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山水画皴法演变历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中国山水画皴法演变历程分析
早期中国山水画皴法演变历程分析
2014-01-10书画新风景
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技法中的一种,它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要研究山水画史上同一时期的不同流派及不同时期山水画家之间的师承关系,那对相关山水画中的皴法展开研究则显得尤为关键。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早期的山水画以勾线填色为主,“笔法”仅限于勾勒自然物态的外轮廓线条,但稍有变化,“皴法”尚处于萌芽状态。

直至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其山石无皴,图中亦继承了晋朝以来只用线条勾勒轮廓、脉络及着色的方法。

到了唐代,“大小李将军”的画作中,勾线填色亦是如此,并无大的变化。

就算被后人推为“南宋”水墨山水奠基人的王维,在他的《雪溪图》中,亦是用劲爽的线条勾勒,加以水墨渲染,皴法仍未正式形成。

唐人山水画以“青绿”设色为重,笔法仅限于勾勒,“皴法”尚处于萌芽状态,其形态也尚未规范化。

但五代荆浩的山水打破了隋唐以来仅有勾线而无皴法的画法,并将线描与墨的渲染结合起来,成功地表现出山体轮廓与形体的立体凹凸感,这大大丰富了山水技法的表现形式,从而逐步确立了山水画中的“皴法”表现样式。

继荆浩之后,出现了“三家山水”,代表人物是关仝、李成、范宽(还有一种说法即董源、李成、范宽)。

关仝的山水在继承荆浩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作山水,笔墨更加雄健,构图更加完整,气势更加恢弘,其皴法技法中出现了钉头皴。

山水发展到荆浩、关仝时已自成一派,画史将“荆关”并提,传称为关仝的画作有《关山行旅图》等。

卷云皴法的始创者为“三家山水”中的李成,他的山水画风,在继承“荆关”的基础上又发展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构图平远险奇,用笔圆润灵动,用墨清润艳丽,其画树木,以“蟹爪技法”见长,对后世影响极大。

雨点皴即豆瓣皴,代表画家是北宋初期的范宽。

其技法以浓淡、干湿、大小不同的短线条依其山体的不同结构点簇而成,表现出北方高大山壑的风骨,力显山体的厚实与质量感。

加上构图的雄拙险峻,树木喜作双色夹叶,更显雄浑劲健,气势恢宏的风范。

皴法从晋朝的“萌芽”时期到五代的蓬勃发展,先后凡历七百余年。

早期的山水、人物及花鸟画皆为单线条的画法,“皴法”的出现则是把单线条的画法变为一种复线条的画法。

在这种情况下,线条已不单单是勾勒所绘对象外轮廓了,而且也开始体现在画面形体之中,这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亦是一段复杂的演变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