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 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充分品味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到《芦花荡》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复习巩固旧知,引出新知的学习。
预习
交流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画一画文中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2、在景色描写的句子旁边进行旁批,说说你对芦花荡的印象。
2、品老头子形象的真实美。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2)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1.独立阅读并填空;
2.独立思考完成后,对子间可轻声交流,完善个人观点;
师指导下开展小组交流;
4.小组代表展讲小组成果。
独立完成“快乐自评”;
6.小组内交流重要内容。
学生先勾画,再分析。
检测
反馈
环节描写的作用有哪些?请概括出来。
资源
教学反思
第二课 芦花荡
课 题
芦花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解读
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合作讨论、展示学习
教学准备
认真预习;
2.结合导学提纲要求,运用六步预习法(读、划、写、记、练、思);
3.在老师安排下开展小组交流,得出小组结论;
题,以备班上讨论。
放手让学生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与小组交流的能力。
合作
讨论
1、品老头子形象的英雄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芦花荡》。

课文详细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北方农村芦花荡的美丽景色和当地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芦花荡的地理环境和抗日战争背景。

2.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英勇抗日斗争精神的敬佩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英勇抗日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阅读材料、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芦花荡的美景,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芦花荡的地理环境。

c. 通过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景物描写和一个人物塑造,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一个景物描写和一个人物塑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英勇抗日精神,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生字词列表3. 芦花荡地理环境示意图4. 英勇抗日精神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芦花荡的美丽景色。

b.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阐述其英勇抗日精神。

2. 答案:a. 答案示例:芦花荡碧波荡漾,芦苇摇曳,水鸟翔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b. 答案示例:课文中的主人公勇敢、智慧,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严刑拷打,毫不屈服,展现了英勇抗日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芦花荡所展现的英勇抗日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芦花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用小说的相关知识来梳理课文。

(思路)2、把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形象)3、把握文章主题。

(主题)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探究法、品读法、配读法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

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大胆发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小兵X嘎》的图片引出“白洋淀”。

出示目标幻灯片展示二、检查预习1、你了解作者哪些情况?学生自主发言,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其中的《荷花淀》和《芦花荡》已成为广为流传的名篇。

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他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作者文笔婉约而流畅,感情的抒发、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自然能融合在一起,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形成了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很有影响,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荷花淀派”。

2、认读下列字词幻灯片展示3、本文是哪种文体,了解相应的知识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主要内容2、思路梳理试用小说的相关知识来分析交流明确:1、老头子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由于他的大意,大菱受了伤,第二天老人赤手空拳诱杀鬼子报仇。

2、环境: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自然环境-------芦花荡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日本鬼子情节:护送------------受伤-------------复仇师提问:序幕1-----=8段与9-------23段之间的关系?学生阅读、讨论明确:铺垫、衬托四、讨论交流、深入探究(一)、人物探究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举例。

相关语段: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1.3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2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感悟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2.课堂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内容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梳理故事情节。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2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人物形象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芦花荡、老爷爷、小女孩等。

2.2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3.感悟作品主题3.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如家乡之美、亲情、友情等。

4.欣赏文学作品4.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

4.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2.摘录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仿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

芦花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过程和方法:揣摩体味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在《芦花荡》这篇课文中,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深度理解上还有待提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小说中人物性格进行探究: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教学过程【导入】芦花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看小视频(《亮剑》片头曲)2、同学们喜欢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吗?能否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你从影视剧中看到的战争场面?(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的战争场面的确让人惊心动魄。

作家孙犁笔下的芦花荡虽有日本鬼子的严密封锁,却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能够整天在芦花荡里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那么这位抗战中的传奇英雄————老头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孙犁的介绍走进那片神秘的芦花荡。

(创设情境,把学生引领到小说的环境“美”的情境中来。

)二、一读课文,了解情节1、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复述故事情节)3、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故事情节吗?(传奇色彩)三、二读课文,感知环境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例: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芦花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一、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1.学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并进行小组交流
2.整体感知课文
这篇文章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可能提高速度,读完后按照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①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和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②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③本文的主人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④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能表现出来?⑤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我们首先撇开问题,自由地发表一下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整体谈,也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勾画的要点来谈。
(老师根据学生所找出的内容,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引导并概括)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①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②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在自主思考
的基础上
小组内讨
论。
学生思考
后组内再
讨论
学生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记:
三、质疑问难 精讲精练
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那老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过于自信和自尊”)
(其性格表现见课件或上文)小说不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塑造人物的,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到了我们的第5个题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作者不说老头子姓氏名谁,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白洋淀上,像老头子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青壮年了,他用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芦花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字词、作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

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整天神出鬼没地穿越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手无寸铁的他,还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去结识这位传奇英雄吧。

二、走进作者:孙犁(1913-- 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背景链接本文创作于1944年。

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

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像《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悠.闲()疟.子()苇.塘()撒.网()寒噤.()仄.歪()泅.水()飒飒.()2、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选自《_____》,本文是他的“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

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五、合作探究: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

《芦花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的分析,来理解本文中国式的传奇色彩,深刻、具体地体会本文小说三要素构思的精巧。

2.鉴赏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其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3.从美的角度体会战争的罪恶。

教学重点目标一教学难点目标二教学设想孙犁的这篇《芦花荡》是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情节舒缓中曲折,人物个性鲜明,环境充满诗情画意。

讲授这篇文章,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解“写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应该从“为什么这样写”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说的构建技巧,培养有意写作的意识。

教学围绕传奇展开,在学生的原始问题中层层展开,以抽丝剥茧的形式呈现思考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方法自读发现,提取信息。

文本细读,深思争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文本,简单认识小说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写了什么。

1.浏览全文,说说这篇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老头儿,在芦花荡,护送两个女孩,因为失误大菱受伤,老头子用一根竹篙智杀鬼子为大菱报了仇。

2.设疑激趣,明确目标。

(1)设疑:小说有哪些地方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2)明确目标:孙犁是如何打造这一传奇的。

三、鉴赏情节之传奇(一)情节是怎么写的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句子。

(可以用原文)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菱不可能受伤,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大菱就是受伤了。

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头子不可能放弃护送,但是,因为_____________老头子想放弃护送。

③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头子不可能杀掉鬼子,但是,因为_____________老头子就是杀掉了鬼子。

2.学生交流,教师评价引导。

如:因为老头子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从来没有出过事情,所以大菱不可能受伤,但是,因为老头子过于自信大菱就是受伤了。

因为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闺女,老头子不可能放弃护送,但是,因为觉得没脸见人(过于自尊)老头子想放弃护送。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1.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立体美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真实美
3.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四.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学生找出朗读并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 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芦花荡
教学目标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具准 备
查找关于孙犁的资料及关于孙犁作品的评论。
背诵一些精彩段落。
孙犁《采蒲台的苇》全文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芦花荡风光,教师画外音: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距保 定市45公里,是由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和37 00多条沟壕组成的湖泊群的统称。其中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总面积约366平方公里。

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精选3篇

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精选3篇

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打算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部分引导学生留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斗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斗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

为了充分敬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爱这篇小说吗?喜爱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

依据学生的相识老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1、处理生字词2、概述小说内容三、走近“老头子”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索:“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抗日热忱高涨的人(二、五段);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自尊自信的人:“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__”。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从两题中选一题:(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四、走进“芦花荡”观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其次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绽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许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观赏。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芦花荡》(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3、中招考点:
记叙文是河南中招的必考内容。

近5年写人叙事类散文共考过3次,抒情类散文考过1次,小说考过1次。

4、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小说,已有了初步的基础,但不够深入。

仍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对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把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目标:
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3、探究小说的写法特色及作者意在表达的主题。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学生能概括出“老头子”的性格特征,并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

针对目标二:学生能找出几处环境描写,并能揣摩出其在刻画人物、表达主旨上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篇小说在写法上的特色,并能概括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意在表现怎样的主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2课芦花荡_教案1新人教版PY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2课芦花荡_教案1新人教版PY

2芦花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字词。

2、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培养速读课文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小说如白洋淀水一样清新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如钻天的芦苇一样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感受如钻天的芦苇一样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结合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的内涵。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意境之美和意蕴之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

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

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吆喝一梭机枪蹿仄歪趴扒飒四、整体感知: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地点:白洋淀地区;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组织学生用最简练的话来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会有的结果: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最恰当的)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1、爱国。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内容预览:2 芦花荡孙犁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四、复述故事情节五、课堂小结六、作业1.识记字词。

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教案(人教新课标)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教案(人教新课标) 教案

2.芦花荡教学目标:1.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4.培养的爱国热情,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一、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

她就是:白洋淀。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

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

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

(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提.防(dī )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hè)仄.歪(zè)趴.(pá)蹿.(cuán)飒.(sà)3.作者简介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白洋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口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

”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l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l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l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

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

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

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

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

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四、课外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