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同学学习结果的描述是: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了解”属于同学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它要求同学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

“探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层次,它要求同学能运用已有的学问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推断。

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应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在主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

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宏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

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学情分析】
本班级大多数孩子来自城市职工家庭,少部分来自城中村农村家庭,都诞生在20世纪90年月末期。

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受、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同学供应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初二班级的同学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把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同学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第一组在课前收集各种票证,将家人叙述的票证的故事记录下来。

其次组调查农村的亲人,向其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的状况,所在乡镇建立企业的状况。

第三组向父母调查了解所在企业的进展简史。

同学分组收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整理汇总。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研习、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同学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观看视频《深圳的崛起》、《开放的威海》,填写《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同学能辨认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的位置,说出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复述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课前调查访问,学会收集口述资料并能提炼出有效信息。

4.通过对改革开放缘由、措施、作用的学习,同学生疏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而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的基本原则。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评价目标】
1.通过选择题1检测同学是否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否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通过选择题2检测同学是否能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3. 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填图练习,检测同学是否能利用历史地图识记5个经济特区,是否有85%的同学能说出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4.通过材料练习,检测同学是否能区分: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外商投资设厂”有什么不同?
5.通过沟通课前调查访问作业:《我身边的历史——》,检验同学是否把握从口述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6.通过小结环节中同学谈感想、收获,检验同学是否生疏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否生疏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进展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沟通呈现收集到的票证,叙述《我身边的历史——票证的故事》,分析在历史上使用票证的缘由。

生疏到当今中国物质丰富、市场富强,不再使用票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

老师解读“改革”“开放”的含义。

【设计意图】由口述历史引入历史课的学习,引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激发同学探究问题的乐观性。

2.新授: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引入两则材料,了解改革的缘由。

材料一:张三劳动实在赖,遇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特地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惊异不惊异?
材料二: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依据材料回答:材料一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农夫形象?材料二说明白什么?消灭材料一、材料二状况的缘由是什么?
同学四人组争辩沟通,老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夫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安排挫伤了农夫的生产乐观性,导致农村、农业进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进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安徽凤阳农夫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学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沟通安徽凤阳农夫进行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同学沟通课前调查的资料,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老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夫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全部,农夫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引入对联(上联:过年储米十余担 下联: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庆祝春节),引导同学分析农夫“储米十余担”“存款上千元”的缘由,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老师结合鞋和脚的关系通俗解读“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进展”这一基本原则。

(3)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城乡供需不对接的方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进展,兴办乡镇企业。

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镇企业以及给乡亲生活带来的变化。

老师举例解读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含义。

出示:《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的进展状况》(1985年党中心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此后全国有六千多万农夫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

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销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销售总额。

农夫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步缩小。

)分析乡镇企业在进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出示对联(上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 下联: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永久跟党走)使同学理解农夫致富的根本缘由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老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像两只翅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城市推动。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对联,结合同学访谈农村长辈的资料,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粘连。

让同学通过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挫伤乐观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夫生产乐观性,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史实,了解 “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进展”这一基本原则,生疏到对内改革这一宏大决策的正确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1)改革的缘由:
出示材料《“大锅饭”里的政府、企业和工人》,引导同学分析国企改革的缘由。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支配、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依据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乐观性。

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进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制造财宝,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小组争辩,集体沟通: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你想怎么解决?假如你是一个有技术专长、工作力量强的工人,你的愿望是什么?(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安排为主的多种安排方式;实行多种全部制形式)
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乐观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进展。

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同学阅读P44其次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打算,沟通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进展概况,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进展方向。

【设计意图】引入材料让同学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状况,理解国企改革的缘由。

通过角色扮演,让同学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沟通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进展概况,了解公司制、股份制。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假如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斗,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假如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使同学生疏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进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行能获得进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缘由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深圳的崛起
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让同学了解深圳是如何崛起的?提示同学在观看时留意听:①深圳的快速崛起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②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是什么?
老师结合资料片引导同学分析特区的作用和地位。

(特区的进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中心优待的政策。

特区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阅历等,促进经济进展。

特区有窗口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政策的窗口。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同学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区名字及位置。

动画呈现《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同学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老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让同学了解开放的必要性。

通过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引导同学了解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生疏到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通过动画呈现《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同学从宏观上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4.开放的威海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区之一,1993年威海也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青岛、烟台、日照一起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它与深圳一样同样也是一个“窗口”!威海是如何发挥“窗口”作用,促进山东经济进展的呢?
同学观看视频《开放的威海》,沟通威海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老师总结:威海能够“引进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阅历,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尽快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也能够“走出去”,扩大出口,在境外投资办厂,建立跨国公司,乐观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沟通,广泛吸取世界文明成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速经济进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开放的威海》,让同学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威海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同学爱家乡的情感,坚决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3.小结
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老师总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的探究和实践向世人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日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将连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营造将来奇特和谐社会!
【课堂练习】
1.20世纪80年月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安排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B.农业合作社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
2.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全部制 B.生产经营权 C.安排方式 D.改组、联合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供应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缘由B.建立的目的C.进展的过程D.发挥的作用
4.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1993年威海开头对外开放,大量日商、韩商等前来威海投资,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900多个,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依据所学回答:《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包括哪些城市?自1980年以来,我国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有哪些?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1993年开放的威海属于其中的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沿海经济开放区D.内地
(3)结合所学,比较分析:同样是“允许外商投资设厂”,同样是开放城市通商,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有什么不同?
(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资源,赚取高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掠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

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公平互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进展本国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达到双赢目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分。


【设计意图】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同学的把握状况,了解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