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实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保实习报告
篇一:植保专业实习报告
植保专业实习报告
摘要专业实习是植保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
金河口自然保护区的实习和西金河口村的家访,都为我们掌握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未来更好的回馈农村,服务农民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字西金河口村病害昆虫农家调查三农
XX年9月2日,在徐老师等4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10级植保专业的一行人向河北蔚县金河口自然保护站进发,开始为期5天的小学期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跟随老师在果树园,水稻田,玉米地认识辨别植物昆虫种类,观察调查病虫害情况;组队深入农家采访,询问了解当地农民基本情况;到金河口景区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风光,了解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勇攀西台,与同学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挑战困难,克服恐惧,超越自我。
一.实习目的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拥有渊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应具备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
而作为一名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更不能局限于了解掌握课本内容,更要具有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能力。
而
小学期实习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结合的平台。
通过专业实习,
1.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了对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形态结构、分类地位、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了解。
2.通过农家家访,深入农民生活,了解“三农”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
3.进一步了解昆虫或微生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4.掌握昆虫标本和病害标本的采集、处理、鉴定分类和储存等科学研究方法。
5.与同学建立深厚友谊,培养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实习地概况
蔚县金河口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第一高峰小五台山脚下,面积33万亩,是北京周围仅有的一处原始森林。
金河口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涿鹿县与蔚县交界处,属于太行山余脉,金河口森林公园是动植物的王国,是河北省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森林覆盖率大,植被茂盛,昆虫种类繁多,对于植保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实习基地。
三.病害认识
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间地头对各种作物进行病虫害调
查,观察认识各种昆虫形态特征,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病虫害症状与实际发病情况进行联系对比,加深了对病虫害的了解。
(一)玉米
1.玉米瘤黑粉(图1,图2)
(图1)(图2)
(1)症状: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
病组织肿大成瘤(淀粉沉积)。
病瘤表面由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
(2)发病规律: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粪肥、种子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以双核菌丝侵染寄主。
冬孢子也可直接萌发产生侵染丝侵入玉米。
发病的病瘤内部产生大量黑粉状冬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玉米抽穗前后为发病盛期。
(3)防治方法:抗病品种为中心,控制菌源为关键,化防为辅a.种植抗病品种;
b.消灭侵染菌源
c.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d.种子处理
e.化学防治
2.蝗虫(图3)
(图3)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者黄褐色,咀嚼式口器,不完全变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因为蝗虫喜欢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蔚县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
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发生频繁,尤以夏旱最为严重。
因此,为蝗虫的大面积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玉米大斑病(图4)
(图4)(图5)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
大型梭形病斑。
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
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厚垣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能带少量病
菌。
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
利于病害发展。
(3)防治方法: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适时早播,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实行轮作),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4.金龟子(图5)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7-24毫米,宽9-12毫米,椭圆形,具古铜或青铜色光泽,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
鞘翅宽大,近长方形,遍布粗大刻点,白绒斑多为横向波浪形。
(2)为害症状:以成虫取食玉米花丝,多在玉米吐丝授粉期至灌浆初期危害,也有的在玉米灌浆盛期啃食玉米籽粒。
成虫聚集在玉米雌穗上,从穗轴顶花丝处开始,逐渐钻进包叶内。
被害玉米穗花丝脱落,籽粒被食,严重减产,且害虫排出的粪便污染下部叶片,影响光合作用。
(3)生活习性:年发生1代,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6-7月为发生盛期。
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对酒醋味有趋性。
幼虫(蛴螬)多以腐败物为食,以背着地行进。
(4)防治方法:
a.农业防治:管理好农家肥和秸秆等有机质;合理密植;
捡拾幼虫;诱杀、捕杀成虫。
b.药剂防治[1]
(二)水稻——稻蝗(图6)
(图6)
(1)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都吃食稻叶,轻的造成缺刻,严重的吃光全叶;穗期,会咬伤、咬断穗颈,咬坏谷粒,形成白穗、秕谷和缺粒等
(2)发病特点:北方—年1代,南方2代。
以卵在土中越冬。
卵产于田埂、沟边、湖边以及荒草地和堤岸等潮湿、疏松的表土中,深约1.2~L 6厘米。
产卵一般低湿地比高燥处多,草地比无草地多,杂草丛生处比稀草处多,砂质土比
粘质土多。
若虫,初孵时先集中在杂草或田边稻株上取食,3龄后活动力增强,向田中迁移为害。
(3)防治方法:
a.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
b.保护天敌
c.化学防治:稻蝗三龄前群集取食杂草幼嫩叶时,集中连片大面积防治。
[2]
(三)海棠——白粉病(图7)
(图7)
(1)症状:该病主要侵染植株的叶片、茎、叶柄及花。
感病部位形成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病斑上布满白色粉状霉层。
病害发生严重时,感病组织逐渐坏死。
(2)发病规律:所有秋海棠种及杂交种几乎都能被侵染,但不同品种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
在病害的发生发展中温度比湿度更重要。
在冷凉气候下,阴湿地种植的秋海棠发病重。
该病在春秋两季发病重,夏季高温时,病害受到抑制。
(3)防治方法: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
(四)杏树——杏疔病(图8)
篇二:植保实习报告
植保专业实习报告
摘要专业实习是植保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
系实践的平台。
金河口自然保护区的实习和西金河口村的家访,都为我们掌握专业知识,学
以致用,未来更好的回馈农村,服务农民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字西金河口村病害昆虫农家调查三农 XX年9月2日,在徐老师等4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10级植保专业的一行人向河北
蔚县金河口自然保护站进发,开始为期5天的小学期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跟随老师在
果树园,水稻田,玉米地认识辨别植物昆虫种类,观察
调查病虫害情况;组队深入农家采
访,询问了解当地农民基本情况;到金河口景区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风光,了解认
识生物的多样性;勇攀西台,与同学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挑战困难,克服恐惧,超越自我。
一.实习目的
1.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了对常见农作物病虫害
的种类、形态结构、分类地位、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了解。
2.通过农家家访,深入农民生活,了解“三农”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
3.进一步了解昆虫或微生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
要性,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4.掌握昆虫标本和病害标本的采集、处理、鉴定分类和储存等科学研究方法。
5.与同学建立深厚友谊,培养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实习地概况
蔚县金河口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第一高峰小五台山脚下,面积33万亩,是北京周围仅有
的一处原始森林。
金河口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涿鹿县与蔚县交界处,属于太行山余脉,金河
口森林公园是动植物的王国,是河北省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森林覆盖率大,植被茂盛,昆虫
种类繁多,对于植保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实习基地。
三.病害认识
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田间地头对各种作物进行病虫害调查,观察认识各种昆虫形态特征,
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病虫害症状与实际发病情况进行联系对比,加深了对病虫害的了解。
(一)玉米
1.玉米瘤黑粉(图1,图2)(图1)(图2)
(1)症状: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
病组织肿大成瘤(淀
粉沉积)。
病瘤表面由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
粉末。
(2)发病规律: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粪肥、种子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
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以双核菌丝侵染寄主。
冬孢子也可直接萌发产生侵染丝侵入玉
米。
发病的病瘤内部产生大量黑粉状冬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玉米抽穗前后为发
病盛期。
(3)防治方法:抗病品种为中心,控制菌源为关键,化防为辅a.种植抗病品种; b.消灭侵染菌源
c.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在病瘤成熟破
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d.种子处理
e.化学防治
2.蝗虫(图3)(图3)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者黄褐色,咀
嚼式口器,不完全变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
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因为蝗虫喜欢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
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
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蔚县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于
夏季。
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发生频繁,尤以夏旱最为严重。
因此,为蝗虫的大面积发
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玉米大斑病(图4)(图4)(图5)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
大型梭形病斑。
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
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
严
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厚垣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
侵染源,种子能带少量病菌。
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
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
(3)防治方法: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适时早播,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
作,实行轮作),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4.金龟子(图5)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7-24毫米,宽9-12毫米,椭圆形,具古铜或青铜色光泽,
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
鞘翅宽大,近长方形,遍布粗大刻点,白绒斑多为横向波浪形。
(2)为害症状:以成虫取食玉米花丝,多在玉米吐丝授粉期至灌浆初期危害,也有的在
玉米灌浆盛期啃食玉米籽粒。
成虫聚集在玉米雌穗上,从穗轴顶花丝处开始,逐渐钻进包叶
内。
被害玉米穗花丝脱落,籽粒被食,严重减产,且害虫排出的粪便污染下部叶片,影响光
合作用。
(3)生活习性:年发生1代,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6-7月为发生盛期。
成虫白天
活动,有假死性,对酒醋味有趋性。
幼虫(蛴螬)多以腐败物为食,以背着地行进。
(4)防治方法:
a.农业防治:管理好农家肥和秸秆等有机质;合理密植;捡拾幼虫;诱杀、捕杀成虫。
b.药剂防治[1]
(二)水稻——稻蝗(图6)(图6)
(1)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都吃食稻叶,轻的造成缺刻,严重的吃光全叶;穗期,会咬
伤、咬断穗颈,咬坏谷粒,形成白穗、秕谷和缺粒等
(2)发病特点:北方—年1代,南方2代。
以卵在土中越冬。
卵产于田埂、沟边、湖边以
及荒草地和堤岸等潮湿、疏松的表土中,深约1.2~l 6厘米。
产卵一般低湿地比高燥处多,
草地比无草地多,杂草丛生处比稀草处多,砂质土比粘质土多。
若虫,初孵时先集中在杂草或田边稻株上取食,3
龄后活动力增强,向田中
迁移为害。
(3)防治方法:
a.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
b.保护天敌
c.化学防治:稻蝗三龄前群集取食杂草幼嫩叶时,集中连片大面积防治。
[2]
(三)海棠——白粉病(图7)(图7)
(1)症状:该病主要侵染植株的叶片、茎、叶柄及花。
感病部位形成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
病斑上布满白色粉状霉层。
病害发生严重时,感病组织逐渐坏死。
(2)发病规律:所有秋海棠种及杂交种几乎都能被侵染,但不同品种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
在病害的发生发展中温度比湿度更重要。
在冷凉气候下,阴湿地种植的秋海棠发病重。
该病
在春秋两季发病重,夏季高温时,病害受到抑制。
(3)防治方法: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
(四)杏树——杏疔病(图8)篇二:植物保护学实习报告植物保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田间采集标本,认识植物病害症状以及各种昆
虫习性和特征。
2、学习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和病原鉴定方法。
3、学习昆虫的捕捉,昆虫标本制作,以及昆虫种类划分
3、学习植物病害,昆虫习性的调查方法。
二、实习地点
鹤壁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东校区,河南科技学院校园,新乡医学院北校区,实验楼标
本室,教室。
三、实习工具
捕虫一个,整理箱一个,毒气瓶一个,剪刀一把,指形管若干,镊子两个,显微镜一
个。
四、实习内容:
昆虫:
玉米螟:玉米螟(pyraustanubilalis,hubern)是玉米的主要虫害。
主要分布于北京、东
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
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
玉米最重叶片长大后会出现整齐的小孔。
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
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
棉铃虫: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夜蛾科铃夜蛾属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
铃期的大害虫。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
黄河流域棉
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
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
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
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甘薯麦蛾:昆虫名,为鳞翅目,麦蛾科。
分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
以幼
虫吐丝卷叶危害,幼虫啃食叶片、幼芽、嫩茎、嫩梢,或把叶卷起咬成孔洞,发生严重时仅
残留叶脉。
甜菜夜蛾:甜菜夜蛾(beet armyworm)学名spodopteraexigua hiibner俗称白菜褐夜
蛾,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以危害蔬菜为主的杂食性
害虫。
对大葱、甘蓝、大白菜、芹菜、菜花、胡萝卜、芦笋、蕹菜、苋菜、辣椒、豇豆、花
椰菜、茄子、芥兰、番茄、菜心、小白菜、青花菜、菠菜、萝卜等蔬菜都有危害。
瓢虫:瓢
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
英文名ladybugs里的“lady”一般被认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圣母玛利亚。
全世界有超
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菜蛾:菜蛾,亦称钻石背蛾。
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昆虫,学名
plutellamaculipennis. 成蛾翅展15mm(吋)。
前翅具波纹状白色放射式条纹,条纹前区
褐色,後区奶油色。
休息时稍似衣蛾,但将翅褶叠在腹部背面呈帐篷状。
胸部上面有明显的
灰色钻石形花纹。
幼虫在植物叶面织一丝质帐幕以藏身。
对世界各地的白菜及近缘菜蔬为害
颇大。
蝗虫: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
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
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
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
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蟋蟀: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
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触角细长。
咀嚼式口器。
有的
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各足跗节3节,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
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
作物害虫。
种类很多,农业作物造成危害的有10余种。
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
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尤为重要。
均以幼虫为害。
寄主和为害对象有棉、玉米、
高粱、粟、麦类、薯类、豆类、麻类、苜蓿、烟草、甜菜、油菜、瓜类以及多种蔬菜等。
药
用植物、牧草和林木苗圃的实生幼苗也常受害。
多种杂草常为其重要寄主。
蠼螋:别称:夹板子、剪指甲虫、夹板虫、或剪刀虫、耳夹子虫、二母夹子一种杂食性昆虫。
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
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喜欢潮湿阴暗的
环境。
金针虫:金针虫(elateridae)是叩头虫的幼虫,危害植物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
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取食烟
草的有很多种。
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
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
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
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
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步甲:步甲:拉丁名成为carabidae;carabid beetles;ground beetle,鞘翅目肉食
亚目步甲科昆虫的通称。
世界已知约万种,中国约800种以上。
步甲科种的分布极广,
大多为捕食性昆虫。
桃柱螟:昆虫名,属鳞翅目,蠹蛾科。
是石榴一大害虫,除为害石榴外,还蛀食桃、杏、
李、梅、梨、柿果、板栗、柑桔等果实,亦为害向日葵、玉米、高粱等粮、油作物。
初孵幼
虫在萼筒内或果面啃食果皮组织,二龄后蛀入果内食害幼嫩籽粒,蛀孔外围堆积有大量虫粪。
幼虫取食时,始终将身体隐藏在用丝联结的虫粪残渣物下面。
病害描述:根瘤病:校园内柳树上有此病症。
根瘤病病菌寄主范围相当广泛,至少可感
染138科588属1193种以上的植物,主要以感染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为主,但也感染少
数的被子植物中之单子叶植物及裸子植物,其中较具经
济重要性的寄主有桃、梨、苹果、杏、
葡萄等果树类,菊花、玫瑰等观赏作物,以及松、桦木、白杨等森林植物。
患有肿瘤的树虽
然不一定会死亡,若是发生在幼苗时会发生矮化、发育不良等症状,常伴随著叶片掉光的现
象,更甚则会枯死,造成产量减少及经济上的损失。
而若是发生在大树时,虽不致造成发育
不良等症状,但常会造成树势衰弱,易造成其他树木病虫害的侵入。
白粉病:校园内大叶黄杨叶子,牵牛花叶子,南瓜叶子均有此症状。
白粉病,自幼苗到
抽穗均可发病。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
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
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
片背面比正面多。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
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黑斑病:校园内次病常见于月季,棉花等。
黑斑病亦作blackspot。
乌头、紫菀、仙人
掌、翠雀、榆、赤莲、番樱桃、一枝黄花、冬青、飞燕草、木藜芦、兰、报春、悬钩子、蔷
薇及甜菜的普通病害。
由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
及多腔菌属(asterina)、星盾炱属
(asterinella)、小星盾炱属(asteroma)、星壳孢属(diplotheca)、小丛壳属(glomerella)、
日规壳属(gnomonia)、裂盾菌属(microthyriella)、扁壳黴属(placosphaeria)及疵黴属
(stigmea)许多种真菌所引致。
侵染发生在潮湿季节,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叶斑,有时发
生在叶柄、茎和花部。
叶、叶柄、嫩枝、花梗和幼果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
症状有两
种类型: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
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
后期病斑上散生黑
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
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
如月季黑斑病。
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
色霉状物,即病
黑粉病:校园内常见于狗牙根,田地里常见于玉米。
为害症状: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病害,
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等均可受害。
病组织肿大成菌瘿,所以又叫瘤黑粉病,菌瘿外包有一层薄
膜,初为白色或淡
紫红色,逐渐变为灰黑色,内部充满黑粉。
叶片上病瘤分布在叶基部中脉两侧或叶鞘上,病
瘤小而多,常密集成串或咸堆,病部肿厚突起成泡状,其反面略凹入。
茎秆上的病瘤一般发
生在各节的基部,病瘤大小不等,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
雄穗受害,部分小花长出囊状
或角状小病瘤,一个雄穗上可长出1、0多个病瘤。
果穗受害一般发生在穗上部;通常为部分
果穗受害,仍能结出一部分籽粒,但也有全穗受害而成为一个大病瘤。
如果整个果穗受害变成病瘤,要注意与丝黑穗病区别:黑粉
病的病瘤外有一层薄膜、发亮,成熟前薄膜破裂,呈湿腐状,轻压常有水液流出;而丝黑穗
病不成瘤状、干燥。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瘤内的黑粉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茶褐色,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密生
刺状突起,,萌发产生孢子,其上生担孢子(小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入侵玉米。
厚垣孢子没有休眠期,干燥孢子可存活较长时间。
孢子萌发适
温26~30℃,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厚垣孢子,无论在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