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3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7·大连二模,31)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
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
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
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
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答案 D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没有涉及“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内容,故A 项错误;经济领域出现极“左”思潮是在1958年,与材料中“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没有对市场经济理论认可,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探索,故D项正确。
2.(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31)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
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C.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
D.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平衡
答案 A
解析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变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有利于减少开支,故A项正确;这一变化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仍需完善,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的局面,从而说明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故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发展过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这一变化不能体现重工业增长放缓、农业和轻工业较快发展,故D项错误。
3.(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高考冲刺模拟四)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B.“一五”计划中农轻重全面发展
C.苏联的援助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
D.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热情
答案 D
解析宣传画中并没有提及美国,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农轻重协调发展,故B 项错误;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早在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之时就已经开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宣传画信息“在苏联伟大的援助下,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逐步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可知,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充满了信心,故D项正确。
4.(2017·莱芜二模,30)下图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五年计划的推动
D.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52年到1957年,我国的重工业比重大幅上升,1953~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故A、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2017·河南高三4月质检,30)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写道:“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
”毛泽东的言论表明( )
A.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历史渊源
B.大跃进由此开始蔓延开来
C.建设社会主义遭遇到挫折
D.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关系
答案 A
解析材料“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说明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历史渊源,故A项正确。
6.(2017·新余二模,31)读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答案 B
解析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就基本完成了,故A项错误;在1953年至1956年,党中央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有利于农业的大规模经营和发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农业是单一的公有制且产业结构也很单调和不合理,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确立,市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直至消失,故D项错误。
7.(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拟,31)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
8.(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1)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
部门工业建设交通通信农林水利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58.2% 19.2% 7.6% 7.2%
A.“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工业建设的财政支出占据了国家“一五”计划总支出的58.2%,这充分显示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故B项正确;有关民生状况的相关信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新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建立的,而“一五”计划并不能直接体现我国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特点,故D项错误。
9.(2017·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二模)下图为1958年创作,是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集体食堂的宣传画。
作者通过这幅宣传画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
A.保障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C.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D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与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平均主义,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8年”和图片中的文字“食堂办得好、生产劲头高”得出,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10.(2018·太原一模,31)1960 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
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
这项政策(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
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1960 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结合所学,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该政策意在调整、纠正1958年以来人民公社中“一大二公”现象,故D项正确。
11.(2017·郑州二模,31)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
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
这项政策( )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答案 A
解析“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可知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家经济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国家进行了初步反思,从而在农村进行纠“左”,缩小公有制的规模,故A项正确;农村所有制成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推行的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农村中的纠“左”就是适当缩小公有制的水平,故D项错误。
12.(2017·临沂一模,14)1956年10月的某一天,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招待所竟然住下了1 440人,全部是机械部下属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来北京只有一个目的:要钱要人。
这说明了( )
A.国民经济恢复势头迅速
B.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国家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D.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
答案 B
解析1952年底,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在这种体制下,人员、财务都是指令性的计划,机械部下属企业要想得到人员、财务的补充只有找第一机械工业部,故B项正确;1956年是“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故C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泰安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
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
“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 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工业化的积极意义。
答案(1)表现: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
(2)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
积极意义: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14.(2017·青岛高三模拟,23)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
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
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材料三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
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
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答案(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
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任答2点即可)
(2)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
(3)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任答2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材料一关键词“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紧运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总结概括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从1978年起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领域所进行的改变即可。
(3)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即可;第二小问总结该观点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即可。
(4)总结三则材料内容,找出之间的联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加以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