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试卷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呜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3.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
4.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5.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6.《耕织图·耕图》是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嘉许,右
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7.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
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8.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③男耕女织④以土地国有制为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这一局面是在
A.南宋时期B.元朝统一后C.明代后期D.清朝前期
10.桑弘羊《盐铁论·水旱篇》:“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田,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

”“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柔刚和,器用便。

”这一论述反映了
①铁农具的制造分为私人和官府②私人制造的铁农具质量较差③官府所制铁农具因官吏指导,工匠细致操作质量较好④铁器生产基本被官府垄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元代将金线织入锦中使其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丝绸纹样继承了两宋风格,融入蒙古与西亚文化特色,纺织技术有了创新和发展,织缎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形成元代丝织业这一特色的原因有
①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②元朝统一中国③丝织工匠对技术的创新发展④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推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

由此可以推断
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
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13.《荀子·王制》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工匠,不可能
①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②按生产件数领取工资③在白瓷器皿上雕琢美丽图案④有选择雇主的自主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4.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咸阳等城市呈现“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的景象,材料说明了这些地区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 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C.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15.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 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B. 手工工场兴起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16.《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7.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对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这种思想建立在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叶适对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③这种思想反映了商人的利益与愿望④叶适的思想对朝廷产生了巨大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的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19.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20.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大陆及北非等地,总之是不出世界某一局部。

造成上述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C. 当时世界各地大体还处于相互隔绝状态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21.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在西方人看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是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②传播天主教③掠夺金银财富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
22.18世纪,西方人所谓“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资本积累方式。

“乌木”是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2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

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

下列说法最确切的的是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4.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说明了
A.蒸汽机的使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B.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C.蒸汽动力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D.蒸汽动力带来了交通运输革命
2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26.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7.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8.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29.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30.“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1.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由此不能得出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2.《走西口》是继《乔家大院》后又一部登陆央视的晋商题材的作品,使晋商再次成为热点。

下列对晋商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白银广泛流通为条件B.具有地域性
C.政府大力支持D.以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33.(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毕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D.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34.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如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

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这说明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5.光绪朝《周庄镇志》载:“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

盖与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

”“田底”和“田面”的实质是
A.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B.佃农和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C.封建官府防止土地兼并的措施D.封建农庄经营
36.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

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37.右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

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线
A .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B .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C .是反映当时欧洲市景的一手史料
D .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 3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汤因比指出:除非把英国看作是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和其他国家相联系的一员,……否则就难以清楚理解英国史。

上述材料说明两人研究历史的角度是 A .文明史观 B .全球史观 C .社会史观 D .近代化史观 39.2009年10月,中国货轮“德新海”号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遭遇索马里海盗袭击有人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也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40年份 农林渔牧 工矿建筑 商业运输 地产房租 1688年 1930 990 560 250 1831年 7950 11710 5900 2200 据上表,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 B .光荣革命 C .圈地运动 D .海外殖民 高 一 阶 段 性 模 块 检 测 历 史 试 题 2015.4 第II 卷 (非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2分,27题16分,28题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juan :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擅自《大清会典》 (1)依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3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3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

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

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

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5分)
材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2)从材料二中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之世,徽商会遇
到哪些发展障碍?(5分)
材料三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苏州风俗考》: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

此辈衣食无所矣。


(3)材料三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6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
数的比例(%)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
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
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
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9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是以迅速消灭森林为代价的。

图中几位伐
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
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
因。

(2分)
010203040501801年1851年1901年
农业工业服务业座号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

(2分)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何启示?(2分)
第二种:从事封建地租剥削(1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28.(12分)
(1)变化趋势:农业就业人数高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到后来大大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

(2分)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圈地运动。

(2分)
(2)变化趋势:1870年以前英国领先世界,1870年以后美国和德国超过英国,1900年分列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2分)
主要原因:英国世界领先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2分)
(3)评价: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社会问题。

(2分)
启示:重视科技创新;注意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