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word)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word)1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2.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主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与结论;
B、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属于解释与结论;
C、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D、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的分析;故选C.
3.下列实验操作中,操作完全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A.干燥氨气B.测定某溶液的pH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D.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答案】C
【解析】
A.氨气显碱性,能溶于浓硫酸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故A错误;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B错误;C.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试剂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正对掌心,故C正确;D.NaOH易潮解有强腐蚀性,称量时应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故D错误;答案为C。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水利发电B.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C.酒精挥发、蜡烛熔化D.光合作用、木炭燃烧
【答案】B
【解析】
A、牛奶变酸有新物质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力发电是通过水的流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的是()
A.给液体加热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C.闻药品气味
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标签未朝向手心,错误,符合题意。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固体药品的取用时,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避免沾在试管壁上。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B.用水冲灭
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D.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火目的,故A不正确;
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是水,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B不正确;
C、酒精燃烧产生热量多,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C不正确;
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石油用于炼制汽油、煤油等燃料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C.氮气用作保护气D.盐酸除铁锈
【答案】A
【解析】
A、石油用于炼制汽油、煤油等燃料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控制温度将各成分分离的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利用其物理性质,正确;
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
C、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错误;
D、盐酸除铁锈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
故选A。
8.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人吃进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B.人体的呼吸作用
C.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D.水在冰箱里结成冰
【答案】D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食物被消化的时候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 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煤气作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 水在冰箱里结成冰,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D。
9.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氯化钠B.取用氯化钠
C.量取水D.蒸发滤液
【答案】C
【解析】
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实验操作错误;
B、取用氯化钠时,瓶塞应倒放,用药匙取药品,图中实验操作错误;
C、量取水时,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夹持蒸发皿要用坩埚钳,以免高温的蒸发皿烫到手,图中实验操作错误。
点睛:
蒸发所需仪器有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等.蒸发的操作注意事项有以下五条:
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外电源电路接通后,变压器输出端就会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高压.高压加到霓虹灯管两端电极上时,使气体的电离.带电粒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完成了霓虹灯的发光点亮的整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只是物质的形状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由空气、水、食盐到纯碱和化肥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是将自来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属于除杂类,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1.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将导管插入水中后,密闭空间的体积变小,故内压增大,所以当管内的液面低于烧杯的液面时,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
B、当气密性良好时,在瓶内气体的压强的作用下,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故错误;
C、上下移动水平管,两端的液面高度相同,说明气密性不好,故正确;
D、用手握着烧瓶,当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
故选C。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泪”指的是高温下蜡烛融化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本题属于对化学常识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化学常识记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13.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水果榨汁
C.分离液态空气
D.葡萄酿酒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冰雪融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没变,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水果榨汁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没变,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只是将液态空气中的液氮和液氧进行分离,物质本身没有变化,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B.小苏打焙制糕点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
【解析】
【详解】
A. 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是利用几种成分的沸点不同将物质分离,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
B、小苏打焙制糕点的过程中,由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是化学变化,故B选项正确;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
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15.量取液体时,某学生俯视读数为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那么实际体积应等于3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20mL。
故选:B。
16.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 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A.A B.B C.C D.D
【解析】
【详解】
A、对火焰为什么向上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A错误;
B、用火柴梗在火焰中心1-2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B 正确;
C、对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C错误;
D、对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实验操作,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A.急于加药品时,也不可用手直接抓取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对着自己和旁人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有的药品有腐蚀性,用手直接抓取可能腐蚀皮肤,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酒精逸出导致失火,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可让试管口对着自己和旁人,防止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故是从安全因素考虑,错误;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防止读数出现误差,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正确;
故选D。
18.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器生锈B.葡萄酿酒C.剩饭变馊D.苹果榨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铁器生锈, B.葡萄酿酒,C.剩饭变馊,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苹果榨汁,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1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粉笔折断B.棉纱织布
C.木材燃烧D.汽油
挥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粉笔折断, B.棉纱织布,D.汽油挥发,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木材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20.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
B、倾倒液体时,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
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