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_深受启发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受启发的故事
深受启发的故事篇一
8月31日,我们戛洒镇小学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前全体教职工会议。
进入会场时,我看到会场上一下子多了30多个陌生的面孔。
那是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新加入我们戛洒小学教师队伍的成员。
他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洋溢着青春的力量。
突然间新面孔中有一个人站起来和我打招呼,我仔细打量着这个人,终于认出了她。
她的名字叫李兴凤,是比我低三届的小师妹。
她毕业于幼师专业,当时正值不包分配的年代,要参加工作必须通过招考那座“独木桥”。
而那年我们新平县居然没有招考幼师,她连过“独木桥”的机会也失去了。
经人引荐,她在我们镇中心小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
当时代课教师的工资很低,但是她却兢兢业业地坚持了三年。
三年后被辞退了,又到了玉溪一家民办幼儿园做了两年的幼儿教师。
后来听说她与一个安徽人结婚生子,前往浙江和江苏打过工,回新平戛洒开过小吃店,到玉溪做过生意。
再后来就没有了她的音讯。
时隔多年,能在教职工大会上遇见她,着实让我意外。
31岁的她不仅通过招考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更巧的是她被分配到我们的村完小——冬瓜林小学。
散会后,我俩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
从她的谈吐中,我知道了她为圆自己的教育梦而付出的艰辛。
当时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她曾在中心校代过课,她到我们冬瓜林小学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好几个老相识。
见面的第一句问话几乎毫无例外:“李兴凤,怎么来当老师了,钱赚够了?老板娘当腻了?”第二句话更是不敢恭维:“你的生意做垮了么,在商界混不下去了?老师的饭碗也不好端哦。
”还有一些人戏称她为“新来的老教师”。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她没有回应,没有争辩,只是默默地一笑置之。
她的淡定处事,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禁暗暗佩服她的心胸与度量。
当别人在闲聊的时候,我总是在办公室看到她的身影。
有时她在备课,有时她在批改作业,有时她在学习专业知识。
当别人在高调谈论自己的辉煌业绩的时候,她却低调地来向我请教她在教学上的不解与困惑。
记得她说过一句话:“我应该比别人多努力,和同届的同学相比,我落后了13年;和应届的师兄妹相比,我没有了他们的青春。
”她说得到,也做到了,后来发生的几件事足以证明。
作为村完小校长,我看到她这样努力,总想给她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因为我喜欢努力向上的人。
也许上天待她真的不薄,11月,镇中心小学要举办一次主题为“我的教育梦”的演讲比赛,我毫不犹豫地将这次机会给了她,她也欣然接受了任务。
从写稿子到演讲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我原先还有点担心,有点顾虑,毕竟她已经脱离了教师行业好多年,不知道她的基本功被荒废了多少。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第一天她就写好了稿子,第三天的时候,她就自信满满地向我提出了请求,她要在校会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进行一次彩排。
经过我的同意,她在全校140多名师生面前上场了,得体的穿着,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音,恰到好处的态势语言。
现场静得连掉一根针也能听见。
因为大家被她那高亢激昂的讲演吸引了,被她那青春励志的演讲内容打动了。
伴随着她的一声“谢谢”,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第四天下午是我陪着她到镇上参加正式比赛的,我目睹了她讲演的全过程。
仅仅只过了一天,她的讲演水平又得到了提高。
我在惊叹的同时也不忘用手机录下那精彩的.瞬间。
17个村完小排名结果揭晓了,她荣获一等奖,得到了代表戛洒镇小学去县城参加比赛的机会。
全县的选手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老师,共有26人,可谓高手如云。
而她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取得了全县第6名的好成绩。
后来她还被邀请到全县各中小学巡回演讲,获得了“优秀宣讲员”的称号。
不知不觉中到了收获成绩的七月。
当我拿到全镇的成绩排名统计表的时候,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这样的结果,她所任的两个年级的数学成绩居然比上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要知道,这两个年级的数学成绩一直在拖我们村完小的后腿,被镇小学视为薄弱班级。
而薄弱班级的“美誉”竟然止步于她的手中。
在教师一年
一度的履职考核中,她的综合成绩仅次于我,除了感叹更多的是钦佩,我庆幸能够带领这样努力向上的新人。
9月份,我们镇小学组织了一次高效课堂技能竞赛,我和其他教师力挺她去参赛。
因为她骨子里本来就有一股闯劲儿,也当仁不让地接受了使命。
经过精心的准备,她夺得了数学组的冠军,又一次光荣地代表戛洒镇小学去县上参加比赛。
经过激烈的角逐,结果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当她把好消息汇报给我的时候,我觉得有些遗憾,错过了目睹她力挫群雄的风采。
9月到10月。
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她为何成长得如此神速?当别人问她的时候,她总是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啊!”一句很简短的话语,把功劳全部归在了我这个村完小校长的头上。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那是她努力的结果,那是她坚持梦想的结果。
是啊,曾经的代课教师,曾经的打工妹,曾经的老板娘,历经13年,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
那是怎样的一种坚持?那是怎样的一种信念?那是怎样的一种毅力?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付出了许多艰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敢和一较高下;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时没有停下脚步,又付出了超常人的努力。
她努力了,她奋斗了,她在30多位新教师中脱颖而出,甚至有些老教师也自愧不如。
在我们镇中心小学她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在新平县的教育界也小有名气。
这,就是追梦路上的小师妹。
深受启发的故事篇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这是从一处不足15平米的简易平房里传出的,许多人被这朴实又略带沧桑的声音所触动。
在几个月前,走在马路上,都没有人会多看他们几眼。
但如今,他们从地下通道唱到央视,唱到摇滚音乐会,唱到春晚,成为最火爆的明星。
他们就是旭日阳刚。
小伙儿与大叔的偶遇
旭日阳刚是东北小伙儿刘刚与河南大叔王旭的组合。
这对忘年交的相遇,还颇有点戏剧性。
,王旭走过一个地下通道,看到刘刚在那儿唱歌,就问他唱到几点,刘刚告诉他后面还有人,王旭是没时间了。
王旭有些不解,刘刚笑了笑说:“虽然我们是流浪歌手,但还是要遵守制度,现在是我唱歌的时段,一会儿有另一个人来。
”
春天,王旭在西单的地下通道又见到了刘刚。
后来在复兴门王旭第三次遇见了刘刚,两人在一起喝了点酒,算真正认识了。
从此,“哥俩儿”只要都没事,就聚在一起,弹弹琴,喝点酒。
8月的北京很闷热,两人吃过饭后在暂住房里光着膀子唱《春天里》,不足15平米的蜗居,满桌酒瓶,一个简陋的录音设备,刘刚担任吉他手,王旭主唱。
一个朋友把这录成视频放到网上,并赐名“旭日阳刚”。
两人吼出了青春、理想与追求,唱得网友泪流满面,都被这种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打动了。
“难兄难弟”闯北京
刘刚曾是一名军人,他开始“北漂”生活。
刚开始,他去工地打过工,干过小买卖,最惨的时候把锅给卖了,为了换4个馒头。
之后刘刚又换过很多工作。
在他看来,吃苦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并没有显得那么沉重,反而很从容。
但无论工作怎么换,刘刚每天晚上还是雷打不动地到地下通道唱歌。
家乡的亲戚觉得刘刚整天不务正业,而他自己也曾一度认为唱歌也许没有什么出路,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自己跟自己打仗”的状态。
年龄一天一天地增长,却除了一把吉他一无所有。
“如果不是网友们给我的支持,可能我就一直迷茫下去了。
”刘刚感慨。
王旭老家在河南商丘,到北京,第一份工作是烧锅炉,闲着的时候就唱歌给两个大锅炉听。
王旭到一家医药公司当库管。
聊天中,同事们得知王旭喜欢音乐、会弹吉他,就凑钱买了把吉他送给他。
王旭就抱着吉他去了三里屯一个酒吧,试唱了一首《灰姑娘》后,酒吧老板很满意,就招他当驻唱,但他老给人家误点—其实他也没办法,走到国贸老堵车,所以就经常迟到,在那个酒吧只干了三天,就不干了。
之后有朋友告诉王旭,可以去地下通道唱。
于是每到周末,王旭就带着吉他,去公主坟地下通道,那是他的第一个唱歌的地方,之后也一直坚持在那里。
为什么喜欢音乐
王旭从三四岁时起,就跟着广播一起唱《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之类的样板戏。
直到现在,小时候唱过的东西都还记得。
小时候只要王旭一唱歌,大人们就会夸他,给他很多信心。
王旭十六七岁时,买了人生的第一把吉他,没人教,他就硬生生地把吉他给“抠”会了。
20多岁时,他就跟老家的一个歌舞团走了,一天5块钱,到过河南、山东、河北、山西这些个地方。
冬天跟歌舞团出去演出,夏天回家种田。
刘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虽然从小就喜欢音乐,但没有系统地学过。
当兵时,他每天都要训练、站岗、干杂务,没时间摆弄乐器。
当兵的第二年,他攒了150块钱买了一把吉他和一本教材,不敢明目张胆地练,只好转入“地下”偷着学。
他的住处从二楼窗户跳下去有一个鸽子笼,上面是锅炉房。
每次刘刚都偷偷
摸摸地拿着吉他跑到那顶上去自学。
很多战友都发现了,但没有一个人去报告……刘刚也很感激他们。
现在,旭日阳刚也有了粉丝“钢镚”,手里已经有六七首原创歌曲,打算“春晚”后推出自己的专辑……
他们似乎离梦想越来越近了,他们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都不要气馁,虽然有人说现实很残酷,但是只要努力了,还是会有希望的。
”
旭日阳刚在向他们的梦想迈进。
深受启发的故事篇三
1994年,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北京。
丈走开出租车,她摆修鞋摊。
想不到时间不长,丈夫就因为车祸去世。
为了孩子的前途,她还是咬着牙留了下采。
后来她听说天安门和故宫一带人流量大,修鞋的生意比较好,便辗转到了那里。
的一天,一位在故宫做讲解员的女子到她的鞋棒来修鞋。
在闲聊中那人告诉她,做讲解员这一行没有学历限制,只要对故宫熟悉,并且掌握一门小语种就行。
女子无意中的一句话,让她看到了光明的前程。
当年12月,海淀区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开了一个葡萄牙语培训班,学费虽说只有1800元,但对她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最后她狠下心报了名。
然而,由于她的基础太差,听课如同听天书。
为了强化记忆,她一咬牙,花了80元钱买了一个MP3,上课时录下老师讲课的内容,白天修鞋的空闲就反复听。
后来,她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牌子,用葡萄牙语写着:免费修鞋和问路。
通过这种方法制造与老外交流的机会。
她的故事感动了一个在外企做高管的名叫保利诺的巴西青年,保利诺有空就来指导她。
春节前,她被聘做7天的讲解员。
可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真正用葡语翻译起来,却常常是张口结吉。
聘用方只好将她劝回了。
痛定思痛,她找来《故宫导引》等资料,请保利诺把这些资料翻译成葡萄牙语。
从此,每天一睁开眼她就开始背,给儿子做早餐时背,去摆摊的路上背,修鞋时背,吃饭时背,晚上洗澡时也在背。
6月,她顺利通过了一家旅行社的故宫博物院讲解员的资格考试。
现在,她已经在北京按揭购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儿子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巴西利亚大学计算机专业。
10月1日,葡萄牙政党的重要领袖德布拉干萨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访问期间欲参观故宫。
经过严格考核后,她成了德布拉干萨的讲解员。
她叫朱桂扼。
谈起自己的成功转身,她说:“人生永远没有不可逾越的绝境,拥有的只是无数种希望。
不要去刻意寻找什么机遇,因为行动就是最好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