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表达(共2题;共2分)
1. 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恰当的一组是()
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仿照《卵石》形式,以“鲜花”或“浮萍”为物象再写一首哲理性短诗。
卵石
沐浴在溪水中
岁月恒久
失去了自己的棱角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后游①
[唐]杜甫
寺忆曾②游处,桥怜③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④,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⑤薄,沙暄⑥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⑦?
【注】①后游:这里指重游修觉寺。
②曾:一作“新”,一作“重”。
③怜:爱。
④有待:有所期待。
⑤烟光:云靄雾气。
⑥暄:暖。
⑦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
B.颔联则转人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
C.颈联诗人在概述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晚景的画面。
D.尾联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最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重游时感情上的深进。
B.领联是很含蓄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C.本诗采用散文句式,极为平顺自然。
这一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D.这首诗写得表面沉郁,实则豁达,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A)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D)烦执事。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E)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F)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G)亦去之。
(1)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2)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5)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四、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是________,________;近观是
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
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3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
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
”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
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
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
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
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
他俩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
再见,警察先生。
”
“再见,先生。
”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
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
“不错,你是鲍勃。
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
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
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
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
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
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
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
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
”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
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
鲍勃接过便条。
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
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
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紧张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
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
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
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
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所以,尽
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
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
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
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
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
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
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所以,输不丢人。
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
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
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
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
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
来被人赞颂的。
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
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
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
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
奥运会上的百米
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
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
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
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
输球之后,
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
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
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
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诚哉斯言!
(作者齐夫,原文有改动)
(1)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①②③④⑤⑥
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段中的作用。
(4)请简约地写出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六、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给自己一条退路,让自己拥有一份希望;给自己一个祝福,让自己
拥有一份快乐……亲爱的同学们,你愿意给自己一个什么呢?
请以“给自己一个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表达(共2题;共2分)
1.
【答案】
D
【考点】
表达准确
【解析】
具体分析,①②句选择的关键在于“俯瞰”是属上句还是属下句,而原文横线以后的句子均是“俯瞰”的宾语,选择②句即可形成都是整齐的四字句,音节和谐;③④两句的区别比较明显,原文第一句“远眺群山环抱”,接着向远处眺望,④由层林写到白云,比较顺畅;同时,④句的“绕”与原句中的“茂”两字都处于句末,同一韵部的字相押,读来上口。
故应选④。
故选D.
故答案为: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鲜花浮萍
盛开于田野间
徜徉在池塘里
时光短暂
光阴荏苒
奉献了生命的芬芳
享尽了一生的洒脱
(形式仿写正确3分,有哲理
【考点】
句式仿写
选用和变换句式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
解答仿写题,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
形式仿写正确
3分,有哲理3分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4分)
【答案】
C
D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把握主旨情感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解析】
(1)C项,“又具体描绘晚景的画面”错误,“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意思是: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
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可见,是描绘了早景和晚景。
故选C。
(2)D
项,“这首诗写得表面沉郁,实则豁达”错误,“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
暴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
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
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因此,应为“表面豁达,实则沉郁”。
故选D。
故答案为:(1)C(2)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答案】
(1)于,烛之武,烛之武,之,之,晋君,晋军
D
D
D
C
【考点】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
其他文言实词
【解析】
【解答】
(1)省略介词“于”,晋军(于)函陵;
省略主语,(烛之武)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许之;(晋君)许君焦、瑕;(晋军)亦去之。
省略代词,敢以(之)烦执事;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2)D项,“说”通“悦”,高兴。
(3)A、B、C三项为名词作状语。
D项,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故选D。
(4)①介词,因为;②介同,用、凭;③连词,表示修饰;④连词,表标转折。
故选D。
(5)例句,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A项,疑问词,何,为什么;
B项,疑问代词,哪里;
C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D项,疑问代词,哪里。
故选C。
四、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答案】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
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
识记字形。
注意重
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如本题,考生若是熟练背诵写错的字不会多,但若
不理解,就会把“翔
”“携”“峥嵘”“稠”“辕”“掣”等字写错;古诗文默写考查的就是考生不添字、漏字、改字的能力。
考生要不折不
扣地做到精准背诵,精
准书写。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37分)
【答案】
C
第一次,烘托环境,为展开情节铺垫背景氛围,具有暗示作用;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烘托吉米失
望的心理。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
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考点】
赏析语言表达
体会语句含意(小说)
鉴赏表达技巧(文学类)
鉴赏文学形象
小说阅读
个性化创意解读(小说)
【解析】
(1)C项,“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错误。
该项兼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文中来看,鲍勃见走过来的警察并没有逮捕他的意思,心情就放松了。
他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与陌生人(警察)在一起的尴尬,也表现了他心直口快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再结合“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
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分析,也突出他的重情守信。
故选C。
(2)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问的是“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然后要到文中找到这
两处描写,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作用。
常见作用有,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交代人物
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等。
“一阵冷飓飕的风”在小说中,无非是与小说的环境、氛围以及小说的情节相
联系。
小说中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就要找出其在文中的位置,对此作具体分析。
从文中来看,小说
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第一次出现在开头一段,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在一个很冷的晚上,为下文故事
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烘托了环境的幽冷、夜晚的凄清,成为情节展开的标记;第二次出现在鲍
勃和吉米一番对话之后,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也成为情节转换的标志。
这两处景物描写,以完全相
同的文字,构成了一个平行的叙述,两相映照,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这如同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一样,
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暗示或标识作用。
(3)这篇微型小说共有三个人物,鲍勃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他一直是作者正面描写的对象,而且贯穿全篇。
对于鲍勃性格的把握,主要应该从他的行为和语言两个方面来考虑。
从行为上看,他没有忘记二十年前
与朋友的一个约定,如期赴约,不肯轻易离去,表明他重视友情,信守诺言,这是他性格阳光的一面,结合“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
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等分析,鲍勃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但他又负罪
在逃,不肯接受法律的审判,这又是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鲍勃主动向“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
”“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足见其狡猾虚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不惜抢劫。
只有认识到鲍勃性格中这种
双面性,才能全面把握他的性格。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表现,也最能生动地体现人物形象。
在这篇小说中,鲍勃说的话最多。
他主动和“警察”攀谈,可谓心直口快;他认为朋友吉米的“光景”肯定不如
他好,可谓乐观开朗;他告诉“值勤的警察”“没有出什么事”,以及说多年来“不得不东奔西跑”,也可以看出
他逃避法律的心理。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行为、语言是表里相映的。
行为、语言是性格的外化,性
格是行为、语言的依凭。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涉及的角度较多。
答题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任何一点进行探究,即可。
答题模式是固定的,首先明确观点,比如认为鲍勃值得同情,就从他性格特征中的有点着眼。
认为他罪
有应得就从性格的阴暗面出发;从吉米的角度谈也是如此。
明确观点举出例子即可。
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
明确观点,然后围绕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来思考问题的。
考查探究能力,为了降低答题难度,命题者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提示,考生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作答,并作适当
的分析探究即可。
作答的理由既要来自作品,又要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
本小说叙述了一对朋友——鲍勃和吉米相约二十年后在相约地点聚会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重情守信品质的肯定,对恪尽职守、不
徇私情品质的赞扬。
结合文本内容“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分析可知,文中人公鲍勃能够不远千里赶赴二十年前的一个约会,表现出他信守诺言,重视友情的性格,值得同情;结合“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分析,鲍
勃因犯罪被通缉后潜逃,表现出他想逃避法律制裁,鲍勃罪有应得;结合“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
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分析,因为吉米不徇私情;忠于职守,但抓捕了他的朋友,同时也
背叛了友谊。
故答案为:(1)C(2)第一次,烘托环境,为展开情节铺垫背景氛围,具有暗示作用;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烘托吉米失望的心理。
(3)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4)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
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