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SOD、
MDA水平的影响
郑慧芬;宗惠花;俞燕;赵彦平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
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

方法选取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
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

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观察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总有效率及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及血清SOD、MDA水平变化。

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29%,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Barthel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
有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治疗组的SO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者的SO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的MD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的MDA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在基础药物治疗上加用依达拉
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

%Obj 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daravone 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and its influence on 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and malondialdehyde (MDA).Methods A total of 64 ACI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1 cases)treated with basic medicines and treatment group (33 cases)added with with edar-avone.Clinical efficacy,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icit improvement rate,America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and Barthel index (BI)as well as serum SOD and MDA
level changes in both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14 d after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treat-ment group was 84.85%,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61.29% in control group (P<0.01). NIHSS and Barthel scores were better after treatment than those before (P<0.01),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also significant (P<0 .05 ).After treatment,SOD level was higher in treatment group (P<0 .0 1 )and lower in control group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 .0 1 ), whereas MDA level was lower in treatment group (P<0 .0 1 )and higher in control group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 .05 ).Additionally,there had no severe adverse responses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basic treatment,the application of edaravone has favorabl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in the treatment of ACI .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4(000)017
【总页数】4页(P18-21)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自由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作者】郑慧芬;宗惠花;俞燕;赵彦平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神经科,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宜兴,214200;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宜兴,214200;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宜兴,2142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发展迅速、恢复缓慢、死亡率高[1]。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由脑血管急性血流障碍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其中缺血期间或再灌注后启动的自由基连锁反应,是引起水肿生成及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2-3]。

目前
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和神经保护剂。

但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超过溶栓时间窗,故治疗的关键在于抢救尚存活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尽快改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代谢。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在急性脑缺血性损伤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脑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标准: ①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4]; ② 卒中发作48 h以内的住院患者; ③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分; ④ 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者; ⑤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 出血性脑血管病及深昏迷或脑疝形成者; ② 依达拉奉过敏者; ③ 患有
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 ④ 发病前2周有感染性疾病或接受过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治疗。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6月诊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
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40~79岁,平均(60.2±11.3)岁;合并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35 例、糖尿病20 例、血脂异常12例;主要脑梗死部位:基底节23例、额叶12例、顶叶11例、颞叶10例、枕叶8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酒及既往
病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时均对相关并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进行干预性治疗,改善微循环,处理应激性并发症等。

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复发丹参注射液
20 mL加入250 mL 0.9%氯化钠中,静脉滴注,1次/d; 拜阿司匹林100 mg/d
口服,持续治疗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中,静脉滴注,2次/d,持续治疗14 d。

2组均分别于治疗
前及治疗后清晨采取静脉血,采用MisraHp光化学扩增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及血清SOD、MDA水
平变化。

1.4 疗效评价
根据NIHSS减分率及病残程度评定疗效。

基本痊愈: NIHSS减少>90%,病残程
度为0级;显著进步:NIHSS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 NIHSS减少18%~45%; 无变化: NIHSS减少<17%。

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
步+进步。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14 d后,治疗组33例,其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0例,无变化5例,总有效率为84.85%(28/33);对照组31例,其中基本痊愈2例,
显著进步7例,进步10例,无变化12例,总有效率为61.29%(19/31)。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NIHSS、Barthe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2组患者
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
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Barthel评分比较±s)组别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Barthel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
(n=33)8.72±2.963.96±1.78∗∗#28.09±12.4571.33±24.37∗∗#对照组
(n=31)8.67±3.015.21±2.03∗∗28.95±13.1158.41±20.15∗∗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SOD、MDA水平变化
2组患者治疗前SOD、MDA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O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者的SO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D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者的MDA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SOD、MDA水平比较±s)组别SOD/(U/mL)治疗前治疗后MDA/(nmol/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
(n=33)8.72±2.963.96±1.78∗∗#28.09±12.4571.33±24.37∗∗#对照组
(n=31)8.67±3.015.21±2.03∗∗28.95±13.1158.41±20.15∗∗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见1例肝功能异常,轻微谷草转氨酶升高,不影响用药;1例皮疹患者,症状轻微。

对照组仅1例出现轻微肢体疼痛。

2组患者均无严重用药不良反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脑梗死即为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供血区缺血时间超过5 min即可
发生。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Harman[1]就提出了自由基损伤理论,提出需氧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具有毒害作用。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凋亡,周围缺血暗带发生复杂的级联反应,包括能量衰竭、氧化应激反应、花生四烯酸的释放、钙平衡紊乱、磷脂酶的活化等,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尤其是氧自由基,引起水肿形成和神经细胞凋亡,导致血管活性改变和神经元损伤[5]。

如患者就诊时已超过溶栓时间窗,则抢救的
关键在于那些虽已发生功能损害但尚可存活的缺血半暗带组织。

依达拉奉作为神经保护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机制包括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及调控细胞凋亡基因的相关表达等。

可捕获并清除羟基自由基,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至梗死的进程,抑制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减小梗死面积,改善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且不影响纤溶系统,可用于治疗具有出血倾向的脑梗死。

此外,依达拉奉是亲脂性基团,具有良好的脂溶性,血脑屏障的通透率可到达60%,由静脉给药后可迅速到达作用部位,且有相关研究证实其
作用期间几乎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电解质平衡、自主运动及呼吸等正常生理过程[6]。

本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2组NIHSS、Barthel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相
关报道一致[7-9]。

SOD、MDA是反映氧自由基水平的主要观察指标,测定血清中SOD、MDA的含量可帮助观察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Demirkaya等[10]研究发现,患者在
急性脑梗死期间红细胞中SOD活性显著降低,并与梗死面积、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在脑缺血期间,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在自由基的作用下,脂质过氧化活跃,MDA作为脂质过氧化反应的降解产物,生成增多,SOD作为自由基清
除酶,则因消耗而减少,故检测SOD活性及MDA含量可间接反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和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10-12]。

在本研究中,治疗后治
疗组患者的SO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而治疗组患者的MD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说明在使用依达拉奉后,患者的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得
到提高,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过程得到控制,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依达拉奉除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外[13],在其他疾病的临床应用方面也有较多报道。

如在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中,依达拉奉可降低核转录因子-kB及MDA的表达[14]。

在糖尿病促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在血管性痴呆、创
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肺性脑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脊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肝脏缺血-再灌注器官的保护作用
等[15]。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进程,减少对神经细胞、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本研究临床例数过少,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千,汪莉.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J].内科,2009,4(4): 617.
[2] 彭晓琴,张兆辉,何国厚.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3): 159.
[3] Nakase T,Yoshioka S,Suzuki A.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reduces the lesion size of lacunar infarction in human brain ischemic stroke[J].BMC neurology,2011,11(1): 39.
[4] 陈敏,陈艳红,潘庆敏,等.急诊期行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7(3): 198.
[5] 祝春华,张祥建.脑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对策[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
神经病学杂志,2012,19(3): 47.
[6] 杨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药依达拉奉[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2): 911.
[7] Kimura K,Aoki J,Sakamoto Y,et al.Administration of edaravone,a free radical scavenger,during t-PA infusion can enhance early recanaliza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A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2,313(1): 132.
[8] Edaravone Acute Infarction Study Group.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 (MCI-186),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 at multicenters[J].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03,15(3): 222.
[9] 印卫兵,王蔚,丁新生,等.在中国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0): 532.
[10] 韩秋果.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SOD,MDA,CAT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
[11] Aoki M,Warita H,Mizuno H,et al.Feasibility study for functional test battery of SOD transgenic rat (H46R) and evaluation of edaravone,a free radical scavenger[J].Brain research,2011,1382: 321.
[12] Hori K,Tsujii M,Iino T,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edaravone for tourniquet-induce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n skeletal muscle in murine hindlimb[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3,14(1): 113. [13] 魏林节,冯国君,童红让,等.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1(27): 58.
[14] 刘家斌,李广生,邓江华,等.依达拉奉对急性反射性损伤兔组织核转录因子-kB表达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5(26): 358.
[15] 张晓庆.依达拉奉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7): 9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