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堂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下)金堂中学高2013级期中试题
语文
命题人:唐琼 审题人:杨程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请闻其说。
”管仲对:“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善哉!
桓公又问:“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可。
”公:“安始而可?”管子对:“始于爱民。
”公:“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揖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D. ②④⑤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3分) 译文:
②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
③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分)
南歌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①星河:天河、银河。
②枕簟:枕上铺的细竹席。
(l)“凉”字意蕴。
(分)答:(2)结合全词,简述结尾句“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 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
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 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 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何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
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
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
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辉。
临别的晚上。
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分)
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字衔接自然,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本刊自创刊并发行以来,一直深受不少莘莘学子的喜爱。
许多读者来信赞扬说,你们的报纸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0年,我报将不孚众望,继续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进一步报纸品位,替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
(1)序号:修改: (3)序号:修改:(4)序号:修改:
七、作文
800
参考答案
1 C
2 C
3. B
C(A项搭配不当; B项成分残缺,应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D项句式杂糅,要么是“经……的救护”,要么是“在……的救护下”)
C 6.D 7.B
8. A(渝:改变)
10. D(②是现实不以民为本的具体表现,④仅仅是叙事,没有体现民本思想)①被凌辱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②(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
③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1)“凉”,既是秋夜天气使竹席有凉意,又是词人在国破家亡后挥之不去的孤寂悲凉之感袭上心头。
(2)秋凉天气、金翠罗衣如旧,只是情感不再是当年的感觉了,词人用“旧时天气旧时衣”来衬托只有“情怀”变化,从而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恨。
(4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 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6分)采用议论 和
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6 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阿姨,您是不是应该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应该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和尊重。
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
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
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
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
”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
”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
”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
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
”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
”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
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
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
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
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
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说:“人民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管子说:“开发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们的需用;贡献才力而尊崇贤士,以奖励人们求知;施刑罚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
实行这些措施没有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法令就不会失灵。
这就是役使人民的办法。
”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
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
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
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成就霸王之业兴举大事么?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
”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
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
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
”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
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
”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
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
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深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
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象流水一样。
(1) (2)
(3) (4)
(5)
(1) (2)
(3) (4)
(5)
12、(1)
(2)
译文
(1)
(2)
(3)
高2013级 班 姓名: 考号: 座位号:
………………………………………………密…………………………………………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