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游艺约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熙载《游艺约言》
刘熙载(1813--1881)清文学家。
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
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
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
他是我国十九世纪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
有“东方黑格尔”之誉。
刘熙载的著作有《艺概》、《昨非集》、《四音定切》、《说文双声》、《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
其中以《艺概》最为著名,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论著作。
游艺约言清
刘熙载
1、文不本于心性,有文之耻甚于无文。
2、徐季海论书,以为亚于文章。
余谓文章取示己志,书诚如是,则亦何亚之有?
3、文,心学也。
心当有余于文,不可使文余于心。
4、文章、书法皆有乾坤之别:乾变化,坤安贞也。
5、琴家诸手法,“吟”为最妙,为其不尽也;诗文亦均以之。
6、诗中有诗,文中有文,真也。
诗莫作诗解,文莫作文解,寓也。
7、英雄出语多本色,辛稼轩词于是可尚。
8、不论书、画、文章,须以无欲而静为主。
9、善文者,内出而无穷;不善文者,外挹而有限。
10、辞必己出,书、画亦当然。
11、怀素书,笔笔现清凉世界。
12、悟有顿、渐。
学书从摹古人得者,渐也;从观物得者,顿也。
13、文章家知尚见解,尚议论,而不以虚见解、虚议论为戒,则虽实多虚少且以害事,况实少虚多乎!
14、《记》言后稷“其辞恭,其欲俭”。
后世讲文度、文品者,可以思矣。
15、文求自慊,非以慊人。
然人心之同,卒亦不出自慊之外。
陶渊明文“示己志”,所以人多好之。
16、文莫贵于深造自得。
深造,人之尽也;自得,天之道也。
17、真古无托,托古之意即俗也。
真美无饰,饰美之意即丑也。
18、学文学书,皆有古有俗语。
凡所贵于古者,为其无欲也。
若借古要誉,是其欲显。
然视出于俗语者,其俗尢甚!
19、修辞有“修洁”之“修”,有“修饰”之“修”。
“洁”者修之极,“饰”者洁之贼也。
20、书有分数,非难;有无分数之分数,为难。
21、高山深林,望之无极,探之无尽:书不臻此境,未善也。
22、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
23、书要韧而愈劲,峻而愈韵。
24、《老子》有“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言。
禅家有“剥蕉心”之喻。
书得此意,尘俗何从犯其笔端!
25、诗有两种,可为:一雄深雅健,一纯古澹泊。
26、无为之境,书家最不易到;如到,便是达天。
27、书有骨重神寒之意,便为法物。
28、高手作书,于众所矜处不矜,于众所忽处不忽。
观此,始知俗书之矜所不必矜,忽所不可忽也。
29、石鼓有磅礴、郁积、盘拏、倔强之意。
30、字画之长短、肥瘠,无取意同;但观鸟行、虫食之迹可悟。
31、诗文书画皆要去熟气,然人乃气之先见者也。
32、“大善不饰”,故书到人不爱处,正是可爱之极。
33、诗之正品,有“肫肫其仁”,有“浩浩其天”,其中皆须有个“渊渊其渊”在。
34、古人所知者多,所言者少,是以其人纯而厚;后人所知者少,所言者多,是以其文杂而薄。
35、文之用意,有共知,有独喻。
合二者论之,则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弊也。
36、孟子以“性善”为宗,荀子以“劝学”为宗,其文亦若有“性”、“学”之别。
盖一则行所无事,一则奋然用力也。
抑岂惟孟、荀哉?百世之文,皆可以是等之!
37、文之理法通于诗,诗之情志通于文。
作诗必诗,作文必文,非知诗文者也。
38、诗文书画之病凡二:曰薄,曰俗。
去薄,在培养本根;去俗,在打磨习气。
39、文取自慊,非求慊人。
慊人者,乡愿之文也。
40、无为者,性也,天也;有为者,学也,人也。
学以复性,人以复天,是有为仍蕲至于无为也。
画家逸品出能品之上,意之所通者广矣。
41、《古诗十九首》,喜怒哀乐,无不亲切高妙,所以令人味之无极。
42、《古诗》“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此“止乎礼义”也。
前此诸凄怆之言,皆所谓“发乎情”。
43、“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此一部《史记》大意。
然论乎其世,已难以比之《书》与《春秋》矣。
44、学亦游也,游亦学也。
若太史公者,其可与游学者乎!
45、《春秋》本文,有实字,有虚字,有无字处,《公羊》、《谷梁》于实、虚字皆有发明,其发明无字处,乃所谓“补苴罅漏,张皇幽邈”也。
46、辞取乎文久矣,而文亦有别:盖富而文者易见,简而文者难知。
47、“刚健中正,纯粹以精”,“笃实辉光”,孟子之文兼擅乎此。
太史公之雄深雅健,恐犹若舍黝之于曾子、子夏焉。
48、意先文后,谓后路之文,其意反是先有;意后文先,谓前路之文,其意反是后有也。
至意先文先、意后文后者,则无待辨而知之。
49、举少见多,贯多以少,皆是《史记》洁处。
50、“秘响旁通,伏采潜发”。
“响”而曰“秘”,“采”而曰“伏”:文至此,其深矣乎!
51、“发乎情,止乎礼义”,岂惟《诗》哉?《离骚》亦然。
52、《春秋》,让体也。
《庄子》云:“《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进[议]而不辩”。
然则孰为辩体?曰:如《孟子》便是。
53、字不出雕、朴两种。
循其本,则人雕者字雕,人朴者字朴。
54、偶为书诀:“古人之书不学可,但要书中有个我。
我之本色若不高,脱胎换骨尽凡胎方证果。
”不惟书也。
55、读书皆须有用。
如读《庄子》,可于“穷贱易安,幽居靡闷”处会之。
56、书之病,如“薄”、“俗”之类,皆人之病所形也。
倘不由末推本而变化之,可乎?
57、古人作文视饰为尘垢;后世作文,以尘垢为饰。
文品相去所由远矣。
58、诗文书画,皆生物也。
然生不生,亦视乎为之之人,故人以
养生气为要。
59、善书者不出廉、立、宽、敦四字。
然则欲从事于书,莫如先师夷、惠。
不然,则顽懦鄙薄之书,且将接迹于世也。
60、书虽小道,学书者亦要不见恶于圣人。
圣人所恶者,舍狂狷而就愿乡也
61、书家体不洁,由其志不洁也。
志洁者,必能空诸所有,不至以猥杂之习锢之。
62、文贵于达。
直达、曲达,皆达也。
就一篇中论之,要随在各因其宜,不拘成见。
63、文尚学者,要归尚道。
尚道者,“损之又损”。
64、东坡云:“我书意造本无法。
”盖无法者,法之至。
佛言“无法可说,是名佛法”,即此意也。
65、论诗者谓“炼字不如炼意”,此未能炼意者之言也。
夫炼字亦炼字之意而已矣,岂舍意而别有所谓炼字乎?
66、作书当如自天而来。
不然,则所谓“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也。
昔人谓“好诗必是拾得”,书亦尔尔。
67、作文、作诗、作书,皆须兼意与法。
任意废法,任法废意,均无是处。
68、杜诗云:“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
”以词而论,“飞腾”惟稼轩足当之,“绮丽”者则不可胜举。
69、《书谱》云:“古质而今妍。
”可知“妍”、“质|”为书所不能外也。
然“质”能蕴“妍”,“妍”每掩“质”,物理类然。
70、古人诗以言志,而后人或且丧志者,由诗外无事而已。
然有事无事,正可从诗辨之。
71、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
盖诗外无事者,诗匠也。
诗而匠,则诗亦焉能为有哉!
72、人尚本色,诗文书画亦莫不然。
太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二句,余每读而乐之。
73、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书之神者变动无方,不但人不能知,己亦不能豫知,“圣”殆不足以名之。
74、先有在物之理,而后有处物之义。
作事然,作文亦然。
75、文家会用字者,一字能抵无数字;不会用字者,一字抵不到一字。
字如此,则句与段落皆可知矣。
76、兵家“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二语,亦书家所宝。
77、书要笔笔实落,又要笔笔变动,盖道不越乎“诚而神”。
78、老子有云:“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余谓书之道,正复如此。
故气质粗者不可以为书。
79、堂上人气象,与趋走供役于堂下者不同;诗文书画所以贵有度、有品。
80、陶渊明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书画家当亦云尔,彼盖即以书画为文章也。
81、“文“字,古多作”文明“解。
盖自内出,非由外饰也。
82、《论语》独记《楚狂之歌》,《孟子》独称《孺子之歌》。
狂乎,孺乎,其声歌之天趣也。
83、以《易》道论诗文,文取“拟之议之”,要归于“何思何虑”;诗取“何思何虑”要起于“拟之议之”
84、乡愿之文,要做成个雅俗共赏,究之俗赏而已。
若雅,则方且恶之,又何赏焉?
85、书要“无一物而不化”之笔。
或以有为求化,乃愈失之。
86、无论文章书画,俱要苍而不枯,雄而不粗,秀而不浮。
87、庄子之文,如空中捉鸟,捉不住则飞去。
俗文乃如捉死鸟。
夫鸟既死矣,犹待捉哉?
88、文不外乎始、中、终。
始有不得求诸中、终,终有不得求诸始、中,中有不得求诸始、终。
但执本句本字以论得失,非知文者也。
89、文不善有三:理法存乎戒也,才思存乎蕙也,志趣存乎定也。
不善亦有三:贪者不节,痴者不活,嗔者不和。
90、文之不饰者,乃饰之极。
盖人饰不如天饰也,是故《易》言“白贲”。
91、冰桃雪藕,食之鲜可以饱。
然却病延年,粱肉不逮。
论诗者所以当知无用之用也。
92、书能苍中藏秀,乃是真苍。
盖老而不老者,仙也;不老而老者,凡也。
93、商邱子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盖力贵含不贵露也。
书力亦当如是。
94、书尚遒逸。
“遒”非直劲焉而已,“逸”非直秀焉而已。
95、诗文家每多以豪旷自喜,是故不能近道。
然一味幽抑,弊亦均焉。
96、《左氏》之文仅整肃,《檀弓》之文仅岂弟。
97、《孟子》之文,可即评以孟子之言,曰“是集义所生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98、荀、扬之文,与董仲舒、王仲淹之文气体有别。
退之、介甫似荀、扬、欧、曾似董、王。
99、劲气、坚骨、深情、雅韵四者,诗文书画不可缺一。
100、或谓乐志之文别有怀抱,非也。
乃不乐者自生颠倒耳。
101、诗之衰也,有忧生之意。
六朝、晚唐皆然。
102、学诗以为文者,昌黎似子美,东坡似太白。
103、“善建者不拔”,起笔取之;“善抱者不脱”,收笔取之。
10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王仲淹《中说》,欧阳永皮《五代史传赞》,皆得此“哀”字诀者。
105、文中要有邱壑,有路径。
路径在通处见,邱壑在别处见。
106、太白诗、东坡文,俱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意。
107、东坡诗,字字华严法界。
“华严界”,一谓“清凉界”。
坡所谓“读我壁间诗,清凉洗耳煎”是也。
余因是意广之曰:列子文,字字现“华胥界”;陶渊明诗,字字现“桃源界”。
108、《史记》低昂反覆,善矣。
然较三代之文,有不平意,盖当时身世使然。
109、东坡文有能品,有逸品。
其逸品在能品之上。
110、东坡文以透漏胜,半山以皱瘦胜,其皆师范于石者耶?
111、《易》“无方无体”,《庄子》似之,《书》“有伦有要”,《左氏》似之。
112、文尚奥衍久矣。
直者曲之,奥也;狭者广之,衍也。
奥,故熟者能避之;衍,故绝处能生。
113、文要去尽外话。
外话者,出乎本段、本篇宗旨之外者也。
外话起于要多、要好。
简则由他简,澹则由他澹,斯外话鲜矣。
114、诗文怕有好句,惟能使全体好,则真好矣;书画怕有好笔,惟能使全幅好,则真好矣。
115、诗有俗体,文亦有俗体,乃至书法亦有俗体。
俗体不一,矫揉造作其尤也。
116、凡文中系要之地,断不可以放过些子。
此即专管本意犹恐有不及处,若复以他意参之,与认贼作子何异!
117、乱头粗服,自有龙章凤姿。
太史公文准是观之。
118、诗无论五言、七言,总不出“分”、“并”二法。
何谓分?一句分作数句是也。
何谓并?数句合作一句是也。
当分而并,则躁而竭;当并而分,则钝而累。
故分合极宜审也。
119、消多为少,乐趣少为多,驭题作文皆有之。
120、化一题为数题,则有“息法”;化数题为一题,则有“消法”。
《易》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善为文者以之。
121、如题之法,有约题,有展题,不然,谓之死于题下;行文之法,有约文,有展文,不然,谓之死于文下。
122、文有大概语,有特地语。
特地语每从大概语得之,亦以互映生色也。
123、飞笔、振笔、养笔,三者最要。
恐其滞,则用飞;恐懈,则振;恐躁,则养。
124、凡文发端必有交代,若无交代,是犹前无发端也。
交代后必有发端,若无发端,是犹前无交代也。
自一篇以至数句皆然。
125、文至易隳处,即须飞起。
然天下事当得此意者不惟文。
126、学文艺者,执名相窠臼求之,则艺必难进;就使能进,亦复易退。
要知非空诸所有,不能包诸所有也。
127、老年之人,胸次以潇洒闲澹为上。
此本“戒之在得”之义,非为作文而然也。
然参如是,则所养可知,而文亦可知矣。
128、文之道,在鼓之、舞之以尽神。
鼓舞有为而神无为,有为正无为之所自见也。
129、或问:书以何为正脉?曰:王道者是。
问:何为王道?曰:纯乎德礼而无所为而为之者是。
130、古人书看似放纵者,骨里弥复谨严;看似奇变者,骨里弥复静正。
或疑书真有放纵奇变者,真不知书矣。
然岂惟不知书而已哉!
131、诗与古别,草书与真书别。
盖意兴所发不致改常,所由乘风凌云,无所不可也。
132、《国策》之文尚意,《史记》之文尚气,《左氏》之文尚物则。
133、《庄子》、《离骚》少欲多情。
知情与欲不同,则知两家之同。
134、东坡超级文有与天为徒之意。
前此,则庄子、渊明、太白也。
135、问:诗文书画何以能通鬼神之奥?曰:中有体物不遗者存。
136、诗文书画之品,有狂,有狷。
若乡愿无是品也。
137、颜鲁公书,不颠而不狂,而自有天趣;杨少仲书,亦颠亦狂,而自有分数。
谓颜似杜甫,杨似李白,意在斯乎!
138、有狂篆、狂隶,有庄行、庄草。
庄正而狂奇,此亦“裒益平施”之理,达者自知。
139、文多庄,诗多狂,然亦有文狂诗庄者。
五言庄,七言多狂,然亦有五言狂、七言庄者。
此因题各有宜,不可狃于成见也。
要在各如其题耳。
140、俗诗避拙就巧,避疏就密,不知诗天机也。
天机所到则内不见己,饥渴可记;外不见人,毁誉悉置。
更有何避就得入其胸次?
141、文固尚意,然颇僻邪侈之文,固非无意也。
意之所尚,亦曰“惟其是”而已。
142、骨深气迈,于文得一家,曰太史公;于诗得一家,曰曹公。
143、不龟手之方用之战,好道用之解牛。
善文者之御题,不震于大、不忽于小,如之。
144、不毁万物,当体便无;不设一物,当体便有。
书之有法而无
法,至此进乎技矣。
145、文之善者,疏而不漏;不善者,漏而不疏。
146、书之所贵在劲与婉。
硬者似劲愈不劲,輭者似婉愈不婉,然后知劲、婉之难言也。
147、文章书画,有神品、逸品。
神,无方无体;逸,无思无为。
“神气风霆,逸情云上”二语,可以见意。
148、如兰、如玉、如金、如石,文章书画兼此“四如”,那得差!
149、书要有规矩绳墨,然规矩绳墨有天、有人:人似严而实宽,天似宽而实严也。
150、道不泥言说形象,亦不离言说形象。
是故,文章书画皆道。
151、道家“养婴儿”,书亦应尔。
婴儿养成,则入乎形内、出乎形外,莫非是物。
岂复可寻行数墨以求之?
152、文有“官”、有“家”;“官”所同也,“家”所独也。
153、身在甕外方能运甕,身在衣内方能胜衣。
斯意也,在文则一驭题,一称题也。
154、“利断金”、“温如玉”,二语可作书评。
褚河南之“金生玉润”,缺一则未免有弊。
155、汉隶能物物,唐隶物于物。
化齐处一,通得此意,可以辨一切书。
然岂惟恐书哉?
156、东坡之文,近于太白之诗,此由高亮洒落,胸次略同,非可以其迹象论离合也。
157、大家贵真,名家贵精。
然纤屑非精,率易非真也。
文章书画,俱可本此辨之
158、文当兼“尊”、“亲”二字。
高风亮节,尊也;深情厚谊,亲也。
159、文有忸气,有胜气。
忸气在小人为多,胜气虽君子不免。
若诚知畏天悯人,何以“胜”为!
160、渊明少欲,屈子多情,此就两家文而论其迹也。
然其趋则未尝不同。
161、“直在胸中贫亦乐,屈于人下贵奚为?”此邵子诗也。
文家
常诵此二语,其文当无奴隶之态。
162、神仙迹若游戏,骨里乃极谨严。
旭、素草书如之。
163、陶渊明诗文,几于知道。
至语气真率,亦不夸,亦不让,亦令人想见其为人。
164、马、班文各有所似:马如高帝之无可无不可,意豁如也;班如光武之动如节度,不喜饮酒也。
然子阳之修饰边幅,班亦不取之矣。
165、有为,法之所以不贵者,人也,非天也。
天真而人伪。
夫文章书画,亦欲其真而已矣。
166、陶诗:“谁谓形迹拘,任真无所先。
”《五柳先生传》大意,即此可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