、阳虚血瘀而发生心律失常病症,生脉饮红参方有着调整偏弊,补虚治本的作用,通常可融合于西药方案治疗,对心律失常的防治和体质异常的调整具有特殊的影响。

值得强调的是中医理论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舌症是人体内部脏腑气血盛衰异常的外在真实表现,也是中医在心悸诊察中把握病证本质和特点的重要依据,本人通过简单把握患者舌症的体暗色淡,苔少润滑来明确诊治。

同时心悸症状在中医脉诊中有着促结代的特殊表现,可方便地作为诊疗中判断发病程度、治疗效果及病情稳定的依据。

综上所述,生脉饮红参方治疗气阴两虚主证的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显著、不良作用小且运用简单的优势,值得推广运
用。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用时捣碎。

性味:辛、咸,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能:祛痰开窍,散结消肿。

主治: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用法与用量:1~1.5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及咯血、吐血患者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凡发黄黄胆等证,多由湿热。

如小水不利,或黄或赤,或小腹胀满不痛,或大便实而渴甚,脉来沉实有力,皆湿热之证。

轻则茵陈五苓散,重则茵陈汤,分利小便,清血泻火,则黄自退矣。

然黄有阴证及诸治法,俱详黄胆门,宜参用之。

【相关文献】
[1] 薛博瑜,吴伟.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4.
[2] 常怡勇.生脉饮注射液治心律失常有良效[J].求医问药,2012(3):41.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 10.
[4] 刘丙林.加味生脉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100例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
32(5):416- 417.
[5] 王润山.谈生脉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167- 168.
[6]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67- 14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