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突如其来的海啸等自然灾害往往令人猝不及防,这对各国政府应对复杂________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②鲁迅文章中有些________的地方,读者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认真揣摩,才能理解。
③文学作品中形象优美的语言,所________的丰富多彩的意蕴,远远不是简单的画面所能反映出来的。
A . 局势隐讳包涵
B . 局面隐讳包含
C . 局势隐晦包含
D . 局面隐晦包涵
2. (2分) (2019高一上·潮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纪录片创作要坚持自己的精神品格,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来引领年轻观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需求。
B . “五四”之际,团中央官方微博主持的“青年大学习”话题讨论,汇集了各级团组织推出的精品,总阅读量近5000余万次。
C . 为提高绿地管理养护质量,我市制定、颁发的《市绿化养护技术标准》《市城市公园管理标准》等多项规范性文件。
D . 拿起一本好书,读一篇好文章,就像穿越一片无边无际的田野,每向前一步,空气就更新鲜,视野也更开阔。
3. (2分) (2017高三下·贵州开学考)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①______不如一棵树。
一棵树②______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③______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④______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造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⑤______不要说⑥______声音的体验中体会秋天来临了。
A . A
B . B
C . C
D . D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2分)
4. (6分) (2020高二下·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
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
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
”(《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
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
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
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 . 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 . 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D . 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 . 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 . 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 . 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阐明了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B . 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 . 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 . 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5. (13分) (2016高三上·武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
①在我看来,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座山,也是一座人格的丰碑。
作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奠基者,他还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
②1904年,张伯苓和严范孙一起创办了南开中学。
在后来成为名校的现代新式学校中,南开中学创办最早。
在由封建传统教育进入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型时期,南开中学的诞生及其以后一系列的办学实践,确实起到了开一代先风的作用。
③南开的办学理念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20世纪30年代,在《南开双周》、《南开高中》、《南开校友》、《南开童子军》的创刊号上,张伯苓校长的题词是“以服务为目的”。
④张伯苓在南开施行的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就是和我们的许多学校相比,仍然是十分领先的。
其中较著名的就是施行“四十字镜箴”。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立了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严范孙书的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这种做法在当时,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甚至连来校访问的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都赞叹不绝,回国后四处宣传,“镜箴”及相关照片还上了美国的报刊。
⑤亲历过“国帜三易”的张伯苓,一直将爱国热情同教育救国的理念融为一体。
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和亮点。
在每周三固定的修身课及不定期的各种集会上,都要对会场进行一番精心布置,讲台上必定高悬国旗,两旁大书“爱国”二字。
1916年,张伯苓想起他几年前在美国看到美国学校的学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向国旗行礼的场面,便决心也在南开仿效实行。
于是学校每天都会在黄昏时吹响旗号,三三两两漫步校园或闲谈的学生,只要一听吹号声,都会不约而同地止步立正,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⑥张伯苓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最杰出的先驱者。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上。
中国人向来私念重,缺乏公德意识,而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国民弱性,培养密切合作、集体为重的观念意识。
他还认为,体育比赛能培养同学们公平竞争、以技取胜的观念,真正的体育精神乃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最佳成绩,以豁达乐观的情绪和心态来对待失败的态度。
南开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当时是全国一流的。
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学校千余名学生,共有15个蓝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
张伯苓大力提倡普及体育,他一直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德、智、体、群四者并进,明确宣称:“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
⑦张伯苓作为南开学校的校长,两袖清风,生活十分简朴。
几十年中,先生四处奔走,努力募捐,靠“化缘”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
但是,他从没有在自已身上乱花一分钱。
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教育无小节,处处楷模。
张伯苓酷爱听戏,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天津戏院听戏;他虽然和梅
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当他们在天津表演时,张伯苓决不前去捧场。
张伯苓以身作则,行为师表的故事在南开有口皆碑。
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谆谆告诫学生不要抽烟,但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当场质问校长说:“您不许我们抽烟,您为什么自已还抽烟呢?”张伯苓顿时无话可说。
沉思了一下,他便当场明确表态:“这个问提得好,现在我宣布马上戒烟。
”说着,他就把随身带的烟杆折断了,在场的全体学生被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
凭着顽强的毅力,成功地戒除了烟瘾。
在他人高尚人格的感召下,南开学校形成了铁的纪律和良好风尚。
⑧作为一所私立学校校长,张伯苓因其名望功业得到社会和高度认可和尊重。
他把毕生献给了南开和中国的现代教育。
一所中学,出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总理,拥有如此一流的时代骄子,在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史上,很难有第二所中学可以匹敌。
⑨一所私立学校,一位平民出身的校长,靠什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奇迹?还是用张伯苓校长的话说明吧:“既无天才,又无特长。
我终身努力,小小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称张伯苓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并培养出了以周恩来、温家宝为杰出代表的一流学子。
B . 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所立的“四十字镜箴”令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赞叹不绝,正因为他四处宣扬,“镜箴”及相关照片才上了美国的报刊。
C . 南开中学每天都会在黄昏吹响旗号,学生们只要听到号声,就都会面向国旗行注目礼,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
D . 张伯苓处处以身作则。
他酷爱听戏,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戏院听戏。
E .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精心选材,记述了张伯苓的办学实践和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再现了一个现代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2)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在张伯苓看来,一个人要创造辉煌的奇迹,需要“终身努力”。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 (13分) (2018高一上·宿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各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鸭梨儿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央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⑥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⑦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
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
早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⑧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
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
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B . 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由远及近,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的感受。
C .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D . 文章对江南冬景进行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2)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3)第⑥段中,作者对江南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而是引用了一些诗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描述合理,表达简洁。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8高一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
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乙】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
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
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所言信矣。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
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
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
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
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
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
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节选)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永保无疆之休(福祉)故其垂拱岩廊(喻指轻易)
B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大)所言信矣(确实,真实)
C .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迫切)顷年已来,微有矜放(矜持)
D . 虽董之以严刑(督责)纵或抑情从谏(纵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臣闻求木之长者皆欲传之万代
B .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
C .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岂不以居万乘之尊
D .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欲有所为,皆取遂意
(3)下面有关两段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一第一段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用了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喻证积累德行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意义。
B . “谏”有“规过、劝善”的意思,古代专指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
“疏”原本有“疏通”之意,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用途较广。
C . 选文二第二段指出太宗执政后期“志在嬉游,荒于政事”,并点明其原因是骄傲放纵,做事任性随意,不如早先那样刻苦努力。
D . 两篇选文,前者提出为君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后者提醒太宗不可“恃功自傲,纵情嬉游”,都通过太宗早年、晚年为政态度的对比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程现代汉语。
①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②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7高二下·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②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③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韩驹(?~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
曾从师于苏辙。
徽宗政和初,因献颂得官,任秘书省正字,后因从学苏辙(元祐党人)而被贬官分宁县,此诗作于此时。
上舍:宋神宗时把大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级,以上舍为最高。
②摩:接近,碰到。
③顾藉:顾惜。
(1)首联哪个字用得最生动?请结合首联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2)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赏析其作用。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9. (3分) ________,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并序》)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10. (5分) (2017高一下·北京期中) 请结合《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任意一篇的内容写出下联
上联:强秦攻守皆不施仁义
下联:________
11. (5分) 19.请根据示意图,提取文字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
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确定。
在完成各国 X群序后亚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据预测,2010-2020年,亚洲每年大约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无法满足需求,亚投行将有效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具体方式有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可以预期,在亚投行的支持下,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