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
线索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线索2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经历了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线索3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线索4 近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化、世俗化及大众化的特点。
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纲要求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地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①洋纱、洋布涌入,“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陷入的窘境。
(2)兴起: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3)活动
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失败: 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①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起了刺激作用。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起了诱导作用。
(2)表现
(3)影响: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生产方式。
【构图解史】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
【误区警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构图解史】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构图解史】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命题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
史料一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少一技能矣①。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②。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黄炎培等《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史料二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③。
——陈旭麓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①反映出伴随着西方的经济入侵,中国传统手工业大量破产;②反映出洋纱、洋布盛行,洋纱厂、洋布局出现,雇佣中国女工。
(2)史料二阐释了晚清时期旧的生产方式的解体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中新的生产方式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概括在近代历史变迁中国人“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2.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史料二中“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的含义。
■史论归纳
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的解体速度远比内地迅速且程度更加深刻。
(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与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命题点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史料一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①。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史料二(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了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
①表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对抗外国侵略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史料二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②说明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诱导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史论归纳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②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政府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的春天
(1)背景
①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的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以面粉业和发展最快。
(3)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
【教材补遗】“实业救国”思潮
“实业救国”思潮指一种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潮。
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反之前的陈腐观念,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漫画解史】民族工业的困境
《破扇难挡暴风雨》(1930年)
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提倡国货运动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命题点一夹缝中求生存——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中国资本家组织的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并聘了几个日本工程师和技师……该厂已自英国买来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及锅炉①。
有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司,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
中国职工约一百人……由于原料昂贵及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史料二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
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②,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③。
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④。
■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规模小、资金少且依赖外国机器及技术人员等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1901—1911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②表明1901—1911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较快;③说明地区发展不平衡;④反映了行业发展不平衡。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史论归纳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这导致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促进因素
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⑤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命题点二近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史料一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①。
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
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②。
史料二我(刘鸿生: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③。
1936年3月,宋子文乘南洋公司资金困难之机,低价收买股票20万股,占南洋公司股票总额的一半,从而控制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④。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表现。
①反映了日本侵华,内地工业基础差,难以满足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②反映了日本全面侵华,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内迁。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处境。
③④反映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掠夺。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史论归纳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
(1)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大后方初步建立起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使中国的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的改善,也推动了大后方战时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
(2)客观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战争促使大量人口西迁,对于开发西部地区,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不乏科技人才,这就为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西部地区工业的近代化。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
东部工业及人口的西迁带去的种种事物和思想冲击了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为西部地区经济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并广泛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
(4)国民政府西部开发活动的宗旨是满足军事需要,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从整体规划上看,国民政府的西部开发活动难以从整体角度出发,导致开发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不合理发展。
,考查洋务运动的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主
考题1[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考题2[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考题3[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题4[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考题5[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考题6[2015·全国卷Ⅱ],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题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考题8[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对兴办实业的限制
考题9[2016·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考题10[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考向1 自然经济的解体
1.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
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A.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B.使中国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加速了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19世纪40年代后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这种状况的出现缘于( )
A.中国外贸格局改变
B.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考向2 洋务运动
3.1883年10月,《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
”这种经营方式( )
A.开创了民族工业的先河
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4.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力着手,却如同泥沼里的战车,一筹莫展。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洋务派
( )
A.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
B.未能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
C.强调以政治制度为本
D.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力干涉
考向3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
此转变( )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是甲午战争失败影响的结果
C.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
6.面对近代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郑观应指出:“既无商律,又无宪法,专制之下,股东辈亦无可奈何。
”据材料,郑观应认为影响近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封建主义的制约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官僚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产阶级不作为
7.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升到22%。
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
这表明此时( )
A.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8.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平均指数增长表,促成这一时期轻工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统一,局势稳定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
D.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政治运动的影响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在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物质生活:一些生活必需品凭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②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以后
①衣: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政府启动“安居工程”。
④风俗习惯: 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
【构图解史】近现代服饰发展的历程
【巧思妙记】巧记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条主线:社会生活变迁。
二个重点:物质和思想。
三个方面: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大众传媒。
四个关键时间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命题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史料一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①。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史料二“革命后……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②”。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概不收受财物,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鞠躬礼③,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史料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④。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留学生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主张剪辫易服。
①说明传统服饰、留辫子已经与时代潮流不符。
(2)史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影响。
②说明女性地位的提高,婚姻更加自由;③反映了丧葬礼仪由铺张浪费到简约文明。
(3)史料三说明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国的社会风俗出现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通商口岸地区,史料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的变化。
④说明当时人们喜欢西方的生活风尚。
■史料运用
1.史料三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综合上述史料,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