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医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医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
刘立肥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方医院海港院区(连云港市 222000)
关键词:西医临床合理联用中成药制剂
在我国西医临床上,联用中成药制剂治疗疾病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对发扬国医国药之光大,无疑是件利在当今福泽后代之美事!然而,中西药联用后所能产生的相互作用机理,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情况现象及其原因还未能确切地弄清;同时中医中药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我们的西医医师们究竟了解、认识、掌握了多少,就凭一纸说明,即操刀运用,笔者以为如此未免有欠谨慎。
不少研究表明,中西药的联用在不少情况下能改变西药的药动学过程,这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但如果西药的安全剂量范围很窄的话,这种联用就可在临床上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本文将就西医应用或联用中成药谈点粗浅认识。
1、西医不可盲目应用或联用中成药,即使必须使用或联用,也要讲究辨证论治。
西医临床合理地使用或联用中成药制剂,对提高治疗水平,促进疾病痊愈有着重要意义。
但若使用或联用不当,轻则会导致药效下降,重则使身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灵魂,是正确应用中药的首要条件。
因为中成药是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组方制成的。
故而在治病过程中,当然也必须遵循辨证用药的原则。
但在西医临床上使用中药制剂药不对症者屡见不鲜。
就临床上常用的六神丸而言,从组方看,对治疗实热引起的咽喉肿痛疗效甚佳,但对阴虚引起的咽喉肿痛却不理想;如果感冒引起咽喉肿痛,以六神丸联用感冒通则有可能导致急性肺水肿。
再如常见的高血压病的治疗,西医如确需使用或联用中成药治疗时,则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可请中医师会诊,弄清患者属于下述哪种类型:肝火上炎型,阴虚阳元型,肝风内动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脾肾阳虚型,痰湿中阻型,瘀血内阻型,心肾不交型,冲任失调型[1]。
尔后对症下药,方为妥当。
又如治疗咳嗽的蛇胆川贝散和复方川贝精等,经辩证,肺热咳嗽的痰多者可选用蛇胆川贝散;属于风寒痰喘咳嗽者,则应选用复方川贝精。
而现实中这两药混用现象屡见不鲜。
即便是使用“补药”人参,也应讲究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一切实证、热症均忌用人参;阴虚火盛者用后常出现便秘、鼻衄;初感外邪而无虚症者服用后,则会使表邪久滞不去,加重病情,因此,一般健康状况尚好,并无虚症表现的人,就没有必要使用人参或人参制剂。
2、中西药联用要注意避免产生物理化学配伍禁忌。
中西药联用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但一切物质均是由各种化学成份所组成。
因而中西药联用时则应特别注意其之间的相互反应。
如果联用不当则会使疗效降低或失去效果,甚而可能引起药源性疾病。
如含有有机酸的六味地黄丸、山楂丸、护肝片等就不宜与胃舒平、苏打片、氨茶碱等合用,因为它们相互间可发生酸碱中和而失去药效。
又如三溴合剂不宜与朱砂安神丸联用,因为朱砂中所含的硫化汞能与三溴合剂中的溴化物反应生成“溴化汞”,溴化汞能刺激胃肠道使蠕动增加,导致药源性肠炎[2]。
再如:含鞣质较多的中草药及其中成药制剂(组方中含有五味子、石榴皮等),不能与胃酶合剂多酶片等合用,因其中含有蛋白质,其结构中的肽键或酰胺键与鞣质结合形成氢键缔合物,而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呆等症状。
还有中药炭、瓦楞子、牡蛎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食母生、整肠生、丽珠肠乐、抗生素等合用,因为碳等会吸附上述西药制剂,而使药效降低。
再有注射剂川芎嗪与维生素C分别加入5%GS中,其微粒数少于两药混合后加入5%GS中的微粒数;在双黄连注射液中加入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则可出现棕黑色沉淀。
因此注射剂调配是一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
3、中西药联用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产生药理性配伍禁忌。
中西药联用,两者
之间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复杂的相互作用。
尽管有许多互相作用的机理尚未被充分认识,但在可能产生的诸多作用中,我们尤其应避免目前已知和可能产生的药理性配伍禁忌事件的发生。
从而避免在临床治疗时可能给患者造成的损害。
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复方川贝片、复方枇杷糖浆等)不宜与强心药、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肌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若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合用时,则会使强心药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等毒性反应[3]。
同时麻黄碱也具有兴奋α受体和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使降压药作用减弱,甚至使血压失去控制而加重病情。
病人服用地高辛时亦不宜同时服用六神丸,因六神丸中的蟾酥为强心的固醇混合物有20余种成份,其强心作用虽不强,但易引起心律紊乱;其中有效成份蟾酥精药理作用与洋地黄相似;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末梢,并直接作用于心肌,与地高辛等洋地黄类并用可导致强心苷中毒[4]。
此外,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的西药咳必清等合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酸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镇咳作用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
咳必清可增加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到抑制。
再如,在使用治疗甲亢的药物时,不宜使用中药海藻、昆布等及其含碘的制剂。
因为碘的存在促进了络氨酸的碘化,使体内增加甲状腺素的合成而不利于治疗。
还有,在使用头孢类抗菌素时,患者不宜联用含乙醇的各类中草药制剂(如藿香正气水和各种药酒),否则,将会发生“双硫醒”反应。
双硫醒能抑制乙醛脱氢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
4、中西药联用时,也要重视中成药的剂量、服法和服药禁忌。
平时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使用中成药比使用西药安全,服用剂量不必十分精确,随意增减一些也无妨,这种认识实在是完全错误的。
其实中成药也讲究剂量的准确。
如果用量过小,药力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剂量过大,药力太猛,则克伐人体正气。
如云南白药,成人一次剂量0.2~0.3克,如果内服量超过0.5克,就会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导致肾衰[5]。
即便如著名的中药滋补药人参,若使用过多过滥,也会引起不良后果。
据前苏联文献,一人一次服3%人参酊500ml而导致死亡[6]。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应按规定量服用,不应随意增减剂量。
在严格服用剂量的同时,也应注意服法。
如滋补药应在饭前空腹服用;有些成药在服用时需加“药引”助药效,比如藿香正气丸患者有呕吐症状时,宜用生姜汤送服,以增强祛寒止呕作用。
除此之外,患者服药期间的禁忌亦应特别重视,比如治疗一些皮肤病或热性病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油炸的热性食物;孕妇、哺乳期妇女应禁用一些含毒性的药物。
5、中西药联用时,不但要注意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防治,而且尤其要注意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防治。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西药联用治疗疾病,特别是治疗疑难杂症日益增多。
中西药合理配伍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但由于中药(包括成药制剂)中的化学成份复杂,如果对其了解认识不充分,在联合应用中则易出现不良反应、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尽管目前我们一时还不能弄清所有中西药进入人体后可能产生何种不良互相作用,但我们现在至少应该首先了解中药制剂本身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那些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中药注射剂,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量增加迅速,不良反应事件报道频繁不断,尤为突出,其不良反应占整体中药病例报告的72.64%[7],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仅就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述例若干如下:有报道血塞通500mg+0.9%氯化钠静滴5~30min内发生数十例Ⅰ型变态反应[8];有报道使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致脉管炎,静脉血管萎缩,皮下坏死、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肝损害、肾损害、心动过缓等[9]。
鹿瓜多肽注射液也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报道[10];疏血通注射液多篇报道称其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11];生脉注射液报道称其以变态反应为主,占该药物不良反应整体病例的65.38%,其应用时以0.9%氯化钠作为稀释溶媒较为合适[12];注射用川芎嗪致过敏性休克占整体病例的70%,以首用即发型为主[13];葛根素注射液有多篇报道其致肝损害、高热,严重过敏反应,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14] [15];丹红注射液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广泛,不
良反应时有发生;有对使用其发生48例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Ⅰ型变态反应38例(79.2%),其它反应10例(20.8%)[16];而使用双黄莲注射液酿成多起医疗事故曾引起社会沸沸扬扬,人们应还记忆犹新。
因此,西医临床上联用中成药制剂时尤其要慎之又慎。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防治: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等不良反应时应当即停药,并告知患者,即时记录在病历上,以防今后再度发生。
救治时除立即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如异丙唪、朴尔敏等),可根据病情加用糖皮质呶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以及钙剂,肾上腺素、吸氧、输液等,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中西药联用是一较为复杂的问题,应当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医务人员应当了解组方各种药物化学成份的性质及药理作用,进行最佳配伍,准确地使用药物,提高用药水平,避免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以达到临床用药高效、安全、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季澜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中国医学报 1999年10月26日第六版
[2][3][4]杨毓瑛陈文沈百余主编不合理用药分析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
[5][6]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5版人民出版社
[7]祝德秋沈金芳中药不良反应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药房 2004年第15卷第6期
[8]常晓红申丽萍张藜莉李静 44例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年第4期
[9]冯友根方琅张梅七叶皂苷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3年第6期
[10]六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鹿瓜多肽注射液静脉滴注出现过敏性休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年第1期
[11]麻春艳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2例沈阳部队医药 2009年第7卷第2期
[12]王秀丽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63例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9年第7卷第12期
[13]朱锦秀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期
[14] 曹蔚云安士强周鑫葛根素的严重不良反应中国药业 2000年第9卷第11期
[15]北京天坛医院王慧媛赵志刚 266例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创新医学网 2009年9月10日推荐
[16]黄承杰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交通医学 2009年第2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