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练习:专题4 课时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知识点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
(1)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外国人办报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________兴起办报热潮。

3.国人办报
(1)开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高潮:维新运动期间,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强学报》《时务报》等。

(3)发展:民国成立后,__________报刊更加活跃,并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知识点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产业:20世纪20年代初。

(2)外国人开办:1923年,英美报商在__________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3)国人自办
①1926年,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②1927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③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在________开播。

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2.电影事业
(1)趋势: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产生:1896年8月,上海________“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3)发展: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发展迅速。

(4)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共有近五百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

3.电视事业
(1)起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____________。

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

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
③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看
④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知识点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历程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________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________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评价
(1)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2)积极
①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________。

(3)消极:存在着信息真实性难以判断等问题。

【图示巧记】“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
【历史概念】《中外纪闻》
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是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

【图示巧记】大众传媒的变迁
【易错防范】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个误区
(1)广播影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

(2)四大媒体分别指的是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

(3)《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4)《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
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5)报刊、影视、互联网带来的不同影响: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2.传教士
3.(2)中外纪闻(3)通俗性
知识点二
1.(2)上海(3)③南京
2.(2)徐园
3.(2)①中央电视台
知识点三
1.(1)互联网
2.(2)网上购物
3.(2)②新模式
主题近代报刊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探究]
1.近代办报的原因和目的
史料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思考据史料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答案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近代办报的特点
史料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注:1898年9月21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思考根据史料,归纳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的主体;报刊种类繁多,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内容丰富,贴近民众生活。

[史论形成]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1)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特点: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反映时代的主题;种类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等。

[拓展延伸] 正确看待近代前期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大量报刊
(1)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

因此是列强侵华重要工具和手段。

(2)外报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象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主题广播影视与互联网
1.影视传媒的特点
史料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思考史料描述的是哪一种大众传媒?有何特点?
答案电影。

特点:①时效性不强。

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2.飞速发展的网络
史料图示是当今手机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微信场景。

思考相比传统媒介,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
答案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用途广泛等。

[史论形成]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特点
(1)报纸:优势——权威性高,保存性强,传阅率高,适合深度背景分析,观众相对集中。

(2)广播:接收介质简单,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方便,可以随时接收信息;而因其只涉及声音传播,制作相对简单快捷,信息传送时效快。

(3)电视:受众面广,权威性高,时效性强,不受时空限制,视听合一,动态感强。

(4)网络:优势——时效性强,参与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可声、像、文、图多媒体传播。

1.《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答案 C
2.(2017·大连高一检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故排除C项;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故排除D项。

广播比报纸传播的速度要快,故选B项。

答案 B
3.(2015·贵州学业水平测试)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A.娱乐大众
B.播报时政
C.普及法治
D.再现历史
解+析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是一档综艺娱乐节目,体现了娱乐大众的电视功能,选A项。

答案 A
4.(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自己的网站网址设为w+w=w.m190
5.c-o/m,采用“1905”是因为这一年()
A.世界第一部电影产生
B.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
C.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
D.产生了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为纪念这一事件,电影频道将“1905”作为网址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写道:“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此处评论的是()
A.报纸
B.电视
C.电影
D.广播
解+析电影通过视觉形象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神奇感觉,故C项正确。

答案 C
6.用E-mail出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反映()
A.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B.传统交流方式被完全抛弃
C.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
解+析解读题干,“发邮件”“用博客”等体现了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所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

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报刊创办者、原因、内容、意义。

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

第(2)问,围绕维新派创办报刊作答。

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学习思考】(教材第74页)
电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提示电视造成了个人和团体的社会身份(或角色)与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的组合,弱化了社会身份和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社会身份与物理空间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场景。

电视更趋向于将不同印刷媒介阅读圈子的人放进同一个公共领域。

它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共享的存在,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

电视使得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

电视通过展示而使许多地点或方面失去神秘感,从考古到科学的发现,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新观念和新知识的接受。

【自我测评】(教材第75页)
1.联系报业、影视业、互联网的历史与现状,比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提示从传统媒介出现之时开始,人们就可以从报纸、影视作品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现代媒体也不例外。

而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

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的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互联网技术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网民对网络生活的过分沉迷。

请谈谈你对这方面的感想。

提示互联网确实方便了生活,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资讯,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方便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的确造成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不愿意走出家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76页)
报纸除了有娱乐民众的功能之外,在政治方面经常成为讥讽时政的阵地或政党的喉舌。

以上材料是民国初年天津《大公报》针对报业所发表的评论。

阅读后请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与舆论环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上述材料反映出整个社会处于复杂混乱的政党政治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确实相当自由开放,但是实际上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当混乱。

新闻舆论是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的一个手段,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只要言论不依仗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强制推行,确保多元的自由争辩,不但不会威胁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反而会推动公民在自由思考中逐步成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但这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可以完全没有约束,它必须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引导民众,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课时作业
1.辛亥革命时期,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报纸的急剧增加……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增出午刊和晚刊,有的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广大人民支持辛亥革命
B.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增强
C.北京民主思想的自由传播
D.中国新闻出版业发达
解+析材料信息“抢时间,多发稿”“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报刊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争取时间,并不能反映出人民支持辛亥革命,也无法反映北京民主思想的自由传播,排除A、C两项,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选B项。

答案 B
2.(2017·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由材料中竹枝词的内容得出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故D项正确。

答案 D
3.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日本偷袭珍珠港
解+析B项发生在1945年5月;C项发生在1949年4月;D项发生在1941年12月,这三项都与题干时间信息“1940年12月30日”明显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4.(2017·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w+w=w.m190
5.c-o/m”,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答案 A
5.“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解+析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1943年的上海,此时上海还不能收看电视节目,因此D项中的现象当时还没有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解+析互联网是指将两台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

故选B。

答案 B
7.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这表明()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通信技术发展的影响。

据所学可知互联网具有负面影响,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C
8.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解+析这三类媒介在技术上属于不同层面,不存在替代的问题。

故D项错误。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材料二报刊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中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
用。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

第(2)问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分析回答。

第(3)问要依据前三问概括归纳。

答案(1)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性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

(2)宣传维新(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思想,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

(3)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的封建制度,唤醒民众,使人民不断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