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本位意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本位意识名词解释
人格本位意识,也叫自我中心意识或自我主观意识,是指个体在思考、决策和行为中,将自己的利益、愿望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即将自我作为衡量标准。
这种思考方式主要基于一个前提: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识和思考,应该为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而努力。
这种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广泛存在,被认为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分界线之一。
人格本位意识的产生源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崛起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社会,个体隶属于某种群体和社会角色,例如家庭和职业等,其行为与利益主要来自角色的规定和期望。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个体对于角色的束缚逐渐减少,自我意识逐渐成为主导因素,使得人格本位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人格本位意识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从积极方面来看,它可以让个体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目标,并带来更多选择和机会。
但从消极方面来看,过度的人格本位意识也容易导致个体的自私和利己主义,使得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产生冲突,从而产生诸如“不道德”或“利益冲突”等问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更加理性和全面地看待和评价人格本位意识。
在实践中,个体应该始终保持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视和尊重,并通过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来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