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 苏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这环绕北京的城墙,从艺术的观点看来,是一件▲壮丽的杰作,它质朴无华的结构,单纯▲的体形,反映出为解决某种需要经由劳动血汗、劳动精神与实力而进行的技术上的创造。

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大胆的建筑▲物。

用粗暴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遗产,是典型的▲。

A.雄伟强壮祭奠忘恩负义 B.雄浑强壮纪念忘恩负义
C.雄浑壮硕祭奠数典忘祖 D.雄伟壮硕纪念数典忘祖
2、下列语句中,没有
..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3、下列诗歌所写的季节都是
..秋天的一组是(3分)(▲)
①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③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④东风一夜折梅枝,舞蝶游蜂都不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精神的丰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力生活,另一个就是情感生活。

▲,▲,▲。

作为一个人,▲,▲,▲。

①你不但要运用你的思考能力去做事
②还要运用你的感受能力去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意义
③不只是爱情、亲情、友情这些具体的情感形态
④而是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
⑤这里说的情感是广义的
⑥那样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生活
A.①②⑥⑤③④ B.⑤①②③④⑥
C.⑤③④①②⑥ D.③④⑤①②⑥
5、下列对南京书展徽标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标志下方有“南京书展”四个汉字,下面又有对应的英文
翻译,表明此次书展中外书籍齐全。

B.标志右上方文字是繁体字“書”的艺术变体,说明此次展
览主体是书籍,同时表示书籍繁多。

C.标志左上方图形由“南”字拼音首字母化入,似打开的
城门,展现南京书展欢迎包容的姿态。

D.该标志图文结合,疏密有致,寓意丰富,在和谐统一中传达
出南京的历史特色和文化气息。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

寻以字行,更字徵仲。

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

”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

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

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

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

恸哭且绝,久之乃苏。

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

”先生服除
..,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
..也。

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

”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

”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


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①,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②言,当第
..。

”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宁庶人者,浮为慕先生,贻书及金币聘焉。

使者及门,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于金币无所受,亦无所报。

人或谓:“王,今天下长者。

朱邸,虚其左而待,若不能效枚叔、长卿曳裾乐耶?”先生笑而不答。

亡何,宁竟以反
败。

于是尚书李公荐先生于朝,吏部试而贤之,特为请超授
..翰林待诏。

先生为待诏,可二年,修国史,侍经筵。

岁时上尊饩币,所以慰赐甚厚。

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

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

至三上疏,得致仕。

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

诸造请户外屦常满,然先生所与从请,独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倦。

其他即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蹏③。

而先生所最慎者藩邸,其所绝不肯还往者中贵人,曰:“此国家法也。

”前是,周王以古鼎古镜,徽王以金宝缻、他珍货直数百镒贽,使者曰:“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

盍为一启封?”先生逊谢曰:“王赐也,启之而后辞,不恭。

”竟弗启。

注:①沮洳(jù rù):低湿。

②堪舆:风水。

③赫蹏(tí):原指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这里比喻片纸只字。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急忙
B、以文贽.庄郎中昶赠送
C、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以财物助人办理丧事
D、杜.门不复与世事堵塞
7、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服除:旧时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

B.同年:科举时代指同年考中的或是同年龄的人。

C.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

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中,“落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D.超授:旧时指升迁,亦指越级授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

(5分)
(2)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

盍为一启封?(4分)
9、根据第二、三段内容,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
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注:幽州,元大都所在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

作者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的初秋,随同太皇太后被元兵遣送到了这里。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

(1)请概括上片写景的特点(3分)。

(2)词人“思家”的原因有哪些?(3分)
(3)请赏析结尾句“和泪捻琵琶”的表达效果。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堪盈手赠,▲。

(张九龄《望月怀远》)
(2)▲,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3)人生得意须尽欢,▲。

(李白《将进酒》)
(4)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6)一川烟草,▲,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7)三十功名尘与土,▲。

(岳飞《满江红·写怀》)
(8)▲,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五、现代文阅读(一)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

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

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

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

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

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

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

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

他声音洪亮。

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

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

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

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

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

”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

”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

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

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

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

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

”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

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

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

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

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

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

中风。

事先没有一点征兆。

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

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

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

而我们却不知所云。

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

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

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

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

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

我能照看你娘的。

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

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

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

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

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编自《百花园》)
12、请简要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6分)
13、请简要概括父亲与母亲的共同形象。

(4分)
14、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的含义。

(4分)
15、结合全文,探究以“父亲的电话”为题的好处。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花秀玲
①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

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理,人应该努力发扬光大。

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

孟子认为,只要通过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就能够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状态。

而荀子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只有这样,人与自然、万物才能和谐共生。

②儒家建议人们“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

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描绘了他理想的生活环境。

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

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

对于那些不可尽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人要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

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

③儒家禁止人们乱捕乱猎、乱砍乱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防止生物匮乏。

这一传统在有关的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严格保护自然,不去触碰种种禁忌。

这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

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要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而导致人与自然分裂。

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既有利于自然界,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利益。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主仆关系,而是伙伴朋友关系。

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自身就越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这与当今生态伦理学上所强调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类对自然应该怀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

⑤儒家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去奢”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既考虑到当前,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

这一思想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子孙留下地绿、天蓝、水净的生存环境。

(节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6.根据第①段文意,简要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不同点。

(6分)
17.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6分)
18.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对当今有何影响?请简要阐述。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词,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它用丰富的意象、凝炼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及充沛的情感高度集中地表现人类精神世界与社会现实生活。

在诗词的世界里,人们得到了情感的熏陶、灵魂的净化及理性思维的发展。

常州市12校合作联盟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D (雄伟:壮丽、高大,多指建筑物。

雄浑:雄健浑厚,多指声音。

壮硕:健壮硕大。

强壮:强大健壮。

根据语境,侧重于北京城墙的外形壮大。

纪念:形容对人或物的一种留恋怀念的情绪。

祭奠:对逝者的悼念仪式。

忘恩负义:忘记了恩情,辜负了情义。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或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后也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2、B(B此句“出自杜甫《曲江对酒》,写暮春时节花落鸟飞之景,并无使用借代手法。

A此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管弦”指代音乐;C此句出自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吴钩”指代武器;D此句出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芳”指代“花”,“翠”指代“草”。

句意为“远处的花蔓延着淹没了古道,晴日下草地尽头是你的征程”。


3、D(梅黄杏肥、麦花白菜花稀是夏季;东风折梅,舞蝶游蜂是春季;茱萸登高、橘柚香是秋季)
4、C(⑤句中的“情感”紧承横线前的“情感”,故应放在最前。

⑤③④是对“情感”的解说,应衔接在一起。


②⑥谈“智力生活”与“情感生活”的关系。


5、A
6、A(亟:多次)
7、B(“或同年龄的人”不对)
8(1)然而文先生平日常常抑郁寡欢,上书乞求辞官回家,奏疏被搁置没有得到答复。

(恒:常常;邑邑:忧愁的样子;乞归:请求辞官回家;寝:搁置、扣押;报:回复;各1分)
(2)大王对先生没有什么请求,只是仰慕先生罢了,您为什么不打开看一看呢?
(状语后置、“耳”、“盍”、各1分,语意正确1分)
9、安贫乐道,体恤他人,清守自持,不附权贵(1点1分)
(补充:“安贫乐道”写成“安于贫困”、“恪守清贫”亦可。

“清守自持”写成“不图名利”亦可。

“不附权贵”写成“不慕富贵”、“有远见”亦可得分。

“体恤他人”写成“仁慈”“同情”不给分;)
参考译文:
文先生,最初叫璧,字徵明。

不久以字行(注:仅称呼此人的“字”代名),改字徵仲。

先生到八九岁时说话还不太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慧,惟有温州公觉得他奇特,说:“我儿也许年岁大了才有成就,没有什么妨害。

”先生长大以后,到外面的私塾去读书,聪慧过人,杰出超群,一天能记得几百上千字(的文章)。

曾经跟随温州公在滁州做官,拿文章向郎中庄昶请教,庄公读了之后觉得他奇特,写诗赠送给他。

回家后做邑里诸生,文章日益进步。

十六岁时,有人把温州公生病的消息告诉他,先生为此顾不上吃饭带着医生骑马快跑,赶到时温州公已经死了三天。

文先生痛哭,都哭晕了过去,很长时间才醒过来。

郡里的同僚集聚了几百金为温州公办丧事(注:赙,以财物助人办理丧事),先生坚决推辞不接受,说:“辛苦各位了,我不愿意拿活着的人来玷污死者。

”先生除去孝服以后,更加自我发奋勉励,放下帷帐读书,常常到深夜也不休息。

中丞俞谏,是先生叔父的同榜考中的人。

想到文先生贫寒而认为文先生有才能,想要送钱给他,对他说:“你这样每天不感到很苦吗?”文先生说:“早晚的稠粥都有。

”俞公特意指着先生的蓝衫说:“(衣服)竟然破旧到这个样子吗?”先生假装不懂,说:“雨暂时把我的衣服弄破旧了。

”俞公最终不忍心说送钱的事情。

一天,经过先生的房屋,门前的沟渠因为不通而低湿,俞公回头说:“把这个沟渠打通,如果从风水来看,科举考试应当高中。


先生谢绝说:“希望您不要想这个渠的事情,渠打通了,会损坏旁边的民房。


宁王朱宸濠,表面上比较仰慕文先生,赠送书信和礼金给他想要聘用他。

使者来到文先生家门口,先生却多次称病拒绝,卧床不起,礼金全没有收受,也没有给他答复。

有人对文先生说:“宁王,是当今天下尊贵的人。

宁王的府邸对你虚左以待,你就不能仿效枚乘、司马相如那样欣然奔走权门吗?”文先生笑而不答。

不久,宁王竟然因为谋反而败落(废为庶人)。

于是尚书李公向朝廷推荐文先生,吏部经过测试认为他是贤才,特地为他请求越等授予他翰林待诏的官职。

先生做待诏,大约有两年时间,编纂国史,侍奉帝王为他们讲经论史。

每年皇上赠送礼物,用来赏赐给他的礼物特别丰厚。

然而文先生一直抑郁寡欢,上书乞求辞官回家,奏疏被搁置没有答复(注:寝,搁置、扣压)。

又过一年,他又上书请求回家,又没有答复。

一直到第三次上书,他才得以退休回家。

先生回家以后,关上门不再过问世事,用书法(绘画)自娱自乐。

那些拜访请托他的人常常站满门外,然而先生愿意接受请托的,只有读书人、旧友子弟之类,或者是那些困窘的姻亲,这些人即使勉强要求他,他也整天不厌其烦(为他们书画)。

其他即使是那些郡国太守车马相连,富商巨贾堆满珠宝在他家门外,也不能博得先生片纸只字。

文先生最慎出入的就是藩王邸宅,他拒绝不肯与帝王宠信的内廷宦官交往,他说:“这是国家的法律。

”(明律规定藩王、宦官不得与外臣交通)之前,周王拿古鼎古镜,徽王拿黄金宝瓶、奇珍异宝等价值数百镒的见面礼(送给文先生),使者说:“大王对先生没有什么请求,只是仰慕先生罢了,您为什么不打开看一看呢?”文先生谦逊地拒绝说:“这是君王赏赐的,打开它而后再辞谢,这是不恭敬的。

”最终没有打开。

10、(1)视听结合;选取典型景物;衬托。

(各1分)(写“借景抒情”不给分)
(2)被敌人羁押;远离故土;适逢重阳节。

(各1分)
(3细节描写(1分),描写了主人公悲愤交加,只能捻动琵琶,弹一首悲歌寄托情怀的情景(1分);呼应“悲”“愁”“肠断”(1分);将强烈的悲痛表达得委婉含蓄,动人心怀(1分)。

【参考解析】
(1)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这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长夜漫漫,角声时起。

从意象上来看,上片选择了“官舍”“月”“角声”等景物营造了阴森恐怖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衬托出了作者的心情。

(2)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

“官舍”,本指衙门和官吏的住宅,这里指作者在大都的住所,诗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

由注释可知,此词做于作者随同太皇太后被元兵遣送到大都的时候,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

“南北各天涯”。

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

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黄花,乃菊花,重阳节时菊花已盛。

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嫔妃宫娥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如今国破家亡,不能像往年那样了,即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也是强颜欢笑。

表达出诗人对家乡对故国沦陷的痛苦和思念。

(3)“和泪捻琵琶”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诗人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

从结构上来看,呼应了上文的“悲”“愁”“肠断”,从手法上来看,“和泪”“捻”是细节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1、(1)还寝梦佳期(2)竹喧归浣女(3)莫使金樽空对月(4)也无风雨也无晴
(5)拣尽寒枝不可栖(6)满城风絮(7)八千里路云和月(8)零落成泥碾作尘
12、①“父亲”耳聋后,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不再和“母亲”争吵,性格也温和了许多;②“母亲”在
“父亲”耳聋后“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更多谦让;③“我们”在“父亲”耳聋后对“父亲”包容和体谅。

(每点2分)
13、①互相体贴、迁就;②相知相守、心意相通;③体谅牵挂儿女(答对1点得1分,2点得2分,答满3点得4
分)
14、①“父亲”耳聋,“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见,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

②“父亲”不想让“我们”挂念,无
论“我”说什么他都回答同样的话,所以“我”什么都不用说。

③我怀有对父母的理解与歉疚,什么都说不出。

(或“表达了我对父母的深刻理解与歉疚。

”)(答对两点即可)
15、①“父亲的电话”是全文线索,全文围绕父亲接电话展开,点明了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