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
的情境里。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所以空间阻隔这一层意思容易明白。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

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
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

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你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而文化就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

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

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

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在这里,记忆是多余的,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

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
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材料二:
“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需重视的社会问题。

文字失语有很多原因,比如读书少、与人交流少、写作少、过度依赖电子媒介电子表达。

电子媒介中对文字表达形成最大冲击甚至带来文字失语的,尤其要说的是劣质短视频。

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说:“我们决不能忘记,过去正因为人不能运送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能把它传达给别人,才使得使用语言文字成为必要,才迫使人类运用头脑去发展概念。

因为,为了描绘事物,人们就必须从特殊中概括出一般;人们就必须选择、比较和思索。

到了只要用手一指就能沟通心灵的时候,嘴就变得沉默起来,写字的手会停止不动,而心智就会萎缩。


文字不只是文字,它与思维密切相关。

文字的过程是运用概念思考的过程,概括、抽象、提炼、比较、描述,用文字去思考和输出的过程,迫使大脑训练概括与提炼能力。

直观可视的视频,解除了人们“文字思考之劳苦”,一切尽在视频中——文字思维沉默,与之对应的思维心智就萎缩了。

那种诉诸直观、形象、快感、趣味的画面,更多的是在激发感官刺激
和欲望消费。

当你看短视频时,多会处于一种节奏感染或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更少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

读书不一样,如一直倡导阅读的文学教授周宪所言: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过抽象的能指来理解其后的所指,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

读书是从容、双向的和可以反复的,而视频则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停顿的。

默读的孤独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语言和文字是思考生成的,文字又促进着可思,文字失语症,失语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用概念和逻辑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垃圾短视频给废了。

安静下来,打开那本书。

(摘编自曹林《谈文字失语症,别让垃圾短视频废了可思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到了文字的重要作用,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指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富于学习的能力,而学习能力主要依靠记忆力。

C. 材料一认为,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就是文化,有了文化,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D. 材料二认为,对文字表达形成最大冲击乃至带来“文字失语”的,当以短视频为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的内容可见,文化专属于人类,所以人类需要记忆力;没有文化的动物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学习和记忆。

B. “时间中的桥梁——记忆”,这一比喻说明记忆是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连结了我们的“时间”。

C. 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它直观可视,既可以带给我们快感,同时也会使思维心智萎缩,需要辩证看待。

D. “安静下来,打开那本书”,如果我们安静下来,在阅读中进行深层思考,就会减少文字失语现象的发生。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空间阻隔的方面看,乡土社会不必求助于文字,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

B. 材料一从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对文字发生的原因展开了论述,这也是文字下乡的主要原因。

C. “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

”可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 材料二和《劝学》的论证思路类似,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简要分析。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一片白茫茫
解文阁
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放晴,恰好赶上月圆之夜,河湾村被一尺厚的积雪覆盖,平日里灰黑的茅草屋变得又白又胖,一下子膨胀了许多……放眼望去,大地一片白茫茫,反射着朦胧的月光。

每当雪后,不管地上有多厚的积雪,长老都要出来看雪。

他看雪不是为了观赏风景,而是查看一下有没有被雪压塌的草棚、断裂的树枝。

他不放心,他必须在村里走一遍,如果不是亲自查看,他睡不着觉。

这件事情,他已经坚持了两百多年,年年如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在雪后出来,因为一旦鞋踩湿了,没有可以更换的鞋,就只能那么穿着。

长老有一双狼皮的高帮靴子,是用一头狼的皮做的两只靴子,毛朝里,可以护到膝盖,因此不太深的雪,灌不到鞋里去。

有了这双狼皮靴子,他走在雪地里既不冻脚,也不怕靴子里灌进雪。

提起狼皮靴子,还要从早年前说起。

有一天,长老在雪地里捡到了一头冻死的狼,背回村里,剥了皮,用狼皮做了一双靴子,平时他根本舍不得穿,只有下雪的时候穿一两次,然后收好,等待下次雪后再穿。

长老穿着狼皮靴子,在雪地里走着,查看完村庄之后,走向了村外的树林。

河湾村南部的千亩树林,大多是杨树,每遇大雪或极寒天气,树木非常难熬,有的小树可能活不过冬天。

长老对树林有些担心,就去查看
一下,只要他用手抚摸一摸树干,就能知道它们的体温,以此来判断这棵树是冻僵了还是冻死了。

长老穿着狼皮靴子,踩在雪地上几乎是无声的,但是树林里栖息的小鸟,还是听到了动静,有一只鸟可能还没有入睡,或者是刚好醒来,听到了树林外面的动静,忽然飞了起来。

随着一只鸟的起飞,树林里所有的鸟都从梦中惊醒,慌不择路地向天空飞去,它们几乎是一哄而起,乱成一团。

但是让人惊奇的是,这些突然飞起的群鸟,居然没有一丝叫声,仿佛是一群蒙面的黑客,悄无声息地冲入夜空里,隐没在飘忽的月光中。

看到群鸟忽然惊飞,长老的内心有些不安,他忽然产生了一种负罪感。

他想,是他惊动了这些沉睡的小鸟,是他扰乱了树林的安静,如果这片树林也因惊吓而拔地而起,飞到天上去,他将不知如何是好。

看见树林尚好,没有一棵树因为大雪覆盖而冻死,长老的心稍微宽慰了一些。

他知道,那些飞走的群鸟终归还会回到地上来,天空中虽然有细小的星星可以啄食,但是那些发光的小东西未必好吃,有的还可能烫嘴。

没有食物,鸟儿们在天空里待不了多久。

太阳和月亮都因劳累过度而掉到地上,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一群小鸟?想到这里,长老的心放下了。

快要进村的时候,长老感到身后有些动静,就回了一下头,看见身后的雪地里有一条狗在跟随他,狗腿深陷在雪中,只露出身子。

他觉得这只狗有些异样,不像是普通的狗,仔细一看,不是狗,竟然是一头狼。

长老并不惧怕狼,他知道狼是胆小多疑的动物,即使饿了,也不
敢轻易对人下手。

他想,这头狼跟随他,一定有事情,就停下来问狼,你是想吃我?狼摇了摇头。

长老又问,你是想跟我回去?狼依然摇头。

长老又问,你要吃点东西?狼还是摇头。

长老走近狼的身边细看,发现这头狼的身上没有皮毛,是一副光裸的肉身。

长老忽然明白了,当年他在雪地里捡到一头冻死的狼,背回村里,扒下了狼皮,做成一双狼皮靴子。

他怕死狼的尸体有毒,没敢吃狼肉,扒完皮之后又把狼的尸体扔回到山上去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它又活了?它是怎么活下来的?想到这里,长老吃惊了,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狼,猜到了它想要什么,于是赶紧把穿在脚上的皮靴脱下来,用力从缝补针线的地方撕开,把两个皮靴还原成狼皮,披在狼的身上。

没想到这张被人扒掉了很多年的、做成了皮靴后穿过无数次的、如今又展开披在狼身上的两个半张狼皮,到了狼身上后,立刻与狼的肉身长在了一起。

这头狼重新得到皮毛后,凝视着长老,似乎有话要说,长老也静静地等待着它说话,然而他终究是一头狼,它不会说话,默默地低下头去,转身走了。

长老看着狼远去的背影,才忽然想起自己光着脚,由于寒冷,小腿已经有些麻木了。

他已不再担心天上的事情了,此刻真正让他震惊的是这头默默走远的狼,回想它刚才光裸着肉身,站在雪地里望着他时的目光。

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眼神。

在月光中,他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一种特殊的眼神,让人无法言说,又深入骨髓,好像两把尖刀,深深地刺进了他的心脏。

他感觉这头狼的目光里,有企求,有悲哀,有剧痛,有绝望,有渴望,还有深不见底的空虚。

长老光着脚,站在一尺多深的雪地里,望着狼的背影渐渐消失,直到踪影全无。

狼走后,他的眼里只剩下大雪地和雪地边缘模糊的树林,四野一片白茫茫。

这时村庄里再一次传出了悠长的鸡鸣,这次鸡鸣比上一次声势浩大,几乎所有的公鸡都参与了鸣叫,像是一次集体的呼唤。

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喊什么,它们的声音会穿透人们的梦境,到达另一个世界。

长老知道,这是第二遍鸡叫,此时月亮已经偏西了,一束一束的月光从风中斜飘过来,有如天空里正在下着一场透明的光雨。

透过这蒙蒙月光,忽然间,长老听见遥远的天空里传来若有若无的狼嚎声,声音极其细弱,仿佛是虚无中的一缕游丝,似乎在呼唤或者回应什么,又像是被时间过滤的隐忍的呜咽。

长老的灵魂似乎被这来自天空尽头的声音给勾走了,他的脑袋里一片空白,已经无法判断这声音是自己的耳鸣,还是天狼星在嚎叫。

长老好久才缓过神来,面对着茫茫夜空,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物,多余地站在雪地上。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长老在雪后都有出来看雪的习惯,为后文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埋下了伏笔。

B. 小说写“长老用手抚摸树干就能知道树的体温”,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树林的深厚感情。

C. 小说首尾都写到“一片白茫茫”,既照应了题目,也营造出一种独特氛围。

D. 作者善于塑造形象和制造气氛,文章情思灵动,字里行间展示出丰富深刻的生存经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营造寒冷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

B. 小说既有对长老的形象描摹,又有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语言极具感染力。

C. 最后一段没有任何对长老内心的描写,但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消极悲观。

D. 小说善于借助内心独白来写人,如“他感觉这头狼的目光里……”,表现人物痛苦。

8.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要人物长老的形象特点。

9. 小说中常有非现实主义情节,如这篇小说写长老与狼对话的情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守谐问为学,予曰:“立志而已。

”问立志,予曰:“为学而已。

”守谐未达。

予曰:“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在其为志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节选自《王阳明全集·书朱守谐卷》
文本二: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

帝亲拔为第一。

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

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史卒曰:“吾事毕矣。

”南乡拜而死。

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A之学B为C圣人也D非有E必为F圣人G之志H虽I欲为J学K谁L为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中的“学者”字的意思不同。

B. “谥”,是后人按生平事迹对死去的人评定后给予评价的文字,文中的“忠”是美谥。

C. “破郊畿,薄内地”与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意思相同。

D. “南乡拜而死”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中的“乡”字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认为,有了志向,而不能每天真切笃实地用功夫,也不能让志向立起来。

B. 王应麟认为,文天祥的答卷流露的古风如龟镜一般可供人学习,他的忠心像铁石。

C. 朋友认为,文天祥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没有不同。

D. 文天祥痛恨在国家有急难时,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2)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14. 文本一中王阳明和文本二中文天祥对读书学习的看法有何相似之处?对你有何启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故人(节选)
【唐】白居易
故人对酒叹,叹我在天涯。

见我昔荣遇,念我今蹉跎。

我本蓬荜人,鄙贱剧泥沙。

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

自从筮仕来,六命三登科。

顾惭虚劣姿,所得亦已多。

省分辄自愧,岂为不遇耶?烦君对杯酒,为我一咨蹉。

注:此诗于元和十一年,作者担任江州司马时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运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遭遇的盛衰变化。

B. “信口嘲风花”的“信”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含义相同。

C. 第九、第十句意思是诗人自从初出做官,曾被朝廷六次任命三次考试及第。

D. 这首诗用语朴实,直白如话,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思,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16. 白居易的这首诗与《琵琶行》是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用“老鱼跳波瘦蛟舞”来侧面表现乐声的优美,《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酒”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在《短歌行》中,曹操“______”一句,引发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在《登高》中,杜甫“______”一句,以此表达自己的衰颓与失意。

(3)小刚正在为“认识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交流会搜集素材,古诗文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就很合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生物的生命活动 A 。

例如,含羞草的叶片每到夜晚就会闭合,第二天又会重新打开,如此循环反复;有些虫媒传粉的植物总是在清晨或傍晚开花,而花香和花蜜的合成和释放又总是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达到峰值……
像含羞草的叶片这样在大约24小时内完成一个周期变化的生物节律现象,B 。

近日节律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生物节律。

实际上,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钟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都是指近日节律。

①人们尽管很早就注意到生物节律的存在,②但直到近代,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才逐渐为人所知。

③以含羞草叶片的昼夜运动为例,④起初人们猜测这种运动是根据外界光线的周期性变化的刺激引起的。

⑤直到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德迈朗发现,⑥即使将含羞草放在持续
黑暗的环境中,⑦依然保持有节奏的开合。

⑧这个简单的实验第一次证明了含羞草叶片的昼夜运动不是由外界光线变化驱动的,⑨而是一种受生物内源的“时钟”控制的节律运动——⑩这种不依赖外界因素
的“内源自主性”正是生物钟现象的一个基本特点。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
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起鹘落,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20. 下列四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无”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B. 但段政府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C. 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一遍训练出一个完整的、可用的模型。

D. 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合作”的问题。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本来应该需要极静的环境和心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是一场伟大的遇合。

袁隆平遇见“天然杂交稻株”,获得了研究的灵感;史铁生遇见地坛,寻得了新的生命;朱自清遇见荷塘,觅得人生刹那意趣;苏东坡遇见赤壁,领悟了“物与我皆无尽”的道理……“遇见”常常带给我们灵感的闪现、生命的启示、精神的抚慰,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