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首联描写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 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 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 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 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 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 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 “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 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 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 来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 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 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 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的诗句。
• 李贺是的特色: • 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上 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 魅,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刻 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 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 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 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 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 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 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 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 • 而“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 “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 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 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 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 犹续,首尾相照。
• 云雾跟宽阔的湖面融为一体,傍晚落日照 耀着独自耸立的高楼。 • 主人待我就像当年陈蕃对徐孺子的礼仪一 样,徐孺下陈蕃之榻。那么我就只有勉力 赋诗,来唱和才如谢朓一样的主人。 • 岸边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一丛丛梅花正 盛开,但春天已然来到,百草正待破土而 出。 • 我要违背渔夫劝我归隐,随波逐流的告诫, 从今以后我要向大鹏一样向南高飞。
•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 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 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 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 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 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的潇洒自如, 情调的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 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 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 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 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 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 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 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 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 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 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 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 逸,诙谐风趣。
泊岳阳楼下
杜甫
•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 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左右后病逝 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 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 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 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
• “老兔寒蟾泣天色”──古代传说,月里住 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 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 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 在哭泣似的。 • 云楼半开壁斜白”──雨飘洒了一阵,又停 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 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 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 射一样。
•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 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 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 高。气势宏博。接下来转写近景:河 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 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 •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 是铺成,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 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 怆。
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 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 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 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 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 “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 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 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 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 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 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 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 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 “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梦 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 玉轮轧露湿团光, 黄尘清水三山下, 遥望齐州九点烟,
李贺 云楼半开壁斜白。 鸾珮相逢桂香陌。 更变千年如走马。 一泓海水杯中泻。
•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 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 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 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 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 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 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 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 易逝的感伤情绪,
•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 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 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 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 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 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 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 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 享欢乐的情境。
•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 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 做起伏,及‘滞留“,”艰危“而转” 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 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 然无间……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 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 出发的。
• 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 君能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 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 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 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 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 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 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 (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 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 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 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 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 “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 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 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
• 以上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 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 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 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 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 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 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 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 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 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 一般。 •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 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 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 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 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 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 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 更妙,为什么? •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 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4.前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 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 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 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 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 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 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 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 “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 “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 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 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 “玉轮轧露湿团光”──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 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 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
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 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珮”是雕 着鸾凤的玉珮,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 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