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一轮迎考突破:13筛选信息、分析综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 毫无保留地改正了过错,自己进行了内禅。 现在天子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 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 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 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各城池投降的人很 多(都在),朱昭的旧识在旁边说:“现在 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有什么用?”朱昭怒 斥他说:“你们这些人背信弃义,苟且偷 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 我宁死不降!”于是大骂着拿起弓箭去射 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总共被

第五节 筛选信息、分析综 合
(20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2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 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 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 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 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 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 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

2.综合分散隐含信息来提炼作者观点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 般有两种形式: (1)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 运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借文中一 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 两方面的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


(2)直接表达:是指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 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 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但较多的 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 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 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有时作者的观点 态度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芾 “临事精敏”的一组是 ( ) ①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② 芾独无所问 ③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 县予一皂臶,令曰:“作乱者斩臶下。” ④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 衡为守备 ⑤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⑥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解析】 ②表明李芾“不畏强御”。⑤ 表现李芾“以家许国”。⑥表现李芾为官 清廉。利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B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对人物言行的态 度 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 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 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 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 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

1.整体阅读,把握基本信息 阅读要有全局观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 容和层次。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人 物之间的关系,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 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议论性的文 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 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 全读懂,可运用“跳读”法,捕捉文中

(1)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 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 进行确定。 (2)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 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 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3)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 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 可对有一定难度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 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 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 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 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 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 “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 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面对湘潭县的豪门大户,李芾不像前 任县令那样畏首畏尾,而是清查户籍摊 派赋税。 B.在处理福王府逼人致死的事件中,李 芾用写信的方式向贾似道再三申明自己 的观点,最终依法处理此事。 C.贾似道兵败芜湖后,朝廷恢复李芾的

【解析】 C.文中意思为朋友劝说李芾不 要前去上任。 【答案】 C

【参考译文】 李芾字叔章,他的先祖是广平人。 李芾从小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 绩补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 出外救济灾荒,不久就在当地有了好名 声。(随后)代理祁阳县知县,该县被治理 得很好,(又)被征召做了湖南安抚司幕官。 当时永州强盗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 年多都未成功。李芾跟参议邓坰领一千
一、(2010年淄博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1~2题。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 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 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 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 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 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
Hale Waihona Puke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 前尹事无钜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 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 书往复辨论,竟臵诸法。尝出阅火具①,民 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 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 罪,罢之。

3.借助注释,巧解题目 材料后面出示的注释,有的是为解决知 识问题,有的实际上是在为考生作提示, 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文意。因此归纳、概 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 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 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命题人常常设臵一些“误区”让考生进 行判断,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一考点题型的常见错项设臵有: (1)夸大事实,使考生在解题时被迷惑, 错选答案。


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 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 上的官兵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 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木鹅、云梯、 冲车准备登上城墙,箭好像雨一样(向他 们射去),他们最终没办法登上来,但是 敌人的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悟 儿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用毡盾挡着


3.判断正误,选准答案 命题者在题目的选项中常常设臵的主要陷 阱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强 加关系、以偏赅全、时间错位、叙事混乱 等。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1.依据文体,整体把握 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 阅读时要注意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 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 (1)对于记叙性文字,要紧扣“品质”这 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 的分析综合。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 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德祐元年七月,至潭,潭兵调且尽,游 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 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 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 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 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 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 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

朱昭回去后坐在公事厅里,召集诸位校 将,对他们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 己的妻儿不能被贼人污辱,我先杀了我 的妻儿,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 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 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这时军中 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 昭与他的士兵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及要领主要有如下几 点:

大军②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 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 卫,县予一皂臶,令曰:“作乱者斩臶 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 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 民兵集衡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 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 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 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

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
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 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 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 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 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 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 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以正确
【参考译文】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 力和功业得以晋升,逐步升至秉义郎, 他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自己有什么特别 的地方。宣和末年,他做了震威城兵马 监押,代理城中事务。金兵入侵,夏人 乘虚攻下河外的众多城镇。震威距离府 州三百里,十分孤立无助。朱昭带领全 城老幼绕城固守,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

后又做湘潭县知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
前任县令畏首畏尾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 籍摊派赋税,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 极为公平。

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当时贾 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 先禀告才去施行,李芾偏偏什么都不禀 告。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 力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再三申明自 己的观点,最终还是依法处臵。李芾曾 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民有 不生产这种战具的,问他为什么,回答 道:“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用


(2)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 法等。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 草率行事。 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只 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 能准确地答题。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 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 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
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 抗敌的一组是 ( )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 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 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 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题 干要求,排除不能体现观点的语句。①②

元军攻取鄂州,朝廷才起用李芾做湖南 提刑。当时湖南各县受强盗骚扰,百姓 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 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 下令道:“作乱者斩于旗下。”老百姓 才安定下来。李芾便下令征兵,挑选出 三千名壮士,让土豪尹奋忠带着他们去 为王事尽力,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 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 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 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 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 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 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 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 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 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 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2)政论文章的信息要素 ①文章是针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 ②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文章用了哪些论据? ④哪些语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 ⑤哪些语句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⑥文章怎样表现因果关系?是一因一果, 还是数因一果,亦或是层递因果?

2.重点突破,逐项排除 做题时,一般是依次对所给信息逐条辨 析,但对无把握的信息可以先放下,在 所给的几条信息中,一定有干扰最小的 错误项,先以此为突破口切入选项,一 般能排除一两项,然后比照剩余选项, 对不同点作重点辨析,这样可以减少纠 缠,提高时效,保证准确度。要把所选 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

(1)史传文章的信息要素 ①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 ②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③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中心人物做了哪些事情? ⑤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⑥人物道德、性格、情感怎样? ⑦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


⑨试题中要求翻译的这几句话大都代表作 者或人物的观点、态度,其内容关键在哪 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