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南唐后主李煜其人其词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成教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南唐后主李煜其人其词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 指导教师 **** 学员姓名 **** 学号 ****
二0一0年十月十五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中文) (1)
摘要关键词(英文) (2)
引言 (3)
一、李煜——悲剧皇帝 (3)
二、从人生的变迁看李煜词风的转变 (5)
三、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10)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3)
****学院论文写作提纲
浅谈南唐后主李煜其人其词
内容摘要: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的词,优美婉转,含蓄中凭添了几许忧愁、无奈,记录着他的欢乐,倾诉着他的悲哀,是最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他的词不加雕琢,写得非常真实、具体、率真,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珍贵的遗产之一。

关键词:
李煜;真实率真;愁绪;离别
Discusses the Southern Tang emperor Li Yu and His word Abstract:
Wang Guowei, "Human World" says, "words to the beginning of Li Yu and great vision, emotion, then deep, then change the words of the workers Ling words for the literati." Li Yu's words, beautiful mellowed, implicit in the tales a dash of sadness, helplessness, a record of his joy, the sorrow of his talk is the most natural expression of real feelings. His words do not add polish, written in a very real, specific, straightforward, and his living condition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factors and literature melting the word aloof from the world of its art style, is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culture in one of the precious heritage.
Key words:
Li Yu; the real Frank;melancholy; separation
引言
李煜是公认的五代词人的颠峰,他与北宋词人柳永苏轼,南宋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形成了词的历史上的三座高峰。

细数我国历代君主,
能文者众,但诗词作品能流传后代的则寥寥无几。

清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共达43392首,一人可敌全唐诗48900首,以诗的数量来说堪称举世“诗帝”,然而时至今天,竟无一首传世。

而一千年前在位仅15载的南唐后主李煜,一生只写了三十五首阕词,却能流传千古,这不是异数,而的确都是至情至性之作,动人心弦,流芳百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几乎人人都能传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个个皆知。

一、李煜——悲剧皇帝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

李煜出生在了一个帝王之家,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还会点武艺。

李煜不适合做皇帝,正如宋朝的徽宗。

他也无意于皇位,但命运却偏偏钟情于他,虽然他有六个哥哥,但他们不是夭折,就是病死。

就这样,不想作皇帝的李煜,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在没有接受任何政治培训的条件下,登上了大位。

此时的南唐岌岌可危,这“危”在他父亲李璟在位时就已出现。

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对宋称臣,颓势已就,无法挽回。

而李璟也不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种,喜欢摆弄文字,从他现存的四首词中,可以看出危机已很严重,故字里行间除了“愁”,便是“恨”。

然而,有着一副纤弱柔肠,习惯吟风弄月的李煜,如何能整军治国?他想复兴国家,只可惜能力不济,于是整日与莺歌燕舞,琴棋书画为伴,在对宋的委曲求全中度过了十五年的帝王生活。

宋灭南唐后,被封为违命侯。

“此时朝夕只以泪洗面”,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作为悲
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

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是何等的悲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又是何等的凄凉……两年的囚徒生活,李煜是在泪雨与愁雾中度过,到了他的《虞美人》一下子将家“愁”国“恨”推到了顶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不愿意了,于是在他四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命其大儿子楚王元佐送去放有“牵机药”的寿酒,把他送上不归路。

我们可以想见李煜颤微微的举起酒杯时那写在脸上的无奈的表情,他是不是有些后悔,他一定还有好多的话要说,还有好多的情要诉,可……他于是猛然举起了酒杯,在极度痛苦中,结束了他的“愁”,他的“恨”。

短短的两载时光,李煜的文学天才得到了最彻底的释放,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以说李后主是老天开的一个玩笑,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也许真能成为一代词宗,可老天偏偏使他成为了皇帝,而且是一个亡国的败家子。

但无论怎么说,李煜总有他的特别之处。

政治家称其为落孱之君,
历史学家称其为末路之王,小说家说他是风情万种,文学家说他是绝代词人。

二、从人生的变迁看李煜词风的转变
974年秋,宋军攻破金陵,南唐灭亡,作为皇帝的李煜离开了我们,然而作为词人的他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我们可以将974年作为李煜词创作的分水岭,而将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创作----绮丽奢华,流露命运哀愁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

虽然,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但是也有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他的“愁绪”在这些作品中已经出见端倪。

自小生活在皇宫的李煜,更比一般人更早懂得爱恨情愁。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皇子在这里鲜活成一首首爱情小令——一种并非只为美丽的流动所陶醉,而是灌输入人生的感觉,又报偿以文化精气的大融注。

从少年便对词充满灵性的皇子,因这灵性的催动和包围所哼起来的爱情小令,自然充满了无限感动。

李煜是个浪漫多情的人: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谢新恩》)櫻花随春去而掉落满地,但相思却依然恼人,台阶前的明月高挂,照着坐卧在象牙床而斜倚薰笼的愁人儿,但只令
人愁上加愁,就好像去年的今日一样。

佳人只因相思苦而无心整理散乱的头发,而脸色也显得憔悴无光彩,泪沾湿了衣裳,却无人怜爱,唉!有谁能了解相思的滋味呢?夜晚,帘外的芭蕉在雨声中又奏响了催人泪下的情曲,他的思念便流成一首美丽的《长相思》:云一朵,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长相思》)通过这些看出,李煜即便处在甜蜜的爱情里,他的词也会透着一种凄楚,一种哀愁。

这与他从小在皇宫长大不无关系。

他看者南唐的日益衰败,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助而又柔弱的他只有将感情寄托于外物或者外人。

他将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恋人身上。

他逃避着父皇留下的烂摊子,一心扎身于温柔乡中。

而他生来又是多愁善感的,他留恋于眼前的美好更怕失去。

爱情,为他筑就了心灵的乐园,只要有娥皇的相伴,有文化的围绕,他的人生就得到满足。

而他的词中流露出的哀愁,正是怕这种满足与美好转瞬即逝。

这期间他的词大多辞藻华丽,不甚成熟,所忧愁的也不过是情爱之事。

虽然写爱的作品很多,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名句以此来描写爱的坚贞,但李煜前期的香艳风流篇却又不如李商隐深刻,崇高。

再说到精神呢,可以想见,一个说话不算话,宁愿做臣虏的君王会有什么崇高的精神?对大好河山,他很爱,却无能为力,拱手让人;对于黎民百姓,他根本顾及不到,在他心中没有帝王应尽的责任,没有人民疾苦,大概只有贪图享乐吧!对于自己他大有自欺欺人的倾向,何来精神呢?于是,我认为后主前期作品中无精神可言,除了在艺术上的成就,其他就不值一提了。

(二)后期创作----哀怨缠绵,尽抒亡国家恨
随着娥皇、母亲的相继离去,李煜开始将自己的心寄托于国家,而当时的南唐、荆南:亡了;后蜀:败了;国库:空了。

奋起挽回国运颓势,做一个角逐于五代十国的霸王?不能。

他,只是一介书生,风流文人。

于是,他想到了佛祖。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李煜,这一生中经历过悲喜两重天生活的人,在尽享宫廷的奢靡后,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困难、最耻辱的日子。

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更是他诗词创作的巅峰时刻。

李煜当上偏安皇帝,开始写心情沉痛的离愁别恨,由对外界事物的描绘转入内心情感的表白,抒写孤独、惆怅和无奈等难以明言而又牵肠挂肚的茫然心绪和抑郁情怀,显得格外沉痛。

南唐亡国后,李煜的词总散发出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愁。

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到“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直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那埋藏心中的滚滚愁绪,正如奔流才春水一发不可收。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李煜入宋后在汴梁写下了这首词。

此时的李后主是经历大苦恼、大伤痛的伤心人,所作之词,都是用泪水写成的。

此词写梦归故国和梦醒后的悲哀,字字句句都凝着血泪。

被俘入宋以后,李后主已深刻地意
识到人生难免痛苦,但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独有自己这么不幸悲惨?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自酿苦酒?他似乎没有思考,至少在词中,他对自己的人生痛苦,既不埋怨,也不控诉,又不忏悔,只是一味地呻吟。

后主晚期的词作,就像是一杯杯浓浓的毫无杂质的苦酒。

梦,常常是现实的替代性补偿,现实中无法回归故国,只好在梦中回归。

然而美梦短暂而虚幻,一梦醒来,更加深了失落的痛楚。

梦既不长,转而追忆欢乐的往事,而往事已成空,追忆过后又是深深的失望。

后主真是好痛苦啊!
国破离家,被禁汴京的南唐后主李煜诉出了亡国、离家之愁:“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写到离愁,往往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或写愁之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么到底是何滋味呢?词中并未点名,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这种独特而真切的感觉,可谓是味在咸酸之外,但却根植于人们的内心,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共鸣。

“剪不断,理还乱”,是以丝喻愁。

各种感情思绪缠绕在一起,使词人无法用正常的思维审视人间万物,只能任凭一股离愁别绪来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所以才“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恰当地表达了这种一时间莫可名状的惆怅迷惘之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已经没有眼泪,泪水早已在漫长的独居生活中磨失了。

不能反抗,无力反抗,李煜已学会将感情深埋心中,不显露一点点。

寂寞清冷的日子里,是什么,在支撑着生的信念呵!当女英泪流不止,哭着倒在他的怀中的时候,当自己的旧臣徐铉奉着赵家帝王的旨令来看他的时候,当他在明德楼下强忍着泪水的时候,惟一伴着他度过漫漫长夜的,只有词,这令他沉醉误国又在他孤苦无助时默默伴着他的词啊!满腔的愁绪此时已到及至,它随着一江春水奔流而出,饱含了后主的郁积,怨怒与撕心裂肺的痛。

“春花秋月”何时才是尽头?春花是明艳的,秋月是莹朗的,可在他眼中,这都是应当诅咒的,他希望这种日子结束,这种诅咒是一种激奋之言,在极度的厌恶和怨恨之中。

“不堪回首”一则是故国山河破碎的不堪回首,二则是自己悔恨的不堪回首。

这不堪回首中,有哀怨,有悔恨,有痛心,正因为如此,才易产生最强烈的感染,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雕栏玉砌应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后主用生命换来的佳句。

自问,自答,生动。

一个鲜明的比喻:愁如春水,顿见滔滔不绝之势。

一个“恰”字,烘托出这滔滔不绝的气势,使之不断上涨的形势,极富动感,而“向东流”,又使那滔滔不绝之势尽现纸上。

虽然这两句似乎常白之话,可是却意味深长。

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豪迈正是李煜词中少有的。

而且在这首词中,我看见了一个新的李煜,他虽然愁苦万分,可是他已经会用心去怀念故乡,更难得的是他会为自己过去之情就足可看出,他已经成熟多了。

三年的亡国经历,使他改变了去多,无心去写那风花雪月,无心去吟风弄月,无心去求神拜佛了。

这对李煜而言已经是
一种很大的进步了。

但如果一谈到精神,我们的后主还是缺了很多,他的思想虽然重生,学会了珍惜快乐时光。

可是他仍旧是李后主,他的脑袋中帝王生活是主流,人民是支流,因为他的思想还有着时代的局限性,这是客观的。

三、李煜词的艺术魅力
(一)寄意深远,感人至深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其血写下的书。

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苏鲁支语录》)。

这就是说只有作家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家情感的最真流露,才会使其作品真实感人,才能打动读者。

而“后主词真所为以血写书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李煜被囚后屈辱的生活使他体味到常人所体味不到的那种生活滋味,这就使他把悲伤表现得分外真切,格外沉重,进而在感情上震撼读者扣人心弦。

我们来看其千古绝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综观全词,完全是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词中充满悲恨激楚的感伤色彩。

其感情是那样的纯真而深挚,又是那样的强烈而浓厚,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直抒亡国之恨,真可谓史所罕见。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这首词便是这样的不朽作品。

李煜的《相见欢》、《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等,哪首词不是他用心写成的血泪文字呢?袁枚说得好:“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随园诗话》),李煜的词便是出自赤子之心。

(二)白描手法、率直纯真
李煜的为人是不假雕饰的,他的词风也恰如其人,以纵情任性、自然率真见长。

清周济《介存论词杂著》曾以“粗头乱服,不掩国色。

”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李煜词的风格。

王国维《人间词话》更以“神秀”二字来概括李煜词的特色,都是很精辟的。

李煜的这种词风一直贯穿在他整个创作历程中。

他前期词的创作摈弃了“花间词”浓艳纤巧的作风,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生动鲜明的形象,抒写真率真实的情感。

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他和小周幽会后,真率的写出了“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的词句,表现得那样纯真和无所顾忌。

后期的词往往以白描取胜,纯任性灵、直抒胸臆。

那种追怀往事的身悲巨痛,那股怀念故国的长恨浓愁,那份体悟人生的大彻大悟,一切多仿佛是从心腑流淌而出,那样自然真率而有真挚感人。

如他坦率的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自成一种风格。

(三)形象鲜明,高度概括
李煜词就是善于塑造形象的,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了一定的现实生活。

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塑造了一个少女形象,
她多情而大胆,为了爱,她做出了封建礼教所不容许的行为。

“手提金缕鞋”的形象,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李煜的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一些看来似乎简单的句子里却含有丰富的内容。

它概括了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等。

人们从这些共同事物中容易引起共鸣,或者也有类似遭遇的人,又凭借他的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了。

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这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词,这种思想感情就带有很大的普遍性。

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概括了多少他乡做客人的共同感受。

最后一句“天上人间”,高度概括了后主今昔生活的对比。

在对李煜及其词的研究中,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能以真挚的态度面对人生,表达出生命个体赤足踏过人生长河时的心灵感受。

他的欢乐、他的忧伤,当他面对清纯人生的天真与惬意,当他被激流冲刷时的惶惑与悲哀,词人的这些感受,在他的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人们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一颗真诚的心的跳动,给人们一份欣喜、一份沉思、一份美的感悟。

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词的情感基调都有着一抹抹不去的哀愁。

从青年时期的情愁到国势衰落再到亡国后内心的悲楚,他的词永远与他内心的感受形影不离。

他从着人类共有的情素里舀水。

它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

它感慨深沉,意境扩大,超过了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的开山。

这真是用血泪写成的词。

他的感情从最欢乐到最痛苦,他的才华又能把感情尽情发挥出来,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遗产。

结束语
李煜的词之所以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我认为主要在于真实。

他的词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这一点在后期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

这就是李煜,一代词人李煜。

作为一国之君,亡国时,左右思量,最终没有以身殉国;结果沦为阶下囚,却把他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成了词的绝唱,用单纯明净而颇富意味的词语,用真实生活与真率情感千锤百炼的结晶,成就了他一生的献祭。

功名都随流水去,惟有词传世……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吉林文史出版,2001
[2]勾承益.宋词感悟[J].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1)
[2]李煜.李煜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姚敏.独自莫凭栏词话南唐后主李煜[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5]张旭泉.李煜精品词鉴赏[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6]樊维纲、徐枫,李煜词艺术魅力探微[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89.7,149
[7]田居俭.李煜传[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