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五阳泉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五阳泉的诗句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阳泉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不仅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着迁客骚人的墨香。
方外复方外,翛然心迹清。
开窗纳山影,推枕得溪声。
川路远谁到,石田平可耕。
霜林不嫌客,留看锦峥嵘。
这首《宿阳泉栖云道院》是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留宿阳泉山庄,也就是现在大阳泉古村时的作品。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籍平定,金末元初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善诗、文、词、曲,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诗词风格沉郁,并
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上诗所提“栖云道院”,即清代学者、大阳泉村人张穆故居。
其祖父张佩芳购买了当时的“栖云道院”,修葺并改名“阳泉山庄”,因此其所著《阳泉山庄记》一文中说,“山庄为金代栖云道院故址”。
诗中“方外”,即僧人居住的地方,此处叠用,指红尘之外、仙境之中;“心迹”指身与心;“纳山影”指好像游子归来尚未起床,故人已在窗外等候;“得溪声”指听到水声;“川路”指沿河滩平坦的路;“霜林”指深秋时节。
诗的大意是:进入一处远离红尘的仙境,身心顿觉清爽万分。
早上开窗见到的是久违的美丽山影,起床听到的是溪水轻流的声音。
在河川的小路上行走,一块块石砌的农田早已耕种。
如锦似绣的秋林红叶竞相峥嵘,摇曳着欢迎远道归来的故人。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当时阳泉世外桃源般的美丽风景,而且道出了一个游子悠悠的思乡之情。
张穆对元好问十分仰慕,尤其为他吟咏阳泉的佳句“开窗纳山影,推枕得溪声”所倾倒,故不辞辛劳,多方搜求,为其编订校刊《元遗山先生集》。
元好问的诗中透露出许多当时阳泉的信息。
诗的标题中“阳泉”二字表明,在金代,阳泉这个地名已经存在。
从“川路”一词来推测,作者应当是从义井村通往平定州城的大路转向西,沿着河川再向西走,一路曲折,来到栖云道院的。
路途遥远又在河川中跋涉,风景虽美但常人难到,因此,作者发出了“川路远谁到”的感叹。
大阳泉何时建村?又是如何一路走到现在的?从“石田平可耕”一语可见,早在800年前的金代,就已经有人在河滩里垒石砌田,进行耕作,说明当时此地已有人居住。
查《平定州志》及相关史料研究发现,明代前,“阳泉”指的就是
现在的大阳泉村。
有文字所载的“阳泉”这个名称,最早就出现在元好
问的这首《宿阳泉栖云道院》诗中。
这就是说,在金代,“阳泉”这一
村子就已存在,这一村名已经形成。
元代沿用了阳泉这一村名。
大阳泉《冯氏族谱》中的《冯氏围岭老茔墓志》里记着这样一件事,说在冯氏墓地东亭的石柱上,镌刻着元朝至元甲午年间衢州路总管府事王构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青衫竹马角犹了,
曾到东州副史家。
正值阳泉春色好,
东风开满树头花。
明清时不仅沿用此名,而且因阳泉村景色优美,清乾隆版《平定州志》还把“阳泉春色”列为平定州“八景”之一,并附一首无名诗:此地从来先得春,
桃红柳绿竞鲜新。
有时雨过山添翠,
长日溪流水皱鳞。
似语野花开灼灼,
唤人小鸟叫频频。
回头更有南峰胜,
青霭葱葱岱岳邻。
嘉庆年间,平定知州吴安祖也为“阳泉春色”赋诗:野塘春水喧,
山花红映日。
试鼓石上琴,
定有幽人出。
这一时期,因阳泉村人口不断增加,村子越来越大,于是就分为大、小阳泉,原阳泉村改叫“大阳泉”,村西北叫“小阳泉”,但人们仍习惯用“阳泉”这个名称。
到了清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煤铁业的发展,阳泉由两个村逐步发展成为集镇。
清末,山西巡抚胡聘之提出修建正太铁路的建议,于1898年5月获清政府批准。
正太铁路的规划设计途经现在的平定,沿桃河南岸通往寿阳,并在大阳泉、小阳泉东北通往义井的沙江口设火车站,因此地属小阳泉村境,故定名为“阳泉站”。
1907年9月,正太铁路通车营运,车站附近成为煤炭、铁货的集运地,商业随之发展,城镇雏形形成。
1908年5月,山西保晋公司平定州阳泉分会成立,“阳泉”这个村名和车站名,很快扩展到整个经济社会领域。
民国时期,环阳泉站周围,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集镇。
随着阳泉的解放,1947年5月4日,被正式命名为“阳泉市”。
这就是阳泉从村到市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沿革来看,阳泉这个村名一直未有中断。
那么“漾泉”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从所能找到的史料可见,“漾泉”一词实际上是清乾隆年间参于编修《平定州志》的张佩芳提出的一种个人见解。
张佩芳(即张穆祖父),清代平定名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曾任安徽歙县知县,寿州、泗州知州。
回乡后,在其58岁时,与时任平定知州的金明源以及原朝议大夫、江西赣州知州窦忻组成修编《平定州志》的三大要员。
其间,在涉及“阳泉”这一地名的来历时,他坚持认为,“阳泉”这一地名应为“漾泉”,讹为“阳泉”,其理由记载在《平定州志·舆地山川》之“右,州东之水”项目下的“阳泉”水名中。
“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名饮马坑;一在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则涸;一在村北寺沟,相去丈余,水盈盈常不涸;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深广丈余,石甃为池,土人常祷雨于此;或曰今村中上港井,亦泉也,今有石槽尚存,后填以巨石,因以为井,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
”
对于这种说法,参与编修的金明源和窦忻都不予认同,所以《平定州志》仍坚持用“阳泉”水名,同时对张佩芳的个人意见也以包容的态度列入其中。
但为表明他们两人和张佩芳意见不同,特意附清乾隆年间平定知州曾尚增的一首《阳泉诗》作为佐证:
阳泉一曲水湾环,
方外翛然客意间。
最是溪声推枕得,
至今好句爱遗山。
这就是“阳泉”与“漾泉”之争的来历。
“漾泉”这一个人意见之所以能够一度得到流传,只因阳泉确实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地方,有高山雄伟,有溪流淙淙,有莲花映日的池塘,有绿树掩映的幽径,有平地涌流的清泉,有炊烟袅袅的山村,四季风景各有不同。
特别是阳泉的水,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的一大景观,阳泉的许多古地名中带有“泉”字,不能说与水没有关系。
不少人误认为“阳泉”原为“漾泉”是有缘由的。
因此,自古以来,文人雅士赞美阳泉优美风景的诗词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书法家、诗人、画家、医学家傅山的《阳泉四景诗》:
春晓
磅礴横肱醉笔仙,
一丘一壑画家禅。
蒲团参入王摩诘,
石绿丹砂总不妍。
夏荷
幽村堤上回长廊,
堤南堤北莲花塘。
一叶渔舟怜晚净,
东山紫气入江乡。
秋黛
紫云青树石庯庩,
花插牵牛小胆觚。
一缕沉烟萦月牖,
先生正著养生书。
冬雪
一望西山玉立癯,
春英小蕊劝屠苏。
树头树底娟娟舞,
绝胜梅花一万株。
这几首诗不仅描写了阳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还描绘了每个季节不同的优美景致。
春时桃花绽满枝桠,夏来荷叶展开青霞,秋到枫叶沾满金露,冬日细雪绵绵不止,风景十分优美。
当然,傅山先生的四景诗主要是针对阳泉村及狮脑山这一带风景的描绘。
实际上,《平定州志》所记载的“平定八景”中,描绘现在阳泉市区这一区域的就占了“四景”。
这“四景”除上面我们已经谈到的“阳泉春色”外,还有“帽石烟凝”“清泉浸月”“五渡平波”,以及与“清泉浸月”齐名的“平潭秋月”,实为“五景”。
出大阳泉村,村西不远处就是有着“帽石烟凝”景致的蒲台山。
蒲台山与冠山齐名,雄伟挺拔,山状如狮,又名狮子山、狮脑山。
蜿蜒而上,树木参天,枝叶繁茂,野藤荆簇,花团似锦,壁立千仞,怪石嶙峋。
山东北麓有一硕大怪石,如巨人之冠,当地人称之为“帽石”。
其孤傲、突兀,三面高耸,一面略低。
耸起之面如刀削斧刻,低矮之面如地下垫石,可使陟上饱览顶端风采。
石顶东端下侧,天然一圆窟,似凿如刻,长两尺,深一尺,人称“石瓮”。
蓄水不竭,清澈透底,人称“神水”。
怪石上,苔草茵茵,翠绿纤细。
金代赵怀允《灵瞻王庙纪略》载:“狮子山麓有石台焉,巍巍峨峨杰出群石,若巨人之冠帽,然菖蒲生其上。
南望黑水十里而近,北顾石瓮五里而遥,盖连亘之一山也。
”据记载,宋代崇宁初年本地大旱,尚书高权带领乡民抗旱,获得
秋季丰收,遂在“石瓮”所在地兴建“蒲台神庙”。
崇宁三年,高权赴京请旌表彰,乡民以迓鼓阵到蒲台山迎接高尚书归来,应高尚书之请,“蒲台神庙”被敕封为“灵瞻王庙”。
庙内原有一株苍老、斑驳、倾斜于怪石之上的古松,常被云雾缭绕,好似凝结在此,蔚为壮观,故称“帽石烟凝”。
《平定州志》记无名氏有诗赞曰:
有石如山翠且高,
无端烟霭四时包。
晚云似练笼梳髻,
夜月如纱映绿袍。
淡抹远山青缕缕,
寒分五渡水漕漕。
今朝喜得攀跻乐,
骐马归来胜驾鳌。
明代吏部尚书、昔阳人乔宇曾多次游览蒲台山,盛赞其景,其《游蒲台山》诗云:
突起云根凸丈形,
紫蒲仙种滀清冷。
梳风露叶春常在,
带雨烟生岁累经。
山有出云膺郡祀,
地无忧旱仗神灵。
嘉峰石瓮连前后,
三处神功总勒铭。
明代陕西临洮府知府、平定人孙杰诗云:
霏烟凝帽石,
蒲草乱苔斑。
树隐横斜里,
山迷远近间。
和云远出塞,
带露欲临关。
俎豆存祠庙,
祈灵人往还。
清代傅山《蒲台祠下》赞曰:山气半萧穆,
榛径通荒宫。
卯疃一丈石,
礌砢孤章松。
石莫测子雨,
松奇为雄风。
云根对霜干,
一我愁龙钟。
清代吴安祖《石瓮生风》赞曰:
霜林响疏钟,
秋雪萦迥栈。
习习来清风,
自觉冷然善。
如今古松无踪,神水不见,只有那不朽的顽石,仍凝望着蒲台山下的沧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