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5《垂直
6.5 垂直课件 (苏科版七年级上)
O D
B
a
如果用a,b表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可以记作a⊥b, 如果用AB,CD表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可以记作AB⊥CD, 其中点O是垂足.
想一想: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 有什么特征?
你能利用手上工具画互相垂直的直 线吗?试一试。
1、用直角三角尺 2、用量角器 3、利用方格纸
§6.5 垂 直
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垂直?
说一说:客厅内,那些线互相垂直?
做一做:按图示方法折叠长方形纸片,量一量折痕与纸
边所成角的度数。
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 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你还能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
的两条直线吗?
想一想
在下列两个图中,分别过点A作l的垂线,你能作出来 吗?每个图中你能作几条?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不妨说说看!
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想一想
行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某同学 欲从点A处过马路,请你告诉他怎样 走线路最短?
想一想
我们如何测量跳远的成绩?
沙坑 踏板
性质: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 段中,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过点A作l的垂线,垂足为B点。
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l的距离。
A
.
.
l
B
定义: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 点到直线的距离。
练一练
1、如图,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 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请你在图纸上 画出铺设管道路线。并请你思考为什么这样画?
[K12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 6.5 垂直 线段和角的学习中注意类比思维的培养素材 (新版)苏科版
K12学习教育资源线段和角的学习中注意类比思维的培养类比是数学的学习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类比思想是指,在两个或多个问题中,能够抓住问题的共点,用同一种方法,或同一种思维形式去解决这些题.这样,就会使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线段和角的学习中就有很多的问题,可以用类比的思维去思考.现举例如下:一、数线段和数角的类比问题1 如图:直线ι上有5个点,则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问题2如图:从点O 发出5条射线,则图中有几个角?(指小于180°的角)分析:线段和角的构成有类似之处,线段有两端点,角有两个边. 找线段的时候主要找准两个端点,找角的时候主要找准角的两条边.解:以A1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4条,同样以A2 、A3、A4、A5为一个端点的线段均有4条,但每一条线段都重复了一次,如:线段A1A2和线段A2A1为同一条线段.故有254⨯=10条.问题2中,同样可以先数以OA 为一边的角有4个.再数以OB 、OC 、OD 、OE 为一边的角均有4个.每个角也数重了一次,如:∠AOB 和∠BOA..所以有254⨯=10个. 二、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的类比我们先看一下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的概念. 如图3:如果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有: AC=BC=21AB (或AB=2AC=2BC ). 图4:如果OC 是∠AOB 的平分线,则有:∠AOC=∠COB=21∠AOB (或∠AOB=2∠AOC=2∠COB).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从图形的结构,和数量关系都很相似,那么在题目中涉及这两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用同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3: 如图5: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点D 、E 分别为 AC 、BD 的中点.若AB=a 则DE 的长度为多少? A1图1EOA BC D图2B图3OA BC图4ADBC E图5K12学习教育资源解:DE=DC+CE=21AC+21CB=21(AC+CB)= 21AB=21a 问题4:如图6:过直线AB 上任意一点O ,做射线OC . 射线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COB,求∠DOE. 解:∠DOE=∠DOC+∠COE=21∠AOC+21∠COB =21(∠AOC+∠COB)= 21∠AOB=90°. 三、分类讨论的类比问题5 :在直线ι上取点A 、B ,使AB=10厘米,再取点C ,使AC=2厘米,M 、N 分别是AB 、AC 中点,求MN 的长.问题6 已知一条射线OA ,若从点O 再引两条射线OB 和OC ,使∠AOB=60°,∠BOC=20°,求∠AOC 的度数.分析:这两道题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图形,在问题5中无法判断点C 的位置,点C 可以在线段AB 上,也可以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在问题6中射线OC 可以在∠AOB 的内部,也可以在∠AOB 的外部.所以这两题都需要分类讨论.解:问题5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7,MN=AM -AN= 21AB -21AC= 21×10-21×2=5-1=4(厘米).当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8,MN=AM+AN= 1AB+ 1AC=5+1=6(厘米).所以,MN 的长为4厘米或6厘米. 解:问题6当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时,∠AOC=∠AOB-∠BOC=60°-20°=40° 当射线OC 在∠AOB 的外部时,∠AOC=∠AOB+∠BOC=60°+20°=80° 四、比较大小可类比线段和角有相类似的比较方法,如“度量法”和“叠合法”.类比的思维会经常用到,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希望大家有更多的体会.O ABCDE图6图7 图8。
2024年秋新苏科版7年级上册数学 6.5 多边形 教学课件
知1-讲
多边形的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互为补角. 如图6.5 -2,∠A,∠B,∠BCD,∠D是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DCE是四边形ABCD的一个外角,∠BCD+∠DCE=180°
知1-练
例 1
一个七边形的纸片,小明将这个七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后,得到的新多边形的纸片可能的边数为_____.
解题秘方:分三种情况画图讨论,即可求出剪去一个角后得到的多边形纸片可能的边数.
6.5 多边形
第6章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逐点导讲练
课堂总结
作业提升
课时讲解
1
课时流程
2
多边形的概念及其要素等多边形的对角线正多边形的概念
知识点
多边形的概念及其要素等
知1-讲
1
1. 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作多边形,这些线段叫作多边形的边,线段的公共端点叫作多边形的顶点.
知1-练
知识链接小学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如图6.5-5,由例题易得∠ACD=∠A+∠B.发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度数的和.
知2-讲
知识点
多边形的对角线
2
1. 概念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作多边形的对角线,图6.5 -6 中,AC,BD是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
知3-练
解:因为从正多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4 条对角线,所以这个正多边形边数为4+3=7 .因为正多边形的周长为56,所以它的边长为56÷7=8.答:这个正多边形的边长为8.
知3-练
另解设正多边形的边数是n,则n-3=4,解得n=7.设这个正多边形的边长为x,则7x=56,解得x=8.即这个正多边形的边长为8.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 总目录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 生活数学 1.2 活动思考第二章有理数2.1 正数与负数 2.2 有理数与无理数 2.3 数轴 2.4绝对值与相反数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6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 2.7 有理数的乘方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代数式3.1 字母表示 3.2 代数式 3.3 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 去括号3.6 整式的加减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 从问题到方程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 4.3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 图形的运动 5.3 展开与折叠 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第六章平面图形认识(一)6.1 线段、射线、直线 6.2 角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6.4 平行 6.5 垂直第七章平面图形认识(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 图形的平移 7.4 认识三角形 7.5 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第八章幂的运算8.1 同底数幂的乘法 8.2 幂的乘法与积的乘法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9.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9.2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9.3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9.4乘法公式 9.5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 二元一次方程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 10.5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1 生活中的不等式 11.2不等式的解集 11.3不等式的性质 11.4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1.5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二章证明12.1 定义与命题 12.2 证明 12.3 互命题第一章全等三角形1.1 全等图形 1.2 全等三角形 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1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2 轴对称的性质 2.3 设计轴对称图形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2.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第三章勾股定理3.1 勾股定理 3.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3 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4.1 平方根 4.2 立方根 4.3实数 4.4 近似数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1 物体位置的确定 5.2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6.1 函数 6.2 一次函数 6.3一次函数的图形 6.4 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6.5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6.6 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7.1 普查与抽样调查 7.2 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 7.3 频数和频率7.4 频数分布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八章认识概率8.1 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 8.2 可能性的大小 8.3 频率和概率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9.1 图形的旋转 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9.3 平行四边形 9.4 矩形、菱形、正方形9.5 三角形的中位线10.1 分式 10.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0.3 分式的加减 10.4分式的乘除 10.5 分式的方程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11.1 反比例函数 1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1.3 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第十二章二次根式12.1 二次根式 12.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2.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1 一元二次方程 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二章对称图形-圆2.1 圆 2.2 圆的对称性 2.3 确定圆的条件 2.4 圆周角 2.5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3.1 平均数 3.2 中位数和众数 3.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4 方差 3.5 用计算器求方差第四章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4.1 等可能性 4.2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 4.3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第五章二次函数5.1 二次函数 5.2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5.3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5.4 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 5.5 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第六章图形相似6.1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6.2 黄金分割 6.3 相似图形 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6.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6.6 图形的位似 6.7 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7.1 正切 7.2 正弦、余弦 7.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7.4 由三角函数求锐角7.5 解直角三角形 7.6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第八章统计和概率的简单应用8.1 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 8.2 货比三家 8.3 统计分析帮你做预测8.4 抽签方法合理吗8.5 概率帮你做估计 8.6 收取多少保险费合理。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6.5 垂直-“江南联赛”一等奖
课题:垂直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朱媛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垂直教学内容的特点:垂直是平面图形中线与线最基本,最特殊的位置关系,本节课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教学内容。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素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知、探索、操作,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注重在现实背景中识别垂直概念;注重对图形性质的理解,对画图技能的实际操作;注重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掌握垂线的性质(3)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并能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概念和性质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与独立思考,经历思考、感知、探索、操作等过程,尝试与他人合作开展讨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探索,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探究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材处理与教材教法:用幻灯片展示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感知、探索、操作和归纳。
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动 [活动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屏幕1]:引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条直线的平行,在平面中,直线除了平行,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首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教师提出[问题1]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可以发现是垂直的。
教师提出[问题2]你能谈谈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垂直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图片,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便于得出两直线垂直的关系。
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屏幕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 总目录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生活数学1.2活动思索第二章有理数2.1正数与负数2.2有理数与无理数2.3数轴2.4绝对值与相反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6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2.7有理数的乘方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代数式3.1字母则表示3.2代数式3.3代数式的值3.4分拆同类项3.5回去括号3.6整式的加减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五章来到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5.2图形的运动5.3展开与折叠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第六章平面图形重新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6.5垂直第七章平面图形重新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 7.5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法与内积的乘法8.3同底数幂的乘法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9.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9.2单项式除以多项式9.3多项式除以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3三元一次方程组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1生活中的不等式11.2不等式的边值问题11.3不等式的性质11.4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二章证明12.1定义与命题12.2证明12.3互命题第一章全等三角形1.1全系列等图形1.2全系列等三角形1.3积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2.2轴对称的性质2.3设计轴对称图形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第三章勾股定理3.1勾股定理3.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4.1平方根4.2立方根4.3实数4.4对数数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1物体边线的确认5.2平面直角坐标系则第六章一次函数6.1函数6.2一次函数6.3一次函数的图形6.4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6.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6.6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7.1普查与抽样调查7.2统计表、统计图的采用7.3频数和频率7.4频数分布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八章重新认识概率8.1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8.2可能性的大小8.3频率和概率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9.1图形的旋转9.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9.3平行四边形9.4矩形、菱形、正方形9.5三角形的中位线10.1分式10.2分式的基本性质10.3分式的加减10.4分式的乘除10.5分式的方程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11.1反比例函数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1.3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第十二章二次根式12.1二次根式12.2二次根式的乘除12.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1一元二次方程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二章对称图形-圆2.1圆2.2圆的对称性2.3确认圆的条件2.4圆周角2.5直线和圆的边线关系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3.1平均数3.2中位数和众数3.3用计算器谋平均数3.4方差3.5用计算器谋方差第四章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4.1等可能性4.2等可能将条件下的概率(一)4.3等可能将条件下的概率(二)第五章二次函数5.1二次函数5.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5.3用未定系数法确认二次函数表达式5.4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5.5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第六章图形相近6.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6.2黄金分割6.3相似图形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6.5相近三角形的性质6.6图形的位似6.7用相近三角形解决问题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7.1正弦7.2正弦、余弦7.3特定角的三角函数7.4由三角函数谋锐角7.5解直角三角形7.6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第八章统计数据和概率的直观应用领域8.1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8.2货比三家8.3统计分析帮你做预测8.4抽签方法合理吗8.5概率帮忙你搞估算8.6缴纳多少保险费合理。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目录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目录七年级数学教材的好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材目录是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下册目录,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 生活数学1.2 活动思考第二章有理数2.1 比0小的数2.2 数轴2.3 绝对值与相反数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6 有理数的乘方2.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3.1 字母表示数3.2 代数式3.3 代数式的值3.4 合并同类项3.5 去括号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 从问题到方程4.2 解一元一次方程4.3 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1 丰富的图形世界5.2 图形的变化5.3 展开与折叠5.4 从三个方向看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 线段射线直线6.2 角6.3 余角补角对顶角6.4 平行6.5 垂直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目录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 图形的平移7.4 认识三角形7.5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八章幂的运算8.1 同底数幂的乘法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8.3 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 单项式乘单项式9.2 单项式乘多项式9.3 多项式乘多项式9.4 乘法公式9.5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9.6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10.1 二元一次方程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10.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11.1 全等图形11.2 全等三角形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身边12.1 普查与抽样调查12.2 统计图的选用12.3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第十三章感受概率13.1 确定与不确13.2 可能性。
初中数学苏科版目录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第二章有理数2.1 正数与负数 2.2有理数与无理数 2.3数轴 2.4绝对值与相反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6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 2.7有理数的乘方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代数式3.1字母表示 3.2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3.5去括号 3.6整式的加减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运动 5.3展开与折叠 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第六章平面图形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 6.3余角、补角、对顶角 6.4平行 6.5垂直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图形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7.5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法与积的乘法 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9.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9.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9.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9.4乘法公式 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解二元-次方程组10.3三元一次方程组 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11.2不等式的解集 11.3不等式的性质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二章证明12.1定义与命题 12.2证明 12.3互命题第一章全等三角形1.1全等图形 1.2全等三角形 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2.2轴对称的性质 2.3设计轴对称图形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第三章勾股定理3.1勾股定理 3.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章实数4.1平方根 4.2立方根 4.3实数 4.4近似数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1物体位置的确定 5.2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6.1 函数 6.2一次函数 6.3一次函数的图形 6.4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6.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6.6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7.1普查与抽样调查 7.2 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 7.3 频数和频率7.4频数分布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八章认识概率8.1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 8.2可能性的大小 8.3频率和概率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9.1图形的旋转 9.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9.3平行四边形9.4矩形、菱形、正方形 9.5三角形的中位线第十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10.1分式 10.2分式的基本性质 10.3 分式的加减10.4分式的乘除 10.5 分式的方程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11.1反比例函数 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1.3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第十二章二次根式12.1二次根式 12.2二次根式的乘除 12.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1一元二次方程 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二章对称图形---圆2.1圆 2.2圆的对称性 2.3确定圆的条件2.4圆周角 2.5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3.1平均数 3.2中位数和众数 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3.4方差 3.5用计算器求方差第四章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4.1等可能性 4.2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 4.3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九年级下册第五章二次函数5.1二次函数 5.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5.3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5.4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 5.5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第六章图形相似6.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6.2黄金分割 6.3相似图形 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6.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6.6 图形的位似 6.7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7.1正切 7.2正弦、余弦 7.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7.4由三角函数求锐角7.5解直角三角形 7.6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第八章统计和概率的简单应用8.1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 8.2 货比三家 8.3统计分析帮你做预测8.4 抽签方法合理吗 8.5概率帮你做估计 8.6收取多少保险费合理。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生活数学1.2活动思考第二章有理数2.1正数与负数2.2有理数与无理数2.3数轴2.4绝对值与相反数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6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2.7有理数的乘方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代数式3.1字母表示3.2代数式3.3代数式的值3.4合并同类项3.5去括号3.6整式的加减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5.2图形的运动5.3展开与折叠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第六章平面图形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6.5垂直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图形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7.5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法与积的乘法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9.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9.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9.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3三元一次方程组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1生活中的不等式11.2不等式的解集11.3不等式的性质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二章证明12.1定义与命题12.2证明12.3互命题第一章全等三角形1.1全等图形1.2全等三角形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2.2轴对称的性质2.3设计轴对称图形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第三章勾股定理3.1勾股定理3.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章实数4.1平方根4.2立方根4.3实数4.4近似数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1物体位置的确定5.2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6.1函数6.2一次函数6.3一次函数的图形6.4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6.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6.6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7.1普查与抽样调查7.2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7.3频数和频率7.4频数分布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八章认识概率8.1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8.2可能性的大小8.3频率和概率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9.1图形的旋转9.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9.3平行四边形9.4矩形、菱形、正方形9.5三角形的中位线第十章分式10.1分式10.2分式的基本性质10.3分式的加减10.4分式的乘除10.5分式的方程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11.1反比例函数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1.3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第十二章二次根式12.1二次根式12.2二次根式的乘除12.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1一元二次方程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二章对称图形-圆2.1圆2.2圆的对称性2.3确定圆的条件2.4圆周角2.5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3.1平均数3.2中位数和众数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3.4方差3.5用计算器求方差第四章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4.1等可能性4.2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4.3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九年级下册第五章二次函数5.1二次函数5.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5.3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5.4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5.5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第六章图形相似6.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6.2黄金分割6.3相似图形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6.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6.6图形的位似6.7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7.1正切7.2正弦、余弦7.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7.4由三角函数求锐角7.5解直角三角形7.6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第八章统计和概率的简单应用8.1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8.2货比三家8.3统计分析帮你做预测8.4抽签方法合理吗8.5概率帮你做估计8.6收取多少保险费合理。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苏教版)
苏教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11.2 全等三角形 3.4 平行四边形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 6.4 平行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5 矩形、菱形、正方形1.1 生活数学 6.5 垂直 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身边1.2 活动思考12.1 普查与抽样调查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第二章有理数12.2 统计图的选用 4.1 数量的变化七年级下2.1 比0 小的数12.3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 4.2 位置的变化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2.2 数轴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4.3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十三章感受概率2.3 绝对值与相反数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3.1 确定与不确定第五章一次函数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7.3 图形的平移13.2 可能性 5.1 函数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7.4 认识三角形 5.2 一次函数2.6 有理数的乘方7.5 三角形的内角和 5.3 一次函数的图象八年级上2.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 5.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八章幂的运算第一章轴对称图形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8.1 同底数幂的乘法 1.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5.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3.1 字母表示数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2 轴对称的性质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3.2 代数式8.3 同底数幂的除法 1.3 设计轴对称图案 6.1 平均数3.3 代数式的值 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6.2 中位数与众数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3.4 合并同类项9.1 单项式乘单项式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6.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3.5 去括号9.2 单项式乘多项式 1.6 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八年级下9.3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 课时)4.1 从问题到方程9.4 乘法公式 2.1 勾股定理4.2 解一元一次方程9.5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 因 2.2 神秘的数组7.1 生活中的不等式( 1 课时)4.3 用方程解决问题 2.3 平方根7.2 不等式的解集( 1 课时)式分解(一)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9.6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 因式分解(二) 2.4 立方根7.3 不等式的性质( 1 课时)5.1 丰富的图形世界 2.5 实数7.4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课时)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5.2 图形的变化10.1 二元一次方程 2.6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7.5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1 课时)5.3 展开与折叠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 2.7 勾股定理的应用7.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课时)5.4 从三个方向看10.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7.7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次函数(2 课时)复习与小结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3.1 图形的旋转6.1 线段射线直线 3.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第八章分式(10 课时)6.2 角11.1 全等图形 3.3 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图案8.1 分式(1 课时)苏教版初中数学目录1.3分式的基本性质( 2 课时)九年级上第五章数据的离散程度1.4分式的加减( 1 课时)5.1 极差第一章二次根式1.5分式的乘除( 2 课时)1.1 二次根式5.2 方差与标准差1.6分式方程( 3 课时)复习与小结1.2 二次根式的乘除5.3 用计算器求标准差的方差 5 数学活第九章反比例函数( 6 课时)动 5 小结与思考 5 复习题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1 数学活动 1 小2.8反比例函数( 1 课时)九年级下结与思考 1 复习题2.9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课时)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六章:二次函数2.10反比例函数的应用(1 课时)复习与小2.1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节二次函数结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节二次函数的图象第十章图形的相似(14 课时)2.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 数学活第三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7.4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1 课时)第四节二次函数的应用动 2 小结与思考 2 复习题7.5 黄金分割( 1 课时)第三章图形与证明(二)第七章:锐角函数7.6 相似图形( 1 课时)3.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一节正切7.7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4 课时)3.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节正弦、余弦7.8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 课时)3.3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第三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7.9 图形的位似( 1 课时)的性质与判定第四节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7.10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3 课时)复习与3.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五节解直角三角形小结3.5 中位线 3 数学活动 3 小结与思考第六节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第十一章图形的证明(一)(9 课时)3 复习题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3.6你的判断对吗( 1 课时)第四章中心对称图形(二)第一节货比三家3.7说理(2 课时)4.1 圆第二节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3.8证明(3 课时)4.2 圆的对称性第九章:概率的简单应用3.9互逆命题( 2 课时)复习与小结4.3 圆周角第一节抽签方法合理吗第十二章认识概率( 5 课时)4.4 确定圆的条件第二节概率帮你做估计9.4 等可能性( 1 课时)4.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节保险公司怎样才能不亏本9.5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2 课时)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9.6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1 课时)4.7 正多边形与圆课题学习:游戏公平吗?复习与小结4.8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4.9 圆锥的侧面积 4 数学活动 4 小结与思考 4 复习题苏教版初中数学目录八年级物理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 1.1 声音是什么 1.2 乐音的第十一章简单机械与功11.1 杠特征 1.3 噪声及其控制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杆11.2 滑轮11.3 功11.4 功率11.5 机械效率音第二章物态变化第十二章机械能与内能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12.2 内能热传递12.3 物质的比热1.7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2.2 汽化和液化 2.3 熔化和凝固 2.4 升华和凝华 2.5 水循容环第三章光现象 3.1 光的色彩颜色 3.2 人眼12.4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第十三看不见的光 3.3 光的直线传播 3.4 平面章简单电路13.1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镜3.5 光的反射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4.1 光路13.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13.3 电流和电流的折射 4.2 透镜表的使用13.4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第十四章欧姆定律14.1 电阻14.2 变阻器14.3 欧姆2.1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4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定律14.4 欧姆定律的应用7.11 望远镜与显微镜第五章物体的运动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5.2 速度 5.3 直线运动5.4 运动的相对性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电功与电热15.1 电能表与电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15.2 电功率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6.1 物体的质15.3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15.4 家庭电路量6.2 测量物体的质量 6.3 物质的密度 6.4 密与安全用电第十六章电磁转换16.1 磁体与度知识的应用 6.5 物质的物理属性第七章从磁场16.2 电流的磁场粒子到宇宙7?:.1 走进分子世界7.2 静电现16.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16.4 安装象7.3 探索更小的微粒7.4 宇宙探密第八直流电动机模型16.5 电磁感应发电机章力8.1 力弹力8.2 重力力的示意图8.3 摩擦力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7.1 信息与信息传播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3.10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九章力与运17.3 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第十八动9.1 二力平衡9.2 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8.1 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动的关系第十章压强与浮力10.1 压发展18.2 核能18.3 太阳能强10.2 液体的压强10.3 气体的压强10.4 浮18.4 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18.5 能源与可力10.5 物体的浮与沉持续发展。
苏科版七上6.5垂直
巩固练习:
9、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 点O,OE⊥CD,OF⊥AB, ∠DOF=65O ,求∠BOE和 ∠AOE的度数。
解:OF ⊥ AB, ∠DOF = 65 0 所以∠DOB = 90 0 − ∠DOF = 90 0 − 65 0 = 25 0 所以∠AOC = ∠DOB = 25 0 又因为OE ⊥ CD,∠DOB = 25 0 所以∠BOE = 90 0 − ∠DOB = 90 0 − 25 0 = 65 0
巩固练习:
4、点P为直线l外一点,点A、B、C为直线l上三点, PA=5cm,PB=3cm,PC=4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 ( D ) A、4cm B、3cm C、小于3cm D、不大于3cm 5、如图,AD⊥BD,BC⊥CD AB=m, BC=n,则BD的取值范围是 ( D ) A、BD>m B、BD<n C、m<BD<n D、n<BD<m 6、已知直线a∥b,点M到直线a的距离是5cm,到直线b的 距离是3cm,那么直线a、b之间的距离为 2cm或8cm 或 _______。
P
B
OCBiblioteka l精讲点拨例1.(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则 . 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 垂直 (3)两条直线相交,若所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个直线互相 垂直 (4)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邻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 垂直。其中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D ) b C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 、垂线段定义:过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线 段叫做垂线段 5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6.5垂直》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苏科版12七年级上册
《垂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熟练掌握垂直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利用几何工具画出垂直线段和判断两线是否垂直,增强几何空间感和计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练习- 垂直的定义及性质:学生需熟记垂直的定义,并理解垂直所具有的性质,如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
- 垂直的判定方法:学生需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判定两线垂直的方法,如同位角、内错角等。
2. 技能应用- 画图练习:学生需利用几何工具(如直尺、圆规等)在纸上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并在这条线段上画出垂直的线段。
- 实际问题分析:通过解决一些与垂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垂直度测量等,加深学生对垂直概念的理解。
3. 拓展延伸- 探索垂直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正方形、矩形等图形的性质与垂直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垂直的性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并按照课堂讲解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
2. 对于画图练习部分,要求线条清晰、比例准确,能够准确表达出几何关系。
3. 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列出解题步骤,并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4. 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可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2. 对于技能应用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看其是否符合要求。
3. 对于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将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鼓励创新和探索精神。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对于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纠正。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解题经验和思路。
4.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数学课程《垂直》中学习的知识点,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垂直概念的理解,掌握垂直线段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5垂直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课题:6.5 垂直授课教师:吴雪英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感性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掌握垂线的画法,理解垂线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画图、折纸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发现垂线的性质的过程,提高观察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几何语言表述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做”数学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积极思维中形成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掌握垂线(段)的性质.【教学难点】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垂线的性质以及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加以描述.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概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觅知识、自悟性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的教学境界.本节课除了常用的教学手段外,还将利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垂直1.看一看:【师】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直线”的形象,其中有一些直线之间还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图片,其中有相互垂直的线吗?说说看!(学生直接在屏幕上指出相互垂直的线.)【师】如何验证它们是互相垂直的呢?(学生直接在屏幕上演示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验证直角的过程.)2.说一说:【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那么请你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才是互相垂直的吗?给出定义: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师】我们不仅要会识别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还要会用符号表示这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如果用a ,b 表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可以记作a ⊥b ,如果用AB ,CD 表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可以记作AB ⊥CD ,其中点O 是垂足. (板书)(二)探索活动,发现性质【活动一】1.折一折: 操作: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垂线,学会了如何识别垂线.现在请你试着在一张不规则的纸上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学生动手折纸,再由一位学生展示折纸过程,最后电脑展示折纸的动画效果.)思考:你能不通过测量说说你所得到的两条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吗?[教师引导:展开你折的纸后得到几个角?这四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一边说,一边将展开的纸再重新折拢,显示一个直角.最终教师要说明判断两直线垂直只要说明这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即可.)2.试一试:【师】刚才同学们轻松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现在请你先折出一条折痕,但是第二条折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你任意选取的一个点,二是还得与第一条折痕垂直,你能完成吗?(让学生充分的尝试、交流、相互启发,再请两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a自的选点和折纸的过程.)3.画一画:【师】经过大家的反复尝试,我们发现不论是经过折痕上的一点还是折痕外的一点都能折出一条折痕与第一条折痕垂直.现在请你经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请在画图纸上完成.(让学生在画图纸上画图后,先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画图过程,再由电脑演示正确的画法.)【师】大家再看看其他同学画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经过一点可不可以有第二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呢?(在实物投影上将学生所画的图重叠.教师重在说明:不同的学生过同一个点作同一条直线的垂线都是相互重合的,这说明“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发现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3
1 3
按数的性质来分:
正数的有:(
负数的有:(
8
5 4 2
00 ,0.35 ,1,5.34 0.132 1 4
3
-
)
1
2
)
非正非负数:(
,
)
-
试一试:请把下列各数进行分类,填入相应的地方:
请问0:, -12 , 0.35 , 1 , -3.14 ,5.34 ,-58 ,
观察图片,图中有哪些线互相垂直?
中国红十字会 会标
丹麦
雪佛莱汽车的标志
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
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
铅垂线和水平线
议一议 观察地图并思考:
(1)哪些道路与解放路垂直?利用三角尺或量角 器加以检验;
(2)经过人民广场,并且与解放路垂直的道路有 几条?经过青年广场呢?
画已知直线AB的垂线. D
3个 D. 4个
)
堂堂清答案
(1) 无理数, 负实数 0
(2)有 无理理数数::__32____,30__,__,__23__5__.0,__3__1__0__80__,01__.0__1__50__,00__.13__2__5__,6__7__8__9____
负数:__3__8_,__3_.0_1_0_01_0_0_0_1________2___
线段、射线的垂线应怎么画呢?
Q P
OA
BR
O
A
4(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检验图中AB与BC是 否互相垂直?观察图形,你能发现在方格 纸中画垂线可以用什么方法吗?
(2)运用你发现的方法,在如图的方格中, 过点P画PQ的垂线,并用三角尺或量角器 加以检验.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无理数与实数
本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上述各数中除了有理数,还剩下的数有:(
8 5
) 1
3
2)
认识无理数 定义: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是无理数。
例如: 、 2 、3 5 都是无理数。
举例:请你说出一个无理数
课堂练习:下列各数哪些是无理数?
,3.14 , 0.1010010001…,
2 , 3 , 9 , 2 1
5
答0案3.,211,,:0无1理00数10有001…
0.13 ,2,这些 13数,与有85, 理数 ,有4 什么2不同之处?
按数的概念来分:
整数有:( 0, -12 , 1 ,-58 4
)
分数有:( 0.35 , , -3.14 ,5.34,
0.1 3
1 3
8 5)
有理数的有 :(0, -12 , 1 ,-58 0.35 , , -3.14 ,5.34, 0.1 3 4
方法点拔: 判定一个数是否无理数: (1)是看它是不是无限小数,(2)看它是不是不循环小数.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
(1)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2) 是无理数;
(3)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一定是无理数;
(4)无理数与有理数(不为0)的积、商一定是无理数;
区别有理数和无理数 课堂练习:下列各数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2.章太炎是大人物,革命家,学者, 但本文写的都是关于他的一些小节。你 觉得不写大事有什么好处?
【助读链接】
袁世凯——(1859年—1916 年),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 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 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 政坛。可惜镇压义和团,迫害革命 党,签订“二十一条”,复辟称帝 等事情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整数
{ { 按数的概念来分:全体实数
有理数 分数(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 按数的性质来分: 全体实数
正实数 0
负实数
作业练习:
1.将下列实数填入相应的括号中:-3.14 , 2006 ,- 2 , 1
0.010110111…(每相邻两各O之间依次多个1); 22, 22
(3) B (4) (略)
(5) 0 ±1
章 太 炎 ( 1869— 1936),名炳麟,字枚叔, 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 太炎,浙江馀杭人。 清末 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 小学、历史、哲学、政治 等等,著述甚丰。
他批驳过康有为;大骂过光绪帝; 痛斥过日本政府;戏谑过袁世凯;反对 过孙中山;谴责过蒋介石。他“七被追 捕,三入牢狱”,张之洞驱逐他,清政 府传讯他,袁世凯软禁他,众军阀排挤 他,却被鲁迅赞为“革命之志,终不屈 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今天我们就 来认识这位人物。
A
A
O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B
做一做
已知直线AB及一点P,试过点P作直线AB 的垂线.
.P
A
B
请用三角尺和量角器过点P画直线AB的垂线.
P P
A
A
OB
OB
如果点P在直线上呢?
画垂线的方法:
1.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
边落在已知直线上; C
2.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 角边经过已知的点;
P
3.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
点画直线.
A
B
• 了解数的扩充,理解无理数的概念。 • 使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能把实数进行类; • 重点:知道有理数、无理数与实数间的关系 • 难点:把实数进行分类。
新课引入
想一想: 到目前为止,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试一试:请把下列各数进行分类,填入相应的地方: 0, -12 , 0.35 , 1 , -3.14 ,5.34 ,-58 ,
0.23, 9 , 0
7
38
自然数的有(
)
有理数的有(
)
无理数的有(
)
正实数的有( 负实数的有(
)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B.所有小数都是有理数;
C.带有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D.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2.在 A.0个
4, 1, 0 B.3 2个
,3 C.
, 2这五个数中是无理数的共有(
,3.14 , 0.1010010001…, 2 , 3 , 9 , 2 1 5
答案:无理数有 0.1010010001…, 3 , , 2 1 有3529 ,.理14数有
方法点拔: (1)从定义作出判断; (2)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形式,但无理数则不能;
实数的分类:
实数的概念: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对章太炎情感态度的词语。
2、作者写了哪些事来表现他的名士气?把你认为最精彩的那件事讲给同桌听 一听。
自认为医学第一 拟披麻拄杖哭国门 扇柄坠大勋章见袁 醉骂袁贼焚烧“袁贼” 钱砸袁奴骂其滚走 纵酒骂袁以致误车 陪友聊天结束绝食
研读识人
1.从这些小事中,可以看出章太炎 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