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知识交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pE越大,电子浓度越低,体系接受电子的倾向就越强。
(2)氧化还原电位E和pE的关系
Ox +ne→Red
(1)
根据Nernst方程
E=E0-(2.303RT/nF)lg[Red]/[Ox] (2) 当反应达平衡时,定义
E0=(2.303RT/nF) lgK
(3)
从上述化学方程式(1),可写出
K= [Red]/{[Ox][e]n }
如果考虑到羟基配合作用,那么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 溶解度(MeT)表征为:
MeT = [ Mez+ ] +∑[ Me(OH)nz-n ]
固体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具有两性的特征,它们和质子或 羟基离子都发生反应,存在一个pH值,在该值下溶解度为最 小值。在碱性或酸性更强的pH值区域内,溶解度都会变得更 大。
因此,在 H2S 和硫化物均达到饱和的溶液中,溶液重金属离子 的饱和浓度为: [Me2+]=Ksp/[S2-]=Ksp [H+]2/Ksp´ =Ksp [H+]2/(0.1K1K2)
3、碳酸盐
——多相平衡,pH通过控制碳酸根浓度影响沉淀平衡
封闭体系: 只考虑固相和液相,把 H2CO3* 当作不挥发酸类处理。
吸附量随粒度增大而减少,并且当溶质浓度范围固定 时,吸附量随颗粒物浓度增大而减少。
温度变化、几种离子共存(竞争作用)等。
3、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
诱发释放的主要因素有: (1)盐浓度升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可将被吸附在固体颗
粒上的金属离子交换出来。
(2)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有机物增多,产生厌氧环境、铁锰氧 化物还原溶解,使结合在其中的金属释放出来。
2、它在中性表面甚至在与吸附离子带相同电荷符号的表面 也能进行吸附作用。
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与非专属吸附的区别
项目
非专属吸附 专属吸附
发生吸附的表面净电荷的符号 -
-、0、+
金属离子所起的作用
反离子
配位离子
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
阳离子交换 配位体交换
发生吸附时要求体系的pH值 >零电位点 任意值
2、异体凝聚理论
(1)适用条件:适用于物质本性不同、粒径不等、电荷符 号不同、电位高低不等的分散体系。
(2)主要论点: A、电荷符号相异的胶体微粒接近时,吸引力总是占优势; B、电荷符号相同但电性强弱不等,则位能曲线上的能峰高
度总是决定于荷电较弱而电位较低的一方。
因此异体凝聚时,只要有一种胶体的稳定性甚低而电位 达到临界状态,就可以发生快速凝聚。
lg[Ca2+] = 0.5lgKSP–0.5lgk2–0.5lgpH
当pH < pK1时, α2 ≈ K1K2 / [H+]2,H2CO3为主, lg[Ca2+] = 0.5lgKSP – 0.5lgK1k2 – lgpH
四、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平衡对水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具有重要意义。水体中氧化还原的类型、速率和平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中主要溶质的性质。例如,厌 氧型湖泊,其湖下层的元素都将以还原形态存在;碳 还原成-4价形成CH4;氮形成NH4+;硫形成H2S;铁 形成可溶性Fe2+。其表层水由于可以被大气中的氧饱 和,成为相对气体性介质,如果达到热力学平衡时, 则上述元素将以氧化态存在:碳成为CO2;氮成为 NO3-;铁成为Fe(OH)3沉淀;硫成为SO42-。显然这种 变化对水生生物和水质影响很大。
项目 作用
离子交换吸附 离子交换作用
电性 表面电荷 动力学
同种电性不发生 不变
快速可逆
专属吸附
范德化力、化学键、氢键、 增水键
同种电性发生 可变
不可逆慢过程
专属吸附特点:
1、这种吸附作用发生在胶体双电层的stern层中,被吸附的 金属离子进入Stern层后,不能被通常提取交换性阳离子的提 取剂提取,只能被亲和力更强的金属离子取代,或是在强酸 性条件下解吸。
三、溶解和沉淀
溶解与迁移 实际溶解沉淀过程的复杂性
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氧化物可以视作氢氧化物的脱水产物
Me(OH)n (s)
Men+ + n OH-
根据溶度积: Ksp= [ Men+ ] [ OH- ]n 可转化为: [ Men+ ] = Ksp / [ OH- ]n = Ksp[ H+] / Kwn
凝聚 coagulation 电介质促成的聚集(卤水点豆腐) 絮凝 flocculation 聚合物促成的聚集 (1)前提:①颗粒粒度均等、球体
②范德化引力和静电排斥力是仅有的作用因素 ③没有化学专属吸附作用 颗粒在水溶液中进行热运动,其平均动能为3/2 kT (2)理论描述 总的综合作用位能:VT = VR + VA VA——由范德华力产生的位能 VR——由静电排斥力所产生的位能
Fe 在水中的主要形态是 Fe3+、Fe(OH)2+、Fe2(OH)24+、Fe(OH)2+、 Fe(OH)3、等无机高分子。
H 4SiO4 聚合成无机高分子:SinO2n-m(OH)2m。
(2)矿物微粒和粘土矿物:主要为石英(SiO2 )、长石 (KAlSi3O8 )、云母及粘土矿物等硅酸盐矿物。 粘土矿物:具有胶体性质、片层结构
(3)pH值降低:①H+离子的竞争吸附作用;②金属在低pH值条件 下致使金属难溶盐类以及配合物的溶解。
(4)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天然或合成的配合剂使用量增加, 能和重金属形成可溶性配合物,有时这种配合物稳定度较大,可 以溶解态形态存在,使重金属从固体颗粒上解吸下来。
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1、物理凝聚理论
四、氧化还原
1、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1)电子活度:
pE = -lg (ae) ae——水溶液中电子活度 pE 严格的热力学定义是基于下列反应的:
2H+ (aq) + 2e
H2 (g)
当这个反应的全部组分都以1个单位活度存在时,该反
应的自由能变化可定义为零,即当H+(aq)在1单位活度与1个
标准大气压H2(g)平衡的介质中,电子活度才为1。 pE越小,电子浓度越高,体系提供电子的倾向就越强。反
①CT为常数时,
CaCO3(s)
Ca2+ + CO32- [Ca2+]=Ksp/(CTα2)
根据上式,可以得出 lg[Me2+]—pH 值的曲线。
α2=(1+ [H+]2/ K1K2+ [H+]/ K2 )-1
Lg[Me2+]
pK1 pK2
2
CO32-
4
6
Ca2+
Fe3+
8
10
Zn2+
6 8 10 12 pH
➢ Langmuir 型等温线
G = G0·c /(A+c)
1/G = 1/G0 + (A/ G0)(1/c)
G0——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A——常数。
吸附:指溶液中的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
n是一个经验 值,不是由一个
过程控制,一般
G
G
lgG 适用于有机物
H型
c
(3)腐殖质:带负电的高分子弱电介质,富里酸、腐殖酸和 腐黑物。在不同 pH 下,展现不同立体结构。
(4)水体悬浮沉积物:粘土为核心骨架,金属氧化物及有机 质结合在表面。
(5)其他:藻类、细菌、病毒和表面活性剂、油滴等。
2、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
(1)几种吸附作用概念 表面吸附:胶体表面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胶体 gc
G
G0/2
0 A L型
c
1/G
单分子吸附 适用于金属
L型
1/c
当溶质浓度甚低时,可能在初始阶段呈现 H 型,当浓度较 高时,可能表现为 F 型,但统一起来仍属于 L 型的不同区段。
影响吸附的因素 溶液的pH值:
一般情况下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pH值升高而增 大。当溶液pH超过某元素的临界pH值时,则该元素在溶 液中的水解、沉淀起主要作用。 颗粒物的粒度和浓度:
溶液必须满足电中性条件: 2 [Ca2+] + [H+] = [HCO3-] + 2[CO32-] + [OH-]
达到平衡时, [Ca2+] =Ksp/CTα2
把上述几式综合考虑,得: [Ca2+] = (Ksp/α2)1/2
-lg[Ca2+] =0.5p Ksp -0.5pα2
对于其他金属碳酸盐则可写为: -lg[Me2+] =0.5p Ksp -0.5pα2
(4)
根据pE的定义
pE=-lg[e]=1/n{lgK-lg[Red]/[Ox]}
= EF/2.303RT
(5)
= E/0.059
(2)氧化还原电位 E 和 pE 的关系 同样:pE0 = E0/0.059
根据 Nernst 方程,pE的一般表示形式为: pE = pE0 + (1/n) ·lg ([反应物]/[生成物])
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
转化
一、水-颗粒物间迁移
1、 水中颗粒物的类别
(1)金属水合氧化物 Al, Fe, Mn, Si等在天然水中以无机高分子及溶胶等形式存在。
Al 在水中的主要形态是Al3+、Al(OH)2+、Al2(OH)24+、Al(OH)2+、 Al(OH)3、Al(OH)4-等无机高分子。
-lg [ Men+ ] = -lgKsp – n lg [ H+ ] + n lgKw pc = pKsp- n pKw + n pH = pKsp – n pOH
可以做 pc-pH 图,斜率等于 n,即金属离子价; 截距是 pH = 14 - (1/n)pKsp。
P186图扫描 表3-10
pH
[H+]2[S2-] =1.16×10-22×0.1 = 1.16×10-23 = Ksp´
纯饱和溶液中 [S2-]= Ksp/ [H+]2 = 1.16×10-23 / 8.9×10-9 = 1.3×10-15mol/L
任意水体中 [S2-]= 1.16×10-23 / [H+]2 [Me2+] [S2-]=Ksp
由2 [Me2+] + [H+] = [HCO3-] + 2[CO32-] + [OH-]得: (Ksp/α2)1/2 (2 – α1- 2α2) + [H+] – Kw/[H+] = 0
当pH > pK2 时,α2≈1,CO32-为主,lg[Ca2+] = 0.5 lg KSP
当pK1< pH < pK2时, α2 ≈ K2 / [H+] (α1 ≈1, α2=K2[HCO3-]/[H+]),HCO3-为主
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 各种阳离子。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 量的其他阳离子,这种作用称为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属 于物理化学吸附。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受温度影响, 交换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和吸附剂的性质有关。
专属吸附: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作用外,尚有加 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该作用不单可以使表 面点荷改变符号,还可以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 表面上。
2、硫化物
H2S
H++ HS-
HS-
H++ S2-
两者相加可得:
K1 = 8.9×10-8 K2 = 1.3×10-15
H2S
2H+ + S2-
K12 = K1·K2 = 1.16×10-22
在饱和水溶液中,H2S 浓度总是保持在 0.1mol/L,因此可认
为饱和溶液中 H2S 分子浓度也保持在 0.1mol/L,得:
A、当pH>pK2时,lg[CO32-]线斜率为零,lg[Ca2+]线斜率也为零。 B、当pK1<pH<pK2时,lg[CO32-]线斜率为1,lg[Ca2+]线斜率为-1。 C、当pH<pK1时,lg[CO32-]线斜率为2,lg[Ca2+]线斜率为-2。
(2) CaCO3(s) 在纯水中的溶解 [Ca2+]=CT
吸附发生的位置
扩散层
内层
对表面电荷的影响
无
负电荷减少
正电荷增加
(2)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在固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
衡时,颗粒物表面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
(c)之间的关系可用吸附等温线表达。
➢ Henry 型等温线为直线型
G = k ·c
k:分配系数
➢ Freundlich 型等温线
G = k ·c ·exp(1/n) lgG = lgk + 1/n lgc
V
VR
VT
Vmax
VA
d 两个离子靠得 很近时,要考 虑水化膜阻力
①不同离子强度有不同VR曲线,呈指数下降; ②VA与粒子强度无关,只随颗粒间的距离变化; ③不同离子强度有不同的VT曲线;离子强度较小时,综合位能曲 线上出现较大位能峰,排斥力占优势,体系保持分散稳定状态;
离子强度较大时,双电层被压缩,Vmax 降低,一部分颗粒可能超 越该位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